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萍
(晉中學院體育學院,山西榆次030600)
彭湃武緣之探究
王永萍
(晉中學院體育學院,山西榆次030600)
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偉大的革命黨人、被稱為“廣東農(nóng)王”的彭湃的武術歷程及其將武術之價值在革命中運用的史實進行了探研。研究結果得出:彭湃小時候?qū)ξ湫g情有獨鐘,革命運動時仍與楊其珊等著名武術家學習武術;彭湃深刻理解武術之價值,不僅自己習練而且還教習革命黨人練習武術;在彭湃領導的農(nóng)民革命運動中武術團體發(fā)揮了巨大的價值,武術成為革命前進的催化劑。
彭湃武術近代社會
近代中國社會自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國勢極度衰弱和腐敗,內(nèi)憂外患之勢相當嚴峻,人們?yōu)榱朔磳Ψ饨ㄖ髁x,雪“東亞病夫”之恥,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際,仁人志士皆把習練武術作為強身健體、保家衛(wèi)國之重要手段。孫中山先生將天地會武術組織運用于辛亥革命并取得了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另外,毛澤東、蔣介石、徐世昌、黃興、馮玉祥等人士也積極倡導開展武術運動,增強國民體質(zhì),發(fā)揚武術之愛國主義精神。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運動中已不乏武術人才,其中被稱為“廣東農(nóng)王”的彭湃就是其中之佼佼者。他不僅親身習武,亦將武術團體的作用運用于中國革命之中并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催化劑。期望通過本文的探研能讓當代更多的人們認識到武術之價值,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貢獻綿薄之力。
彭湃(1896-1929),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農(nóng)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廣東海豐人。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長期從事農(nóng)民運動,曾任中共中央農(nóng)委書記。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了南昌起義,后回海陸豐領導了農(nóng)民武裝起義,并一度建立海陸豐工農(nóng)兵民主政府。八七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大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就義。[1]
彭湃出生于較為殷實的大地主家庭,然而其組織的農(nóng)民運動的矛頭卻是地主階級,為了實現(xiàn)使平常百姓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崇高的理想,他舍棄了自己富裕的生活,毫無保留的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人民。他與廣大貧苦農(nóng)民同呼吸、共命運,是真正追求社會公正、平等、正義的偉大戰(zhàn)士。他是一個真正超脫了世俗功利、能夠舍棄一切個人私利的頂天立地的先覺者、革命先驅(qū),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光輝楷模。這種正義凜然、光明磊落、頂天立地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是我們中華民族、是我們共產(chǎn)黨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2]為了表達對彭湃烈士的深切懷念,歷史上不少名人和偉人都對其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贊揚,其中以周恩來同志為之最。周恩來以“冠生”署名在《紅旗日報》上發(fā)表《彭楊顏邢四同志被敵人捕殺經(jīng)過》一文,對烈士英勇犧牲的獻身精神予以高度評價,指出革命烈士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文章寫道:“革命領袖的犧牲,有他不可磨滅的戰(zhàn)績,照耀在千萬群眾的心中,熔成為大革命的推動之力,燃燒著每一個被壓迫群眾熱情,一齊奔向革命的火原,所以我們在四難得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淚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的繼續(xù)著死難的烈士的遺志,踏著死難烈士的血跡,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爭。”[3]
我國革命重要領袖彭湃所領導的廣東海陸豐農(nóng)民運動與毛澤東所領導的湖南農(nóng)民秋收起義,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然而正是這位偉大革命領袖與武術有著不解之緣,并且其極善于運用武術組織的作用,同時武術組織在其的帶領和改造之下,成為廣東海陸豐農(nóng)民運動的主力軍,助推中國革命前進。關于彭湃習武經(jīng)歷記述如下。
由于武術的特殊性決定了民間武術的傳播主要以師徒和口傳的方式為主,那么關于一些民間較為影響的傳說和野史記載往往被武術研究者視為很好的突破口。正如一些武術學者和專家們的評述一樣:野史記載和較有影響力的民間傳說有時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寫當時社會未曾言、不便言或不敢言,一定程度上課彌補正史之不足。為此,《彭湃的傳說》一書亦被視為探索彭湃習武閱歷的一種材料,在此略作評議。書中記載:“彭湃喜歡到附近的劇院看戲,同時亦發(fā)現(xiàn)諸多人圍觀武術表演現(xiàn)場,此時彭湃發(fā)現(xiàn)團體的凝聚力價值,放棄看戲轉(zhuǎn)至觀看武術表演,一連幾天都去,由于彭湃的聰慧,很快就學會了武館一位大師兄的所展示武術套路,后來打聽得知該武術套路為‘百步蓮花’羅漢拳,該拳是少林派的正宗。不久師傅回來,經(jīng)過測試,彭湃順利成為該館的徒弟,習武日精?!盵4]這一傳說是否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呢?
據(jù)林蔭生的研究記載:“洪家拳徒手套路有一枝香;……中節(jié)及百步蓮花羅漢拳108步等,為本門派代表套路。”此記載說明該拳在少林流派中的確存在,屬洪拳套路之一,并且當時廣東洪拳盛行,且廣東洪拳是由福建天地會一起傳入廣東的,推而言之較符合歷史邏輯。另外,“彭湃的傳說”一文,就是石帆同志根據(jù)海陸豐人民的口頭傳加工整理,編輯而成的,本書所反映的彭湃的革命業(yè)跡,比起彭湃偉大的一生來,是很不夠的。該書對讀者是有教育作用的,而且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5]由此可見,彭湃曾經(jīng)積極從事過武術習練,且武藝非凡。從下面的記載中也可見一斑。
據(jù)《廣東武術史》記載:彭湃同志在小時候喜歡模仿江湖武師使拳弄棒。早年東渡日本留學時,對日本的柔道發(fā)生了興趣,也頗有研究。他曾領導留學日學生示威游行,遭日本軍警驅(qū)趕,彭湃為掩護同學而負傷。他進一步認識了拳術的重要性,從此加緊練習,拳術日精。1924年夏天,為答謝蘇聯(lián)軍艦運送武器幫助東征北伐,廣東革命政府在黃埔軍校舉行歡送會,彭湃在會上表演拳術。他從事農(nóng)運工作時,曾向楊其珊、萬清味學拳。在大南山根據(jù)地,他還教警衛(wèi)摔跤的方法。[6]來自彭湃先生的習武歷程可知,其對武術的價值有非常深刻的認識,這一閱歷為以后從武館和武術團體入手進行革命事業(yè),并一舉獲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武術在冷兵器時代作用十分顯著,到了近代社會其價值略有下降,但是在火器短缺、近戰(zhàn)、巷戰(zhàn)和肉搏戰(zhàn)中絕不可小視其存在和發(fā)揮的作用。像毛澤東、蔣介石、徐世昌、黃興、馮玉祥等人都不同程度上積極倡導開展武術運動,特別是孫中山先生不僅身體力行,而且對武術在近代社會的價值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在孫中山先生為《精武本紀》所做序言中就有對武術之價值的經(jīng)典論述:“慨自火器輸人中國之后,國人多棄體育之技擊術而不講,馴至社會個人積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鐘之決勝,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時,為今次歐戰(zhàn)所屢見者,則謂技擊術與槍炮飛機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國人囊昔僅襲得他人物質(zhì)文明之粗末,遂自棄其本體固有之技能以為無用,豈非大失計耶?”[7]那么革命黨人彭湃是怎樣將武術之價值運用于革命事業(yè)中的呢?
3.1 個人武術的運用
從上面對彭湃的武術經(jīng)歷探討可知,其不愧是個武術家,對武術有著深刻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其將武術的價值能夠運用于革命實踐中。據(jù)《廣東武術史》記載:“他從事農(nóng)運工作時,曾向楊其珊、萬清味學拳。在大南山根據(jù)地,他還教警衛(wèi)摔跤的方法?!盵8]楊其珊(1871—1933),廣東汕尾市陸河新田人,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原籍陸豐(陸河)新田參將府村,他是海陸豐農(nóng)民革命運動和蘇維埃革命斗爭時期享有盛名的農(nóng)民領袖之一,曾任海豐縣總會副會長,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海豐縣臨時人民政府委員,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主席團成員,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委員,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團成員。少時跟堂叔父楊育月往福建少林寺學武術和學醫(yī),成年后以開武館和行醫(yī)謀生手段。[9]1922年,楊其珊與開創(chuàng)農(nóng)民運動的彭湃相識并參與組織農(nóng)會的相關工作,積極協(xié)助彭湃領導農(nóng)民斗爭。在革命根據(jù)地,彭湃不僅自己習練武術,已將武術之技法傳于革命人士,客觀上增進了其與下屬的感情,起到凝聚人心之價值,得到了武術人士的鼎力相助。另外,由于武術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強體及較強的技擊價值為革命斗爭的順利進行客觀上奠定了基礎,起到了得力助手的作用。
3.2 對武術團體的運用
武術團體歷來是革命斗爭的強有力助手,像孫中山先生就能夠很好的利用洪門天地會、蔡李佛拳會等組織來為辛亥革命所用,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就連其同盟會都是由天地會衍化而來,另外蔣介石也曾積極的把武術組織的功能運用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中??梢娢湫g團體或組織的價值非同一般,那么,彭湃同志又是怎樣將武術團體的價值運用于黨的革命斗爭中的呢?
辛亥革命后,“傳統(tǒng)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仍然是農(nóng)民群眾的基本組織形式”。[10]近代海豐地區(qū)是秘密結社較為普遍的地區(qū),這些秘密結社多數(shù)以習武為線索,其性質(zhì)與武術館舍相似,但是其作用和影響力遠超出之,相關研究不勝枚舉。據(jù)《彭湃文集》記載:“貧苦農(nóng)民為了反抗日益腐朽的清王朝統(tǒng)治和地主豪紳的壓迫,進行了不斷的反抗,秘密結社三合會在海豐非常盛行,幾乎普遍了全縣。”[11]正是這些秘密結社和武術館舍的林立,客觀上為彭湃進行革命斗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支撐,成為革命順利進行的催化劑。
據(jù)《廣東武術史》記載:1923年,彭湃到公平區(qū)搞農(nóng)運,從拳館入手,與拳師廣交朋友,工作開展順利,不少農(nóng)村的拳師成為農(nóng)會領導。他們的徒弟也成了農(nóng)會的骨干。武館成了擴大農(nóng)會組織的陣地,也就是對地主進行反剝削斗爭的公堂。拳館內(nèi)習武之風十分活躍。彭湃把這個經(jīng)驗運用于其他地區(qū),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到1923年海豐縣總農(nóng)會成立時,會員已達2萬多人。1924年農(nóng)會被迫轉(zhuǎn)入地下活動后,海豐縣各區(qū)、鄉(xiāng)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以拳館為中心,組織“十人團”,聘請楊其珊師傅教授拳術,萬維新師傅教授棍棒,以增強農(nóng)會會員的戰(zhàn)斗力。東征時,農(nóng)會在“十人團”領導下,積極配合東征軍,神出鬼沒,為打敗陳炯明做出了貢獻。[12]此記載充分說明了武術團體對革命成功的巨大價值,其中“十人團”在革命戰(zhàn)斗中充分運用武術之技擊和凝聚力價值,給軍閥以沉重打擊,展示了武術人士的拳拳愛國之心,也充分印證了孫中山先生關于武術團體之價值的觀念,即“精武體育會成立既十年,其成績甚多,……于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系。推而言之,則吾民族所致力于世界和平之一基礎。”[13]。彭湃之所以能夠用敏銳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武術團體之價值,并將其恰當?shù)摹⒊晒Φ倪\用于革命之中與其自身習武閱歷及對武術價值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是分不開的。
時光荏苒,斗轉(zhuǎn)星移,但是老一輩革命精神絕不能被遺忘,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們要緊密團結于黨中央的周圍,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彭湃先生是偉大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家,更是“少有人知”的武術家,他光輝的歷史渲染了中國革命史和中國武術史,作為當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我們更應該積極發(fā)揚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武術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深刻理解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武術所蘊含的博大精髓,使之得以更好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這是偉大的民族所賦予我們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歷史使命,這一使命的執(zhí)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1]袁世全,馮濤.中國百科大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693.
[2]陳金葵.彭湃精神與現(xiàn)代社會——座談會綜述[J].廣東黨史,2006(6):61.
[3]曹光哲,王進,齊鵬飛.周恩來大辭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393-394.
[4]石帆.彭湃的傳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42-43.
[5]夏云.新書述評“彭湃的傳說”[N].讀書月報,1957-04-13.
[6][8][12]曾昭勝.廣東武術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60-61.
[7][13]陳鐵生.精武本紀[M].上海:精武體育會,1919:1-2.
[9]馬世暢.追記彭湃體育活動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34.
[10]趙虎.彭湃對農(nóng)村秘密社會的借鑒與改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29):56.
[11]蔡洛等.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2.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engpai and Wushu
Wang Yongping
(Sports Institute of 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00)
The article,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interviews,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does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ng Pai,a great revolutioner and known as"Guangdong Agricultural king"and Wushu in the course of revolution.The study found that:first,Peng Pai loved Wushu since he was a child,and even when in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he still learn Wushu from famous Wushu masters,such as Yang Qishan and others;second, Peng Pai deeply understood the value of Wushu,not only practicing Wushu himself but also taught other revolutioners to practice Wushu;third,Wushu practitioners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asant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led by Peng Pai and Wushu wasa catalyst for the revolution advancement.
Peng PaiWushuModern Society
G85
A
1004—5643(2011)03—0033—03
王永萍(1981~),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