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旦多杰
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常牧鎮(zhèn)東溝中心衛(wèi)生院,青海 海南 811700
藏藥浴作為傳統(tǒng)藏醫(yī)學的一種獨特的內病外治療法 ,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藏民族醫(yī)學中被廣泛應用。藏藥浴的發(fā)展經(jīng)過了漫長的實踐經(jīng)驗,藏醫(yī)學家應用溫泉治療的原理和方法,將其推廣發(fā)展為獨具特色的藏藥浴療法。將全身或部分肢體浸泡于藥液中,選擇適當溫度,洗浴全身或患部的一種治療方法。藥液借助水的特性,將相關的藥物溶于水,采用溫熱法,使藥物透過皮膚毛孔、穴位等直接進入經(jīng)絡、血脈、分布全身,通過物理效應與藥理效應發(fā)揮治療作用。
藏藥浴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藏藥材資源豐富來自海拔4000米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雪山之巔,在這塊無污染、純天然的凈土上,各種植物類藥物具有供氧力強、活血化瘀效果好及高抵抗力等特點,藥效顯著,藥理特殊、藥性明顯、藥力強勁是普通藥物無法比擬的,在調制工藝上采取篩、簸、洗、曬、漂、蒸、熬等,常用藥劑有“五味甘露散”為基礎方,即“圓柏葉、杜鵑葉、水柏葉、麻黃、叢生黃菊”5種藥用植物,在夏秋時節(jié)葉壯肥厚時采集,臨床調配成100余種系列方藥進行對癥藥浴療法。藏藥浴具有廉、簡、便、易等特點,適合在醫(yī)院及家庭中開展應用,可起到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的效果,使用范圍和發(fā)展前景極為廣闊。
藏藥浴的適用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扭傷、高血脂、神經(jīng)衰弱、失眠、胃炎、坐骨神經(jīng)痛、偏癱、產后風、蕁麻疹、四肢僵直、彎腰、靜脈曲張、黃水病、陳舊性疾病,新舊瘡瘍,各種皮膚病等,在輕松的泡澡中就可以達到祛病延年的功效,深受廣大患者好評。?據(jù)《四部醫(yī)典》記載,五味甘露浴治療的適應癥是“肢體僵直、蜷縮、累疬癥瘡新舊傷腫脹、駝背、骨肉黃水、白脈病”等。水浴能治擴散熱,除毒舊熱,核瘡,上身脈病等,五味甘露浴能代替溫泉浴,因此它的功效與溫泉相近。五味甘霹浴的主要機理是使腠理開泄,身體出汗,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減輕深部組織充血,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從汗毛孔中排出滯留于體內的病邪,從而使風濕、類風濕等疾患痊愈。有報道稱,五味甘露藥浴可以明顯調節(jié)身體免疫功能。
孕婦、高血壓患者、嚴重心臟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傾向的人,高熱性疾病,有活動性肺結核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人,肝腎功能不全者,精神病、癲癇、浮腫、不能自我約束者等。據(jù)《四部醫(yī)典》記載,“溫泉浴疫癘腹瀉高燒和浮腫、體弱、食欲不振等禁忌,眼和顴面四垢及睪丸、肚腹心口之處不宜浴”,這些對五味甘露藥浴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也就是說,藏藥浴有一些禁忌和須注意的事項,首先是傳染病,特別是在傳染期內的患者,禁止藥浴;其次是有嚴重心、肝、肺、腎疾患及高血壓患者禁浴,以免發(fā)生意外;經(jīng)期婦女禁浴;體質虛弱和食欲不振的病人,因容易發(fā)生虛脫等,所以也應當慎重洗浴。
將五味甘露藥各取等份同時放入容器中,注入開水,浸泡一夜后,拌勻,加熱、煮沸,至水分全部吸入藥材中。發(fā)酵藥物冷卻至于皮膚溫度相近時加入酵母或酒糟,重新裝入容器內并密封,置20℃左右的室內發(fā)酵三天后,聞之,既有酒精味,又有酸味和藥味時即可。發(fā)酵好的藥材中加入適量水,放置一天,提取出藥液,如此連續(xù)操作三次,至第三天把三份提取液混合。發(fā)酵是制取藥液時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直接影響到藥液的療效,所以一定藥嚴格控制好發(fā)酵的溫度、時間等因素。但如因各種原因不能釀制五味甘露湯時,可將配好的五味甘露藥材研為顆粒后裝入布袋,浸入水中,煮沸30分鐘,冷卻后加入高度酒500~1500g,再煮沸至所需溫度即可。將熬好的藥液倒入浴盆(浴桶)內,加白酒0.5kg,麝香0.5~1g,再取上述的五根散50g根據(jù)所治疾病病情添加的各種方劑50g攪勻。
5.1 蒸汽浴法 將“五味甘露散”提取藥液加調配加味藥液煮于一大鍋,上蓋一有許多小孔的木板,上鋪毛氈毛毯,令患者臥于其上蓋被或坐于有許多小孔的木凳上,蒸汽不外泄最佳?;驊矛F(xiàn)代設備—蒸汽反應罐,用蒸汽蒸騰熏洗治療,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腎壯腰的功效,風濕、類風濕、保健、減肥等效果最佳。
5.2 藥水浴法 水浴法包括天然溫泉浴和藥浴兩種。其中前者最優(yōu),治療外散于肌膚,內伏于骨髓的傷熱、毒熱及陳舊熱和各種癤癰、肢體強直或拘急、背弓腰曲、肌肉干瘦、胃與腎的寒癥等都有良好效果。但這里主要介紹無溫泉浴條件下需要水浴治療的藥浴法。將提取藥液放入浴池或浴盆,藥液溫度要適宜,若過熱易燙傷皮膚而出現(xiàn)較重反應,過低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由于不同病癥所需最適水溫不盡相同,因此,還需要結合疾病類型及病情需要選擇合適溫度,而風濕,類風濕等各種骨關節(jié)病患者則適合在高溫藥浴中洗浴。并根據(jù)病情辯證補充藥量,藥味及藥液溫度,使藥液保持恒溫和藥力,達到治療效果,藥水浴法是藏藥浴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5.3 敷浴法 敷浴法是將配制或經(jīng)燒煮后之藥物裝入布袋中,包扎或放置于病患部位,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的療法。敷浴是一種局部的藥浴方法,是藥水浴及藥氣浴在身體病患局部的一種應用,可以用布袋裝縛,亦可直接扣縛于患處,使藥效發(fā)揮比較集中,以有效去除某些局部的病變,起到與藥水浴相同的效果。敷浴法:將“五味甘露散”與病情需要配制的加味藥物,臨床上常用單味藥或成品復方藏藥進行調配,把配制藥味粉碎后放入小布袋中,包好經(jīng)燒煮適合溫度后,包扎或放置于病患部位,溫度過高患者難以忍受,并容易發(fā)生皮膚燙傷,溫度過低又達不到治療的目的,藏藥浴中,除藥水浴和藥氣浴外,縛浴也比較常用。
進行治療時將五味甘露藥液倒入浴盆中,水溫一般控制在38~40℃,浸浴時間患者每天上午、下午2次將全身(或部分肢體)浸泡藥液中,每次20~30分鐘。洗浴第3~6天可按病人體質狀況逐漸上升到43℃左右,時間延長到25分鐘,從第7天起水溫調節(jié)到初始洗浴標準,浴后,臥熱炕多蓋被子發(fā)汗淋漓。每療程7天,療程結束后,按病人體質狀況休息2~3天后再行第2療程,先后共浸浴3個療程。在進行水浴療法時,要邊浸邊在患處按摩。每次洗浴后發(fā)汗5~10分鐘。治療期間注意避風寒,適當補充水分,增加營養(yǎng)。水溫38~42℃。藏藥浴一般以7天或21天為1療程,每天入浴1~2次,可根據(jù)病情,適當增減療程,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上述藥浴可獨立進入療程治療或兩種浴法經(jīng)時間搭配后同時應用,如先蒸后浴。
患者在浴前、浴中、浴后需要細心的護理,達到最佳治療目的。浴前要消除患者擔心支持不住等顧慮,鼓勵其密切配合,堅持按療程治療。并通過醫(yī)生的體征等檢查后方能進行,藥浴期間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根據(jù)病人體質調節(jié)藥液溫度及藥浴時間。藥浴期間由于藥液溫度較高,時間較長,浴者會大量出汗,容易造成虛脫,應備好飲品,邊浴邊飲,補充丟失的水分,同時在藥浴前10天左右搞好病人的飲食指導,浴后注意保暖,以免受涼。
藏藥浴作為藏醫(y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藏醫(yī)們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探索和臨床實踐,它能夠蓬勃發(fā)展,不僅僅是因為其在千百年間自身頑強的生命力,更是由于其獨有的治療效果。在當今醫(yī)療工作中,藏藥浴已經(jīng)與許多現(xiàn)代臨床手段相互配合治療,并取得了很好療效。藏藥浴在方法上還是以傳統(tǒng)為主的,在藏藥液的制備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藥液制備上,給藥方法上不斷改進和提高,并注意發(fā)揮藏藥浴的優(yōu)勢,不斷吸收最新科學技術成果,使藏藥浴展現(xiàn)出更廣闊的前景,開辟更寬闊的發(fā)展道路。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出現(xiàn)一批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腦血管病變、美容、保健、康復、減肥等方面的藏藥浴技術,使之為人類的健康做更大的貢獻。
[1]宇妥·云丹貢布著《四部醫(yī)典》藏文版[M].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3:638-639.
[2]宇妥·云丹貢布著,馬世林等譯《四部醫(yī)典》,(漢譯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98.
[3]黃福開著《中國藏藥浴》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M].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