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剛
雷暴是一種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tǒng),它是積雨云強烈發(fā)展的結果。在雷暴活動區(qū)飛行,會遇到強烈的湍流、積冰、雷擊、強降雨和惡劣能見度,有時還會遇到冰雹、下?lián)舯┝骱偷涂诊L切變。這些危險的天氣現(xiàn)象會降低飛行的操縱性能、破壞飛機的動力系統(tǒng)、電子和導航系統(tǒng)等,嚴重威脅到旅客及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并帶來無法估量的經(jīng)濟損失。本文希望通過論述由雷暴引起的危害飛行安全的惡劣天氣現(xiàn)象,總結在雷暴條件下飛行的經(jīng)驗,以探求減小雷暴危害、保證飛行安全的方法。
我國是一個雷暴多發(fā)的區(qū)域,雷暴地域分布有以下3個特點:南方比北方多;山地比平原多;內(nèi)陸比沿海多。我國雷暴的季節(jié)分布有以下3個特點:夏季最為旺盛頻繁;冬季最少;春季和秋季只出現(xiàn)在局部地區(qū)。下面說明雷暴區(qū)飛行可能會遇到的惡劣天氣及其帶來的嚴重危害。
與雷暴有關的風切變是造成飛行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積雨云之所以形成就是因為有強烈的上升氣流,而上升氣流發(fā)展的同時一定伴隨強烈的下降氣流。在雷暴的中部及外緣部都有這樣強烈的上升下降氣流。
雷暴降臨時,近地面有強烈的狂風,這是由雷暴前端猛烈的下降氣流造成的。陣風風速往往可達六七級,而且風向不定,嚴重影響飛行的安全。所以有雷暴已經(jīng)到達或臨近的機場,決不能起飛著陸。
積雨云中的結冰現(xiàn)象非常嚴重,因為積雨云中常含有豐富的水分和過冷的小水滴以及冰晶等物。最強的積冰多見于積雨云成熟階段的上升氣流區(qū),而且常常積明冰,云的頂部和邊緣部分積冰相對較弱。由于雷暴的厚度達到10km以上,如飛機在積雨云中遇積冰應改變航向盡快脫離積冰區(qū)。
閃電和強烈的雷暴電磁場對無線電通信和某些儀表有嚴重的影響:干擾中、短波無線電通信,甚至使通信聯(lián)絡暫時中斷;引起飛機個別部件的磁化,使磁羅盤產(chǎn)生很大誤差,使無線電羅盤指示器的指針左右擺動或旋轉。此外,如果飛機在雷暴電場中飛行,由于感應帶電的電量很大,在翼尖等部位還可能出現(xiàn)火花現(xiàn)象,這也會影響到無線電通信。
在分析雷暴的影響時,往往容易忽略強降雨對飛機性能的降低。幾乎在所有由風切變引起的事故中,飛機遭遇強風切變時都是深陷于極大的暴雨單體中。強降雨使空氣動力嚴重損失:雨滴撞擊引起動量損失,雨水使機翼和機身表面變粗糙,使阻力增加、升力減小。
在雷暴云中存在著強烈的下沖氣流,當它沖瀉到低空時,在近地面會形成大于18m/s的外流——下?lián)舯┝?。強烈的下沉氣流的底部區(qū)域是飛行的危險區(qū)域。當處于下?lián)舯┝鞯挠绊懴聲r,飛機首先遭遇正在增強的逆風;當穿越下沉氣流底部時,逆風消失,變成順風,造成空速迅速損失,飛機性能嚴重下降。
雷暴對飛行的危害是當飛機接近或遭遇雷暴時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減小雷暴對于飛行安全的影響,重點就是在遭遇雷暴時做出最佳的判斷和決定,合理而正確地控制飛機。
機組應根據(jù)出發(fā)站的天氣實況及航路、降落站的氣象預報,分析雷暴的性質(zhì)、發(fā)展趨勢、移動方向和速度,制定繞飛預案,選擇最佳備降場。根據(jù)起飛重量加足備份燃油,準備好各種航行、通訊、導航等資料。起飛前要檢查防冰系統(tǒng)、風擋雨刷是否工作良好,貨物裝載是否按規(guī)定,固定是否牢靠。
機組要牢記飛行各個階段應對雷暴影響的要點,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最佳的決斷。
2.2.1 起飛階段
進跑道后要及時打開氣象雷達,觀測雷暴中心位置是否影響正常離場。如要更改離場方式,應在地面提前告知管制員。不得在暴雨中起飛。如在大雨中起飛,不得使用減推力,要及時使用風擋雨刷。
由于機翼表面不光潔,升力變差,抬前輪速度VR可增大5kt,一般最多不超過10kt。起飛后,最好爬到600m以上再轉彎,坡度一般不超過15°,如果飛機下沉或有氣流,應改出轉彎。同時還要注意因雷暴引起的低空風切變。
2.2.2 航線飛行階段
1)遭遇雷暴時注意的要點
當發(fā)現(xiàn)接近雷暴時,先判斷,一旦鉆入雷暴中便看不見那些重要的特征。飛越任何一個雷暴區(qū)之前,必須對將要飛入的前方區(qū)域有一個宏觀而清晰的把握,才能對將要遭遇的氣象條件有好的預判。
如果情況允許,就繞著雷暴飛,從一個個雷暴的間隙中繞飛過去。
冷鋒雷暴往往一字長蛇陣連綿不斷,不宜整個繞過,最好從兩個雷暴云之間穿過。如果已經(jīng)飛進了雷暴,就應該先判斷雷暴的運動方向,然后相對于它的運動方向90°穿過。一旦進入雷暴,不要因亂流、陣雨和冰雹而轉向,左偏或右偏不能避免再度襲擊,應繼續(xù)保持原來90°的方向穿過去。
當進入雷暴區(qū)的前部時,將遭遇強烈的上升氣流,因此可以飛低一點;從雷暴的后部穿過,則進入雷暴時應飛高一點,以防下降氣流的猛烈下推。
平原或海面上可從雷暴下飛行,但飛行時離云底越遠越安全,最好能夠保持從地面到云底1/3的高度飛行;在山區(qū)不要從云下飛行,除非云層較高。
打開駕駛艙照明設備或雙眼注視儀表,以防閃電造成目眩。
2)飛行中遇到雷暴時的處置方法
(1)安全飛越雷暴區(qū)的方法
繞飛雷暴時距云體不得少于l0km,最好大于40km,以防云外強烈顛簸和雷擊,以及飛機被吸入云體中。繞飛雷暴時應選擇上風方向,以防云外雹擊及偏航過大。從兩塊雷暴云體間穿越時,云隙寬度不得少于20km。
從云頂飛越雷暴區(qū)時,應高出云頂500m以上,以防云上顛簸引起飛機失控掉入云中。應盡量避免在雷暴下方飛行,雷暴下方常有垂直氣流和亂流。在晝間地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云下目視繞飛雷暴,飛機距云底不得少于400m。
當雷暴在機場上空或接近機場時,不可冒險起降,因為雷暴下的風切變、暴雨、低空亂流及陣風等均可對飛機造成危害。不要因為前一架飛機曾安全通過雷暴而起降,因為雷暴中惡劣天氣如低空風切變、陣性大風等均具偶發(fā)性和間歇性,延續(xù)時間極短,難以把握。
機載氣象雷達或者地面天氣雷達通常能探測到降水區(qū),但不能探測到顛簸。顛簸出現(xiàn)的強度和可能性,通常隨雷暴云所伴隨大量降水產(chǎn)生的雷達反射回波增強而增加,禁止穿越強的雷達回波區(qū)。
(2)飛機誤人雷暴云后的處置方法
按照飛機操縱手冊,選擇穿越顛簸的速度和所需發(fā)動機功率,減少飛機顛簸;柔和操縱飛機,盡量保持平飛;避開滾軸云和零度等溫線區(qū)域飛行,減少強積冰、雹擊、雷擊和強烈顛簸的可能性。
保持飛機真高不少于1000m,以免遇到強烈下沉氣流時沒有高度改出;注意監(jiān)控發(fā)動機工作情況;及時合理地使用空速管加溫、放電刷及防冰設備;打開座艙照明設備,以防閃電造成目眩。
如果有機載雷達,把氣象雷達天線仰角上下相應調(diào)整,盡可能觀測出別的高度上活動的雷暴。
2.2.3 進近階段
進場階段遇有雷暴時,應把雷達放在80海里的距離圈,宏觀看天氣,找雷達較弱的路線進場。雷達回波主要是以大氣含水汽的多少而顯示,低空一般顯示紅色,但對飛行影響不大。
2.2.4 著陸階段
反對盲目搶在雷暴前著陸,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不要因其它飛機是否著陸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明確復飛方法、程序及去備降場的航行路線、高度。
飛機在1000ft以上必須建立好著陸外形,控制好高度、速度、航跡。
及時使用風擋雨刷,嚴格控制進跑道頭的高度,如有儀表著陸系統(tǒng)應按下滑道飛行。進跑道后慢慢退出下滑角,柔和收油門,防止飛機下沉過快。
保持規(guī)定的進近速度。因為入口速度增加1%,會導致著陸距離增加2%,加上接地速度過大容易引發(fā)滑水現(xiàn)象,滑跑中方向難以控制。在目標區(qū)扎實接地,前輪盡快放下,及時使用剎車和反推。
雷暴能產(chǎn)生對飛機危害很大的電閃雷擊和冰雹襲擊,風切變和湍流使飛機顛簸、性能降低,強降雨使飛機氣動性能變差、發(fā)動機熄火。雖然現(xiàn)在飛機性能、機載設備、地面導航設施都越來越先進,但這只是為盡早發(fā)現(xiàn)雷暴、順利避開雷暴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到目前為止,要完全消除雷暴對飛行的影響還不可能。在雷暴條件下飛行,要加強飛行前的準備,嚴格遵守繞飛雷暴原則,當遭遇雷暴時應按照規(guī)章操作,沉著冷靜、臨危不亂。正確使用機載氣象雷達,配合空中交通管制,確保飛行安全,把雷暴所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1]黃儀方,等.航空氣象.中國民航飛行學院,2000:123-140.
[2]謝幫興.雷雨與飛行.飛行安全文選,1994.
[3]胡焱.利用機載氣象雷達發(fā)現(xiàn)和繞過雷暴陣雨.飛行安全文選,1999.
[4]蘇彬,劉曉明.飛行性能與計劃.中國民航飛行學院,1988,108.
[5]冰雹.積冰譯文集,2000.
[6]何曉薇,等.航空電子設備.中國民航飛行學院,2002:86-95.
[7]陳廷良.現(xiàn)代運輸與航空氣象學.氣象出版社,1992.
[8]黃繼紅.申紅喜.強對流天氣雷達回波分析,2003.
[9]譚壁光.航空氣象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1993.
[10]A look at how general aviation pilots are doing when the weather goes down,Les Absend,2003.
[11]Tom Morrison,Weather for the New Pilot,Io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12]H.R.Quantick, Climatology For Airline Pilot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