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焦作市人民醫(yī)院兒外科 河南焦作 454002)
尿道下裂是因前尿道發(fā)育不全,導致尿道口達不到正常位置的陰莖畸形,即開口可出現在正常尿道口近側至會陰部途徑上,部分病例伴發(fā)陰莖下彎。尿道下裂是小兒泌尿生殖系統中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我國黃婉芬等在新生兒健康篩查中發(fā)現,在2257個男嬰中有7個尿道下裂[1]。近年尿道下裂發(fā)病率增高,尤其是重度尿道下裂增多,原因不明。尿道下裂手術方式多種多樣,已發(fā)表的手術方法多達300余種?,F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4例橫裁包皮島狀皮瓣管狀尿道成形術(Duckett法)治療尿道下裂的臨床資料,將其臨床特點及治療體會報道如下。
14例患兒年齡2~8歲,平均5歲,其中冠狀溝型1例,陰莖體型12例,陰莖陰囊型1例。14例均和并輕中度陰莖下彎。
龜頭縫牽引線,距冠狀溝1.0cm環(huán)切包皮內板,陰莖背側的切口達Buck筋膜,陰莖腹側切斷尿道板顯露白膜,將陰莖皮膚脫套至陰莖根部,盡量充分松解陰莖腹側尤其尿道板兩側纖維組織后方能完全矯正下彎。測量尿道口至陰莖頭舟狀窩距離,為尿道缺損長度。取陰莖背側包皮內板及內外板交界處皮膚做島狀皮瓣,寬度1.2~1.5cm,長為尿道缺損長度,分離含有供應皮瓣的血管蒂,用6-0可吸收線連續(xù)縫合皮瓣成皮管,將帶蒂包皮管經陰莖一側轉至腹側,近端與原尿道口做斜面吻合,遠端經陰莖頭下隧道與陰莖頭吻合??v向切開陰莖背側包皮,向陰莖兩側包繞,裁剪縫合皮膚覆蓋創(chuàng)面,加壓包扎陰莖體。術中留置硅膠導尿管,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1周,術后10d左右拔除導尿管。
14例患兒術后隨訪6~18個月,2例出現尿瘺,其中1例瘺口位于冠狀溝,1例位于陰莖中段,1例出現尿道狹窄,經擴張尿道后緩解。14例患兒陰莖外觀滿意,陰莖勃起時無陰莖下彎,排尿通暢。
尿道下裂手術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已發(fā)表的手術方法多達300多種,至今尚無一種滿意的,被所有醫(yī)師接受的術式。尿道下裂術后合并癥多,術后尿瘺,尿道狹窄等并發(fā)癥仍較高,特別是尿瘺,最近的中文文獻報告,術后尿瘺發(fā)生率約占15%~30%[2]。雖然手術方式眾多,但無論何種手術方法均應達到尿道下裂成功的標準,即陰莖下彎徹底矯正,尿道口位于陰莖頭正位,排尿通暢,成年后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無尿道狹窄和尿瘺[3]。
包皮是修復尿道下裂的良好材料,這一點早在20世紀初就已被很多醫(yī)生所認識,并有了嘗試。Duckeet1980年改進Asopa和Hogson的方法,即橫裁包皮內板,分離出供應其血運的血管蒂,形成島狀皮瓣轉至陰莖腹側代尿道,并將原來的切開陰莖頭翼改成陰莖頭下隧道。橫裁包皮島狀皮瓣管狀尿道成形術(Duckeet法)充分利用了陰莖皮膚的生理解剖特點,設計合理,術后陰莖外觀似包皮環(huán)切術后,橫裁包皮島狀皮瓣管狀尿道成形術采取帶蒂的島狀皮瓣可以保證術后皮管的成活,防止術后皮管攣縮,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橫裁包皮島狀皮瓣管狀尿道成形術的常見并發(fā)癥為尿瘺,但大部分為直徑小于1.0cm的小尿道瘺,修瘺方法簡單,成功率高。手術的缺點是操作復雜,手術技巧要求高,需多積累經驗,才能取得滿意效果。
綜上所述,橫裁包皮島狀皮瓣管狀尿道成形術,因切斷尿道板來糾正尿道下彎徹底,帶蒂的島狀皮瓣可以保證術后皮管的成活,術后陰莖外觀滿意,隨著經驗積累及技術改進,已成為治療有陰莖下彎的尿道下裂的首選手術方法。
[1]黃婉芬,李思聰,王偉,等.4200例嬰兒外科體驗結果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87,4:236.
[2]黃澄如.尿道下裂治療現狀[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7,18:1~2.
[3]何恢緒,姚華強.尿道下裂的手術治療進展及經驗[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04,9: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