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才 宮亞軍 魏書軍
馬鈴薯瓢蟲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屬鞘翅目瓢蟲科昆蟲,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及華中、華南等地。為害嚴(yán)重的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長江以北地區(qū),為害對象包括瓜類、豆類、茄果類(彩色圖版1、2)等重要蔬菜。寄主植物包括十多個科近30個種。
成蟲體長6~8 mm,體寬5.0~6.5 mm,半球形,體背黃褐至紅褐色,密生有黃灰色短毛。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個較大的劍狀紋,兩側(cè)各有2個黑色小斑(有時合并成1個)。兩鞘翅各有14個黑色斑,鞘翅基部3個黑斑后面的4個斑不在一條直線上;兩鞘翅合縫處有1~2對黑斑相連(彩色圖版3)。
卵炮彈形,長約1.5 mm,初產(chǎn)時鮮黃色,后變黃褐色,卵塊的卵粒之間有明顯的間隙(彩色圖版4、5)。
幼蟲老熟后體長9~10 mm,黃色,紡錘形,背面隆起,體背各節(jié)有黑色枝刺,枝刺基部有淡黑色環(huán)狀紋(彩色圖版 6、7)。
蛹長6~8 mm,橢圓形,淡黃色,背面有稀疏細(xì)毛及黑色斑紋,尾端包被著幼蟲末次蛻的皮殼。
成蟲和幼蟲主要在葉背(有時也在葉正面)啃食葉肉(彩色圖版8、9),也可在果實上啃食果皮,形成許多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半透明的細(xì)凹紋,也能將葉吃成孔狀或僅存葉脈,嚴(yán)重時,受害葉片干枯、變褐,全株死亡。茄果、瓜條被啃食處常常破裂,組織變僵,粗糙、有苦味,不堪食用。
馬鈴薯瓢蟲在東北、華北等地一年發(fā)生1~2代。以成蟲群集在背風(fēng)向陽的山洞、石縫、樹洞、樹皮縫、墻縫及籬笆下、土穴等縫隙中和山坡、丘陵坡地土內(nèi)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蟄,越冬成蟲一般在日平均氣溫達(dá)16℃以上時開始活動,20℃進(jìn)入活動盛期。初活動成蟲一般不飛翔,只在附近雜草上取食,5~6 d(天)后才開始飛到周圍的馬鈴薯、茄子、豆類植物上繁殖為害。成蟲產(chǎn)卵期很長,卵多產(chǎn)在葉背,常20~30粒直立成塊。第1代幼蟲發(fā)生極不整齊。幼蟲、成蟲都有取食卵的習(xí)性。幼蟲共4齡,老熟幼蟲在葉背或莖上化蛹。夏季高溫時,成蟲多藏在遮陰處停止取食,生育力下降,且幼蟲死亡率很高。28℃以上卵即使孵化也不能發(fā)育至成蟲,所以馬鈴薯瓢蟲實際是北方的種群,過熱的南方地區(qū)沒有分布。
成蟲有假死性,受驚擾時常假死墜地,并分泌有特殊臭味的黃色液體。幼蟲共4齡,老熟幼蟲在原株的葉背、莖或附近雜草上化蛹。
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nèi),馬鈴薯瓢蟲發(fā)育速度與溫度呈正相關(guān)。幼蟲發(fā)育速度在高于28℃時有下降趨勢,高溫對各蟲態(tài)發(fā)育有抑制作用;各蟲態(tài)發(fā)育起點溫度在9.14~10.43℃,有效積溫607.22日度。
馬鈴薯瓢蟲卵在相對濕度90%的條件下孵化最為適宜,相對濕度50%以下不能孵化。幼蟲1~4齡適宜濕度為50%~75%,在此區(qū)域內(nèi)低齡至高齡幼蟲要求的濕度逐漸降低;濕度高于或低于該范圍,幼蟲發(fā)育速度減緩;蛹的最適濕度為65%。
①及時清除田園雜草和殘株,降低越冬蟲源基數(shù)。利用其假死性,敲打植株使成蟲落入藥水盆殺滅。
②人工摘除卵塊。馬鈴薯瓢蟲卵集中產(chǎn)在葉背呈塊狀,顏色鮮艷,容易發(fā)現(xiàn),卵粒排列稀疏,需及時摘除;但要注意區(qū)別七星瓢蟲和異色瓢蟲等益蟲卵,這些益蟲卵個體間緊密相連,之間沒有縫隙。
③藥劑防治。首先選用蘇云金桿菌7216防治馬鈴薯瓢蟲。7216菌劑原粉含孢子100億個·g-1,在馬鈴薯瓢蟲大發(fā)生之前噴撒到茄果類、瓜類、豆類有露水的植株上,每667 m2用30 kg。也可噴灑2.5%魚藤酮乳油10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40%菊雜乳油或菊馬乳油3000倍液、21%增效馬·氰(滅殺斃)乳油6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聯(lián)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農(nóng)地樂)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推薦使用新型殺蟲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4000~5000倍液進(jìn)行噴霧,特別要注意噴到葉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