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濱
建國初期政治制度文明建設初探
陳賢濱
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而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苯▏跗?,我國對政治文明,特別是政治制度文明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當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些特別寶貴的經驗,本文就對建國初期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設的情況及經驗借鑒展開討論。
政治制度文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边@一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我黨將把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指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闭挝拿靼ㄕ我庾R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規(guī)范要求,它不僅是社會政治進步發(fā)展的標志,而且還具有承載政治意識和規(guī)范政治行為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強調過政治制度與社會進步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人們在比較社會進步程度時,往往都是以政治制度的進步程度作為基本標尺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即結合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又借鑒其他各國關于政治制度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文明之路。本文試圖對建國初期(主要指新民主主義時期,即1949年建國后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前)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進行分析研究,為總結建黨90年來的執(zhí)政經驗以及當今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正式確立。
從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到1957年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人大工作十分活躍。在此期間,人大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充分發(fā)揚民主,勞動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制定了包括《憲法》在內的一批重要法律,實現了三大改造,使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且推動了各項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梢哉f,這三年,是建國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
這一時期的代表工作,特別是代表下到各地視察活動搞得非常活躍,中央也高度重視代表下到基層去調查研究,了解各地工作情況,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了《關于設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辦事處的決定》和《關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視察工作的決定》,這兩個決定,直接保證了各級人民代表的視察工作順利進行。與此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事機構也逐步建立和加強,人大制度進一步完善。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要執(zhí)行了最高立法權、最高任免權以及最高決定權等,在制度上打破了中共以黨代政的歷史,實際上雖是將黨的主張依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但這一程序已經是符合民主法制的現代民主潮流了。在最初的幾年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其它國家機關基本上能正常的運行,這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民主意識密不可分的,在制度上保證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正常運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形成的標志。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加政權,以參政議政的形式來體現政黨的合作。表現在政府領導成員構成上,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6名副主席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3人;在全國人民政協副主席5名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4人;政務院副總理4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2人;15位政務委員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9人;政務院所轄4個委員會和30個部、會、院、署、行等機構中,擔任正職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14人。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各委、部正職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有權獨立負責地領導各自部門的工作。①可以看出,各民主黨派是以中國共產黨的友黨身份與共產黨合作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這是多黨合作的具體表現,也體現了我國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體。
1956年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的》發(fā)表和中共八大的召開,明確了各民主黨派應該繼續(xù)存在,而且提出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使各民主黨派更加充分地發(fā)揮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各級協商機構的作用。建國以來,我國采取的民主協商形式主要有:最高國務會議、雙周座談會、談心活動、書面建議等形式。例如雙周座談會是建國初期中共和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的比較穩(wěn)定的一種形式。雙周座談會的內容主要是聽取和討論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報告,協商有關單位提出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中國共產黨人在建國初期認識到必須要有幾個黨來監(jiān)督執(zhí)政黨,從而將各個民主黨派保留了下來。各民主黨派擁有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yōu)點,能夠廣泛的聯系社會各個方面,他們的位置超脫,視野開闊,而且具有上通下達的功能,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也比較中肯,不僅能對干部個人進行監(jiān)督,更能夠對大政方針、重大決策進行民主監(jiān)督,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能夠更好的參政議政。如果在建國后我們能夠堅持這一制度,就不會出現文革時期缺少監(jiān)督、民主法制遭到踐踏的情況了。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歷史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如果中央與各少數民族地區(qū)關系處理得好,一般來說就能共享太平盛世;如果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矛盾尖銳,大多是戰(zhàn)事連綿,烽火連天。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從建國初期就高度重視解決民族問題,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之路。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的民族政策始終放在實現民族平等和共同繁榮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出來:
第一,經濟方面。建國之初,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民族區(qū)域自治問題時指出:“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苯夥藕?,國家為徹底改變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的落后狀況,確定了對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長期給予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大力扶持的基本政策。
第二,民主政治改革方面。中國共產黨堅持民主平等原則,使各少數民主擺脫了千百年來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真正擁有當家作主的地位,國家不斷地提高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少數民族代表占總數的比重在不斷增加,讓少數民族同胞擁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機會。
第三,文化教育方面。建國后,成立了中央民族學院和地方民族學院以及中等專業(yè)技術學校、中等和初等普通學校,將少數民族的教育納入到全中國的教育體系,大大提高了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和培養(yǎng)了大批各方面專業(yè)的人才,為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我國在建國初期選擇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而沒有采取建黨初期所設想的建立聯邦制國家,這就決定了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什么樣的制度才能符合我國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成為一個重大課題。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我們成功的走出了適應我國國家結構形式的民族區(qū)域自治這樣一條道路。這樣,既尊重了中華民族格局上統一性數千年歷史淵源,同時也充分肯定了民族結構上多元化的存在。
(一)建國初期政治制度文明建設的總體評價
民主是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在建國初期,我們要進行政治文明建設,特別是政治制度文明建設,就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堅持走自己的路,我們實行什么樣的社會制度,要由我國的當時的社會性質、社會制度、歷史傳統以及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等具體狀況決定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讓最廣大的人民享有民主,同少數人享有的資本主義民主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那一套民主模式,當然,我們并不排斥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某些形式和做法。我國經歷了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和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留下來的民主傳統很少,而且經濟、政治、文化還非常落后。中國共產黨人在建國初期的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成就還是巨大的。我們選擇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樣的代議制度,不僅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人民的必然選擇。根據我國當時的情況,我們選擇了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的合作型政黨制度,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度的豐富和發(fā)展,實踐證明,優(yōu)于蘇聯的一黨制。根據我國多民族的復雜特點,我國采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而沒有采取蘇聯民族自治共和國、成為一個聯邦制國家是完全正確的,在后來沒有像蘇聯那樣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分裂成為十五個共和國。
(二)對建國初期政治制度文明建設的反思
縱觀這三大制度在建國初期的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在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上,必須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維護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在這幾個制度建設中,如果得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視,必定會蓬勃發(fā)展,人民代表就能夠暢所欲言,充分行使他們的職責;各民主黨派就能夠起到民主監(jiān)督的作用。一旦執(zhí)政黨驕傲自滿,“左傾”思想冒出,必定會忽視民主的重要性,破壞民主政治建設,甚至任意踐踏民主法制,這是有深刻歷史教訓的。
人民當家作主與黨的正確領導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在每個時期都會根據人民群眾的各種要求和意見加以綜合,將其上升為黨的主張,再通過最高權力機關依法將其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意志。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可以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
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手段。只有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才能真正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永遠不會再出現“文革”那樣踐踏人權的事??梢哉f,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一個基本要求,沒有民主與法制,人民就不能當家作主,那就不是社會主義了。
我國在建國初期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設方面取得過非常巨大的成就,總結建黨90年來的經驗教訓,在新世紀的中國現代化的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必須借鑒建國初期政治文明建設所做的有益探索,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注釋:
(1)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版,18頁。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版.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版.
[3]虞崇勝.政治文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4]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四十年[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5]楊愛珍.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7]浦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田克勤.中國共產黨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革[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版.
陳賢濱(1983—)男,中共漳州市委黨校科社黨建教研室,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