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珺
(中國鐵通通化分公司,吉林 通化 134002)
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生產出了每公里衰減20 dB的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同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實現了GaAlAs半導體激光器室溫下的連續(xù)工作。由于這兩項重要科研成果的問世,揭開了光纖通信的序幕,并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以極其驚人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目前已遍及全球。光纖通信技術從光通信中脫穎而出,已成為現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在現代電信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顧光纖通信的發(fā)展歷史,已經歷了數代的變更。
2.1.1 第一代光纖通信系統
1973年-1976年,采用短波長(0.85 μm)多模光纖,其傳輸速率為50-100 Mb/s,中繼距離為10 km。
2.1.2 第二代光纖通信系統
1976年-1982年,采用長波長(1.3 μm)多模和單模光纖,其傳輸速率為140 Mb/s,中繼距離為20~50 km。
2.1.3 第三代光纖通信系統
1982年-1988年,采用波長(1.31 μm)單模光纖,其傳輸信號為PDH的各次群信號,傳輸距離約為50 km。
2.1.4 第四代光纖通信系統
1988年至今,采用波長(1.55 μm)單模光纖,其傳輸信號為SDH的各次群信號,傳輸速率達2.5 Gb/s,中繼距離約為80 km,并開始采用光纖放大器(EDFA)、波分復用(WDM)等技術。
今后還將出現第五代、第六代光纖通信系統,將包括一些更為先進的系統,如超高速系統、相關光通信系統、全光通信系統、光纖到家庭通信系統、光孤子傳輸系統等,并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逐步走向商用,應用于實際。
我國的光纖通信研究起步較早(1974年),到70年代末期即取得階段性成果,隨后逐漸發(fā)展,不斷充實,目前已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從發(fā)展歷程來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2.1 初級研究階段(1974年-1980年)
研制出了階躍多模光纖、室溫下連續(xù)工作的 GaAlAs半導體激光器和8 Mb/s光端機等。
2.2.2 實用化研究階段(1981年-1985年)
解決了市話中繼多模光纖傳輸系統。
2.2.3 長途通信研究階段(1986年-1990年)
單模光纖長途干線系統的成套技術,包括光纖、器件、系統、測試、儀表等。
2.2.4 光同步數字傳送與研究階段(1991年-1996年)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和發(fā)展 PDH研究已取得的多項成果,引進、開發(fā)或自制SDH產品。
我國在國家“八五”計劃期間,已建成了含有22條光纜干線,總長度達3.3萬km的“八縱八橫”大容量光纖通信干線傳輸網。從1994年開始,我國開始較大規(guī)模地建設SDH網絡。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電信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電信市場的全面開放,光纖通信的發(fā)展再次呈現了蓬勃發(fā)展的新局面,以下對光纖通信領域的主要發(fā)展熱點作一簡述與展望。
從過去20多年的電信發(fā)展史來看,網絡容量的需求和傳輸速率的提高一直是一對主要矛盾。傳統光纖通信的發(fā)展始終按照電的時分復用(TDM)方式進行,每當傳輸速率提高4倍,傳輸每比特的成本大約下降 30%~40%;因而高比特率系統的經濟效益大致按指數規(guī)律增長,這就是為什么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在過去20多年來一直在持續(xù)增加的根本原因。目前商用系統已從45 Mbps增加到10 Gbps,其速率在20年時間里增加了2 000倍,比同期微電子技術的集成度增加速度還快得多。高速系統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業(yè)務傳輸容量,且也為各種各樣的新業(yè)務,特別是寬帶業(yè)務和多媒體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采用電的時分復用系統的擴容潛力已盡,然而光纖的200 nm可用帶寬資源僅僅利用了不到1%,99%的資源尚待發(fā)掘。如果將多個發(fā)送波長適當錯開的光源信號同時在一極光纖上傳送,則可大大增加光纖的信息傳輸容量,這就是波分復用(WDM)的基本思路。采用波分復用系統的主要好處是:①可以充分利用光纖的巨大帶寬資源,使容量可以迅速擴大幾倍至上百倍;②在大容量長途傳輸時可以節(jié)約大量光纖和再生器,從而大大降低傳輸成本:③與信號速率及電調制方式無關,是引入寬帶新業(yè)務的方便手段;④利用WDM網絡實現網絡交換和恢復可望實現未來透明的、具有高度生存性的光聯網。
上述實用化的波分復用系統技術盡管具有巨大的傳輸容量,但基本上是以點到點通信為基礎的系統,其靈活性和可靠性還不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實現類似SDH在電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連接功能,無疑將增加新一層的威力。根據這一思路,光的分插復用器(OADM)和光的交叉連接設備(OXC)均已在實驗室研制成功,前者已投入商用。實現光聯網的基本目的是:①實現超大容量光網絡;②實現網絡擴展性,允許網絡的節(jié)點數和業(yè)務量的不斷增長;③實現網絡可重構性,達到靈活重組網絡的目的;④實現網絡的透明性,允許互連任何系統和不同制式的信號;⑤實現快速網絡恢復,恢復時間可達100 ms。鑒于光聯網具有上述潛在的巨大優(yōu)勢,發(fā)達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預研。光聯網已成為繼SDH電聯網以后的又一新的光通信發(fā)展高潮。
近年來隨著IP業(yè)務量的爆炸式增長,電信網正開始向下一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而構筑具有巨大傳輸容量的光纖基礎設施是下一代網絡的物理基礎。傳統的 G.652單模光纖在適應上述超高速長距離傳送網絡的發(fā)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從心的態(tài)勢,開發(fā)新型光纖已成為開發(fā)下一代網絡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為了適應干線網和城域網的不同發(fā)展需要,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型光纖,即非零色散光纖(G.655光纖)和無水吸收峰光纖(全波光纖)。
過去幾年,網絡的核心部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交換,還是傳輸都已更新了好幾代。不久,網絡的這一部分將成為全數字化的、軟件主宰和控制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網絡。另一方面,現存的接入網仍然是被雙絞線銅線主宰的(90%以上)、原始落后的模擬系統。兩者在技術上的巨大反差說明接入網已確實成為制約全網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唯一能徹底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的長遠技術手段是光接入網。接入網中采用光接入網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維護管理費用和故障率;開發(fā)新設備,增加新收入;配合本地網絡結構的調整,減少節(jié)點,擴大覆蓋;充分利用光纖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建設透明光網絡,迎接多媒體時代。
21世紀以來,光通信技術取得長足的進步,以上我們主要討論了光通信技術及其應用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但這些進步的取得,是包括光傳輸媒質、光電器件、光通信系統以及網絡應用等多方面技術共同進步的結果。隨著光通信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必將對21世紀通信行業(yè)的進步,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1 王永超、蔡棟棟、年玉桂.光傳輸設備故障淺略分析[J].科技信息,2009(11):714
2 魯剛平、熊煉.華為SDH光傳輸設備維護[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2):47~49
3 毛謙.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發(fā)展的現狀和前景[J].電信科學,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