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因公犧牲』緣于『無法可依』
據(jù)報道,近日,湖北省老河口市政協(xié)副主席朱志軍、市食藥監(jiān)局局長陳本俊與地產商喬建新在武當山遭遇車禍,陳本俊死亡。事后,老河口市要將陳本俊樹為“招商引資的典型”,還要追認為烈士。公眾的質疑主要有兩點:一是官員涉嫌公費旅游;二是,如果官員出差時死亡,就要定為“因公犧牲”、“烈士”,實在有些名不副實。
類似的質疑還有很多。如去年7月,四川瀘州一名公務員上廁所時不小心摔倒致死,竟然被定為“因公犧牲”,引起輿論嘩然。
問題出在哪里?制度原因在于,公務員的工傷是“無法可依”的。1989年,民政部下發(fā)通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傷亡撫恤“參照”軍人撫恤優(yōu)待條例執(zhí)行。該條例對軍人死亡按三類情況撫恤:病故、因公犧牲、烈士。這套本為軍人設置的撫恤制度,別別扭扭套在公務員身上22年。比如,條例規(guī)定“在執(zhí)行任務中或者在工作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就屬于“因公犧牲”,用在本身就有職業(yè)風險的軍人身上相當公允、莊重。但這一條套用在前述在廁所里摔倒的公務員身上,就有些“過分”了。至于老河口市的陳局長,如果真是招商時遇到車禍,“工傷”的認定顯然比“因公犧牲”更名副其實。
“因公犧牲”屢屢適用在一些公務員的普通工傷事故中,造成了很多誤解,也有損于政府公信。應抓緊公務員制度改革,讓包括公務員在內的所有勞動者得到公平的保障。
(文/沈 彬 據(jù)《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