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敢 符前進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000)
價值論今日之情形,讓人欣喜之余也有擔心和不安,因為它只是以純粹理論的張揚和呼喊為自己贏得注意力,而并未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產(chǎn)生實質(zhì)影響,更未成為人們思考問題和實踐活動的方式,即理論并未外化成現(xiàn)實行動的動力。因此,擺脫價值研究的當前困境成了不可再拖的緊迫任務。
價值論研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如“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評價問題、價值研究法問題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它的光彩,加之一些人對此瑕疵的夸張、發(fā)酵,使得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處在看似活躍、實則消霾的矛盾之中。而關于價值來源的爭議體現(xiàn)出學界在最初問題上的分歧??偨Y(jié)起來看,關于價值來源的考察,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價值來源于客體、價值來源于主體和價值是獨自的實體三種。這三種觀點既有相同之處,更有異質(zhì)的成分。
一派認為價值來源于客體。這一派認定,價值就是單純客體身上的“成果”,客體的運行樣式就是價值產(chǎn)生的母體和唯一根據(jù),價值的一切變化發(fā)展取決于而且只能取決于客體的運動變化發(fā)展。沒有客體身上的“生命特征”就沒有價值的生發(fā)??腕w價值論者堅信,如果價值客體與價值主體有某種牽連的話,也只是客體對主體生存發(fā)展的滿足,而并非兩者的互動。
這種觀點完全無視主體人的自為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人等同于物體,這顯然不符合現(xiàn)實。對價值論來說,在客體一方投入一定的熱情和關注,雖然有一定的意義,但如果夸大這種“意義”,便使得這一討論變得沒有任何意義。在此,我們可以追問這樣幾個問題,如果價值的母源只是純粹的客體,那如何解釋不同主體會對同一客體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感呢?即使是同一價值主體,為什么會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對客體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判斷呢?等等疑問可以認定純粹客體維度的思考難以展明價值的真正來源。但另一極端的出現(xiàn)也不會贏得太多掌聲,此派可稱為主觀價值論。
主觀價值論認為價值來源于主體,與客體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價值的一切秘密都隱藏在主體本質(zhì)力量的構(gòu)成之中,價值是主體發(fā)出的規(guī)定和吶喊,是主體生存、發(fā)展、成長的自我規(guī)定和自我滿足。總之,主觀價值論者將價值緊緊摟在自己的懷抱中,外界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們的敏感和煩感。
這一派的結(jié)論亦是缺乏科學性的,從最基本的經(jīng)驗事實就可體悟到,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一種滿足,是關聯(lián)到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內(nèi)容的關系態(tài),任何一方都難以演繹成價值成果。雖然價值的根本特征是屬人性和主體性,但這種特點只能決定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價值主體的研究揭示上?!爸饕辈皇恰叭俊保褍r值的全部意義僅指向主體一方,顯然是形而上學的行為。主觀價值論者的瑕疵使價值脫離了與客體的關系,最終只能走向主觀唯心主義。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價值既不來自主體,也不來自客體,而是第三種實體,價值就是價值本身,與主客體無牽連。這一派的典型代表是哈特曼,他認為:“價值是先驗存在的,是自古有之的,價值不僅獨立于那些有價值的事物(善者),而且事實上還是其先決條件。事物以及在更寬泛意義上的各種實體和每種聯(lián)系,正是憑借價值而具有‘善者’的特征”[1]。也就是說,事物正是憑借價值而成為有價值的東西。用康德的話來說,價值就其與實際處境相關而言,是善的“可能性條件”[2]。
這段話中,哈特曼言的價值是先驗層次的,是脫離與人的連結(jié)且先于人的存在,并且這種陳述還營造了這樣的氛圍:這冥冥中的價值還是有價值事物的前提條件,就像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價值作為一種“絕對的理念”并不表達和展明自身,是人們無法形象感知到的,現(xiàn)實中所謂的有價值事物只是分有和摹仿了“價值理念”,即“價值理念”作為具體價值事物的共相存在。若忽略哈特曼對價值哲學的貢獻,那么該理論無非是將價值論研究演繹成“形而上學”的機械學說,嚴重歪曲和阻礙了該哲學分支健康發(fā)展的勁頭。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基本法則即矛盾法則,永遠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歷史站點”,事物間普遍聯(lián)系性的本體特征,更要求我們“顧此顧彼”、“知此知彼”地看待和處理問題。以上提到的關于價值來源的三種觀點顯然違背了這樣的方法論原則。實事求是地講,三種觀點都有論證本派觀點的根據(jù),但這些根據(jù)被貼上“片面”的封條時,它們僅存的光彩和意義就永遠得不到關注。
從各派的論證出發(f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原初情勢上講,價值的唯一生成軌跡就是實踐,沒有實踐,價值永遠只是作為可能性存在,這種本體特征決定了研究價值問題時,必須從活生生的現(xiàn)實出發(fā),從人的感性經(jīng)驗出發(fā)。在說明價值源時,從生成方式看,價值源的形式有原生和創(chuàng)生兩種,從表現(xiàn)方式看,有自生巧遇、實踐融通和主體間交往三種。
需要聲明的是,這里并不同意有些學者提出的事物有“內(nèi)在價值”的觀點?!皟?nèi)在價值”的提法無非是客體價值論的另一種表達。當然,不同意此觀點并不是要否認客體在價值生成中的作用,而只是反駁客體主義價值主張的需要。而關于客體在價值形成中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它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等問題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廣義上講,凡是與人有關的事物都可成為客體。因為,學界早已達成的一個共識是,主體只是而且只能由人承擔,主體的形式只在數(shù)量上體現(xiàn)(個體、集體、人類等),而不能在質(zhì)上有所動搖(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其他物種)。這樣,我們可以大概認定,凡是與人關聯(lián)起來的物都是客體。繼續(xù)分析下去,客體有認識客體、實踐客體、價值客體、評價客體等幾種分類。具體到這里,將重點研究價值客體。
世間萬物都有著自身的法則和本質(zhì)規(guī)定,這些構(gòu)成了該事物的“生命體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當前每一事物的面貌、個性特點等都是百萬年來自身規(guī)律推動的結(jié)果。然而這種結(jié)果就像上帝的“安排”一樣,恰恰成為了別物成長、發(fā)展的條件。
今天,人類依賴的煤炭資源、水資源、太陽能資源、天然氣資源、石油資源等并不是人通過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大自然在自身規(guī)律作用下,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積淀自然形成的?!斑@些恰恰如此巧妙地滿足了人類發(fā)展的需要,形成了“巧遇型”的價值”[3]68。這種巧遇使得它們天然地成為了人類的目的價值、手段價值、物質(zhì)價值或精神價值。那么,這是不是否認了價值的實踐生成的前提?當然沒有,我們說價值的實踐生成是在“如何獲取”的意義上使用的,表達的是目的如何達成的意思。經(jīng)驗性的事實是,石油不會自動變成汽油、柴油,礦石也不會自動生成鋼鐵而只能訴求于實踐。雖然這些原生的“素材”和實踐的關系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密切,但實踐在其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都無法取代的。價值的這種生成方式主要表達了事物規(guī)律對人類的“巧遇”性滿足,是價值來源中的重要內(nèi)容。
原生巧遇的價值是在客體自身或客體之間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價值往往被當作“材料”使用,更多的意蘊是手段和工具性質(zhì)的價值類型,并不是主要的價值形式,但這種形式發(fā)揮著兩重作用,一是自動滿足主體的價值需要,一是成為其他價值類型的外在條件,這種條件是主客體價值類型的前提和基礎。
(一)實踐融通下的價值生成
價值的直接源頭或者直觀體會之處是在主客體構(gòu)成的實踐過程之中,這是價值來源的主體部分,價值的面貌體征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
主客體貫通是在實踐的進行中完成的,這是對象性改造運動,是連結(jié)、注解、求知客體的行為。在這種活動中,主體為了成長、發(fā)展首先選擇要開發(fā)的客體,客體自身的內(nèi)在規(guī)定以“障礙”的方式“迫使”主體“服從”自己,主體走向了客體,成為了客體特征的“體現(xiàn)者”和“表達者”,主體成為了客體的“一部分”,主體的自主性、自為性、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等受到了機械性的限制。表面看,這是主體受到了束縛,是與價值恰恰相悖的行為,甚至是反價值的行為,但就如“防守是為了進攻”一樣,這是更好、更優(yōu)獲得價值的前提,是為“奪取”價值的“戰(zhàn)前準備”?!耙簿褪钦f,價值的獲取是以主體客體化為邏輯起點的,主體的價值收獲須首先從了解客體開始”。[3]98即,價值的主體客體化過程是走近和走進事物真實面貌、尊重事物特點的唯物主義立場,這個過程是“站隊”問題,拋開客觀事物的“來龍去脈”而只顧自身必然走向唯心主義。因此,主體客體化的意蘊是基礎和站隊的雙重蘊含,只有展開主體客體化的進程,才能真正進入價值原產(chǎn)地,收獲價值果實。
主體客體化是人趨向于物,客體主體化則是物趨向于人,是同一過程的反向展開。然而,這一“展開”恰恰是價值生成的體現(xiàn)。因為,客體主體化體現(xiàn)出的是客體的存在、變化、屬性等怎樣以及多大程度上向主體實現(xiàn)“轉(zhuǎn)移”并促成主體的成長。即客體主體化是客體對主體的“主動”。
主體改造客體的結(jié)果在主體意義上的正面展現(xiàn)時即成為正價值,在負面意義上的展現(xiàn)即成為負面價值。只有那些對主體的成長有積極影響的部分才是客體主體化進程的目標?!翱腕w主體化鮮明地表現(xiàn)了主體對客體的探索、發(fā)現(xiàn)、提取并使用其滿足主體需要的特征,價值的產(chǎn)生便在這種滿足需要中得以展現(xiàn)”[4]。因此,價值與客體主體化的關系猶如唇齒關系甚至可以說是同一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展開是同一過程的“對向”展開,主體客體化的同時也進行著客體主體化。這一實踐活動的完成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主體利用合適的工具對客體進行發(fā)掘和開發(fā),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等賦予到客體身上,能完成這一夙愿的便是完成了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同時,客體也以自身的特點改變著主體的需要、愿望等,完成主體客體化的過程。主客體雙方最終以“雙方的事實”為準繩達到共贏?!霸陔p方‘各讓一步’”的條件下實現(xiàn)價值的成型、成熟。這個過程產(chǎn)生的價值一般是正價值,但負價值的情況并非一定不會發(fā)生?!盵5]客體的偶然性在表現(xiàn)自身必然性的時候,很多是以假象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如果把這種假象看成客體的本質(zhì)、屬性、特征等則必然是“上當”了,得到的要么是負價值要么是沒有任何價值,這是客體造成的;相反的情況也會發(fā)生,主體也有出現(xiàn)錯覺的可能。由于判斷能力、經(jīng)驗等原因造成對某客體的片面認識便造成了錯覺,沿著錯覺路向展開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也是難以獲得正價值的?!耙虼?,主體素質(zhì)的質(zhì)地直接影響著獲得價值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加強主體的修養(yǎng)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6]
質(zhì)言之,價值是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相統(tǒng)一的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價值是客體主體化中的主體性描述,是客體的屬性、特質(zhì)對主體需要、興趣、情感等的滿足。價值的生成過程決定了需從動態(tài)的、條件性、歷史的、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認識價值,而不能固定的、形而上的、僵化的理解價值。
(二)主體間交往的價值生成
價值在形成軌跡上,出了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客體之間的作用,還有就是主體之間相互作用即主體間性。
主體的唯一擔當者是人,而人是社會中的本體存在。另外,人的活動形式是實踐,更進一步地說就是交往。就人的活動形式看,人是在交往中成長、成熟起來的,即人不斷地被社會化。社會的規(guī)則即是人的規(guī)則,更是人的交往規(guī)則。人交往的形式、空間、范圍、質(zhì)量、條件等都直接影響著交往活動下價值生成的質(zhì)量和水平。那么,人的交往產(chǎn)生的價值有什么特點?交往價值須依據(jù)交往的方式和類型判斷,就個體間的交往來說,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人人之間有了“互通”的可能,人與人之間具備彼此了解、認識的條件。即人人之間的信任度、了解度等都是通過交往實現(xiàn)的,這就是個體間交往形成的最重要的價值成果。
一定意義上說,社會的發(fā)展、延伸,靠的就是這種個體之間的交往。交往的展開才創(chuàng)造了如此豐富的社會。還需要指出的是,交往產(chǎn)生的并不一定就是正價值。如今社會中的“異化”生產(chǎn)、“利用”關系、“功利合作、“無序”競爭、“差別”平等、“代價”效率、“表面”正義等問題都是不健康交往造成的結(jié)果。人自身的變化也同社會“與時俱進”,人不再是“目的”之人,而是“工具”之人;人不再是“自由”之人,而是“束縛”之人;人不再是“有德”之人,而是“有錢”之人;人不再是“高級動物”之人,而是“低級趣味”之人,人“開足了馬力”在“世風日下”的道路上暢通無阻。因此,正視交往的同時,要特別注意負面影響的產(chǎn)生。避免負價值產(chǎn)生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把他人也同時作價值主體理解,他人的需要、情緒等不應被忽視,不能以純粹客體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他人。
主體間性不僅在個體之間展開,還在群體之間展開。主體間性中的群體間交往是組織、社團等之間的交流。這其中意義最重大的是國家之間的交往。這種交往形式自國家產(chǎn)生以來就十分頻繁。群體交往的明顯特征是,交往的主體雖然是以單個主體來表現(xiàn),但往往不是純粹代表個體利益,而是代表集體、集團的利益。群體交往的價值成果與前幾種相比具有全局性的特點。這種交往形式往往是以民族性、國家性為主題,關系到整體的利益分配和時代的價值走向,甚至是處理其他交往形式的前提和保障。當然,這種交往還可能以個體和群體的交往樣式來表現(xiàn)自己,這種交往形式指陳的是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利益調(diào)和。
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是價值論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此問題在基礎層次上“判定”了價值的基本面貌和體征。從原生和創(chuàng)生兩個層面分析價值的生成和發(fā)展能科學地避免唯心思想的羈絆,更能鮮明、立體地表達出價值的來源、特征等,是當前價值論研究中必須把握的方向。
[1]李德順.價值論[M].第 2 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3.
[2]孫偉平.價值論轉(zhuǎn)向—現(xiàn)代哲學的困境與出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7.
[3]郭湛.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07.
[5]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75.
[6]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