葉歐江 張軍
為了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效果,近幾年,我們在CHOPE方案的基礎上,通過改良CHOPE方案其中藥物的種類,采用依托泊苷、地塞米松、長春瑞濱、異環(huán)磷酰胺、表柔比星等組成的改良CHOPE方案治療非霍奇金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例均為住院患者,男6例,女6例。年齡44~83歲,中位年齡62歲。初診至應用本療法前病程為3~5月(中位數4個月)。所有患者均經淋巴結活檢,病理證實非霍奇金淋巴瘤,按國際工作分類均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診斷標準。用Ann Arbor標準進行臨床分期,Ⅱ期3例,Ⅲ期8例,Ⅳ期1例。12例中復發(fā)4例,難治2例。采用本方案已用過的化療方案包括CHOP、B-CHOP、E-CHOP?;熐八谢颊咝摹⒏渭澳I功能均正常,心電圖正常。其中10例治療前血漿乳酸脫氫酶升高,平均值為(190±30)U/L,皆大于正常值的1.2倍。
1.2 方法
1.2.1 治療 改良 CHOPE方案:異環(huán)磷酰胺100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表阿霉素6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長春瑞濱,40 mg,靜脈注射,第1天;地塞米松 15 mg,第 1~5天,靜脈注射;依托泊苷,100 mg,第3~5天;每21 d為一周期。靜脈滴注異環(huán)磷酰胺后 0、4、8 h別靜脈注射美司納(Mesna)200 mg/m2,并同時水化、利尿及堿化尿液。21 d為1個治療周期。全組患者接受2~8周期治療,平均4個周期。
1.2.2 支持治療 治療過程中血小板≤20×109/L或有出血傾時,給予輸注血小板。中性粒細胞細胞≤0.5×109/L時應用粒細胞集刺激因子 (G-CSF)每天 5~10 μg/kg,直至白細胞≥2.0×109/L再持續(xù)應用3 d。體溫>37.5℃時根據經驗及藥敏試驗果選用有效抗生素?;煏r常規(guī)給予鹽酸格拉瓊止吐。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的比較用 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價 按張之南主編的血液病診斷和療效標準中(1999年美國和歐洲淋巴瘤專家工作小組(IWG)制定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療效評價標準”)選擇病例和判定療效[1]:
治療反應評價要求:①CT及超聲為評價淋巴結病變的主要手段,不論治療前病變的范圍如何,治療后均需進行肺部CT、腹部、盆腔及淺表淋巴結超聲檢查。②骨髓穿刺僅再治療前陽性患者或有異常血象等臨床指征時才需進行。③每1病例在第2周期化療結束后即第3療程開始前1 d完成腫瘤指標的復查,評價療效??傆行蕿?CR+PR。④不良反應觀察:按WHO抗癌藥物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進行毒性反應觀察,分為 I~Ⅳ度。治療開始后隔日檢測血常規(guī),每周檢測肝、腎功能、心電圖。每療程監(jiān)測 CA-125、β2-MG,LDH 等。
2.2 結果
2.2.1 臨床療效 非霍奇金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經改良CHOPE方案化療后,CR50%(6/12),達到 CR需1~4療程,中數2周期;PR 33.3%(4/12),總有效率83.3%。SD 8.3%(1/12)。PD 8.3%(1/12)。復發(fā)性與難治性病例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95,P>0.05)。
2.2.2 血漿LDH水平變化 血漿LDH升高的10例患者治療結束后LDH平均值為(105±17)U/L。與治療前相比下降顯著(P<0.05)。
2.2.3 不良反應 主要為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的發(fā)生率為100%,其中Ⅲ~Ⅳ度白細胞減少占33.3%(4/12)。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生率為75%(8/12),其中Ⅲ~Ⅳ度血小板減少占25%(3/12)。一般發(fā)生于化療后7~14 d。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為消化道反應、口腔黏膜炎和脫發(fā)。心、肝、腎功能損害輕微。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是困擾臨床的棘手問題,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大劑量化療加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由于多種因素限制(如年齡、經濟狀況等),許多學者主張采用增加化療藥物的方法,再改變化療藥物的種類,以及使用耐藥逆轉劑等措施。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2000年報道應用E-CHOP方案(依托泊苷、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潑尼松)治療復發(fā)、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完全緩解率24%,總有效率74%,5年生存率達37%。III~Ⅳ度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67.7%。與歷史資料對比,無論是有效率還是緩解期都高于其他解救方案??紤]到本組患者曾使用過阿霉素、環(huán)磷酰胺,我們選用異環(huán)磷酰胺、表柔比星替換,與依托泊苷、長春新堿、地塞米松等組成新的改良CHOPE方案。我們的方案療效令人滿意,完全緩解率50%,總有效率83.3%,由于觀察時間短,我們未對生存期進行研究。血液學毒性為本方案主要毒副作用,主要為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的發(fā)生率為100%,其中Ⅲ~Ⅳ度白細胞減少占33.3%(4/12),Ⅲ~Ⅳ度血小板減少占25%(3/12)。一般發(fā)生于化療后7~14 d。由于早期使用了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抗生素,輸注血小板等支持治療措施,所有患者均安全度過骨髓抑制期,無化療相關死亡病例。非血液學不良反應輕微,患者多能耐受。我們的結果表明:部分對其他方案無效(如CHOP方案)的難治性和復發(fā)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改良CHOPE方案仍有效,并可達完全緩解。該方案毒副作用可耐受,應用安全。由于本組例數較少,其療效有待積累更多的資料作進一步探討。
[1]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天津:科學出版社,19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