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成[西安文理學院,西安 710065]
人人皆知陶淵明以詩著稱,然其文章亦有特色,而過去對他的辭賦、散文的研究相對薄弱。明朝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中說:“《感士》類子長之倜儻,《閑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誡書》,《自祭》若右軍之《誓幕》,孝贊補經(jīng),傳記近史,陶文雅兼眾體,豈獨以詩絕哉。”①陶淵明的辭賦散文得到了公正的評價。而序文為散文之一體,靈活多樣,長短不均,而《桃花源記》則為陶淵明的上乘佳作,是散文之精品。
文前寫序,以言所次,首為詩用,文后為之。萬陸在《中國散文美學》中說:“序,系寫在一部書或一篇詩文前邊的文字,《文章緣起》釋:‘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謂其言次第有序,故曰序也?!蛴謱懽鳌當ⅰⅰw’,徐師曾說‘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 (《文體明辨》)……序起于漢代,如按作者分,則有自作與他人所作兩種。自序的最早名篇是司馬遷《太史公自序》。”②序文總的來說以《詩經(jīng)》為最早?!对娊?jīng)》每篇詩前都有后人追加的序文,以闡明詩之大旨?!对姶笮颉肥窃谑灼蛾P雎》后面,有一篇總綱式的概論,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詩歌的作用、體裁、性能等。稍后于司馬遷的劉向,寫有《戰(zhàn)國策序》,它是一篇通過為《戰(zhàn)國策》作序,來表述自己社會觀點和歷史觀點的文章,與以記敘性質(zhì)為主的自序文不同。這兩種性質(zhì)的序文,都為后世所繼承。序文“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 (徐師曾《文體明辨》)。這兩種類型的序文沒有絕對的界限,只能說有的近似于議論文,有的近似于記敘文,而許多優(yōu)秀的序文,又往往具有抒情的色彩,成為文學史的散文名篇。所以許多文體研究者把序歸為散文一類。
至晉文則多序。史學家作史書有序,如袁宏的《后漢書序》《三國名臣序贊》,皇甫謐的《高士傳序》;學術著作前有序,如郭象的《莊子序》、葛洪的《抱樸子序》,張華的《博物志序》;吟詩作賦,有時前面也有小序,左思的《三都賦》,向秀的《思舊賦》,賦前都有序,石崇的《金谷詩序》《琵琶引序》,傅成的《答潘尼詩序》,均是詩前的短序。嵇康的孫子嵇喜,也善文辭,他留下的文章,大部分是序;“書圣”王羲之留下的最著名的文章,即是《蘭亭集序》。
而陶淵明的詩前序文有十四篇,三篇著名的辭賦《閑情賦》《感士不遇賦》《歸去來兮辭》,前面也都有序文。晉之序文,長短不均,長則數(shù)千字,少則數(shù)百字、幾十個字,尤其以后者居多。石崇的《琵琶引序》只有六十個字,而陶淵明的《贈羊長史》序,只有十三個字,敘述友人使奉川,作詩與之;潘岳的《馬洗督誄序》,以凄婉抒情的筆調(diào),稱贊馬拜督其人其事,文情并茂,成為傳世名作,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更是獨領風騷,高情千古。
陶淵明的序文在形式上分為詩序和辭賦序兩大類,詩序除《桃花源記》外,其余都較短小,而辭賦之序則較長一些。
在詩序之中《停云》《時運》《榮木》之序,格式與字數(shù)完全一樣?!巴T?,思親友也。罅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襟。”“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薄皹s木,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己復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睕r且詩之題目,皆以首句命名。王瑤先生在《陶淵明集》中認為當為同年所作,皆四言四章。《停云》所寫之景為初春,《時運》為暮春,《榮木》則為夏季。從形式上看,三首有著外在的聯(lián)系?!杜c殷晉安別》《贈羊長史》《贈長沙公》《答龐參軍》二篇,此五篇序文為同一類型,即屬贈序,是送別友人的臨別贈言。另外一類是《形影神三首》《九日閑居》《飲酒二十首》《游斜川》和《有會而作》的詩的前序,多可歸之為議論散文一類。而《游斜川序》可視為一篇精美的山水記??傮w來說,格調(diào)低沉,多帶有理性之色彩,《形影神三首序》更甚,它是神辨自然,以釋形影之苦,其詩更帶有理性色彩?!短一ㄔ从洝肥且黄禺惖男蛭?,是藝術性很強的散文珍品。最后一類是辭賦序,它在篇幅上都比詩序要長,《閑情賦序》和《感士不遇賦序》都是先述前人所作的一種體裁,后述己之感慨,《歸去來兮辭序》敘述了自己辭官歸田一事的緣起。
陶淵明的序文在內(nèi)容上可分為三類:一是概括詩文之意,二是敘述作詩為文之原委,三是于詩之外以感慨系之。第一類如《停云》序、《時運》序、《形影神三首》序等。在詩前序文中已概括出詩的要旨:“停云,思親友也?!薄皶r運,游暮春也?!薄皹s木,念將老也?!弊髡咭允糁P,僅三個字就闡明了詩的大義?!巴T啤蓖怀銎洹皣@息彌襟”,不得與同道友人共飲以話情懷?!皶r運”是寫暮春獨游,作者看到了大自然的景色,因而感慨身世,突出其“欣慨交心”,“欣”與“慨”是作詩的關鍵?!缎斡吧袢住吩娭兄饕潜硎咎諟Y明不同于佛教哲學的見解,“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神辨自然以釋之。”第二類是贈序,如《贈羊長史》序、《贈長沙公》序、《答龐參軍》二首序、《與殷晉安別》序,這些序文寫作詩的目的,述友人與作者的關系、友情,皆出于內(nèi)心至誠之話語,無論序之長短,絕無敷衍應付。靈活而不拘格套,信筆以道作者的真實情懷。第三類是寫給自己的,由于詩性不能盡發(fā),于序中系之感慨,托之以情懷。如《九日閑居》序、《飲酒二十首》序、《游斜川》序、《桃花源記》、《有會而作》序、《感士不遇賦》序,這些序多以感慨系之,是詩人有感而發(fā),所以序中多“寄懷于言”、“遂感而賦之”。
序本來就屬于散文,陶淵明詩辭賦的序文有著和他的詩歌大致相同的特點。
其一,情文并茂,妙趣橫生?!队涡贝ā沸蚩梢暈橐黄赖纳剿泚碜x,其文之美不亞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文。序文寫道:“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臨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阜;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時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鄉(xiāng)里,以記其時日?!痹娦蚴紫赛c明出游之日,正值新歲伊始,節(jié)意正濃之時,天地間一片春色,風光明媚。是時約三五近鄰好友,乘興作斜川之美游。此篇序文,猶如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一篇幽美的山水畫,在寫景中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激情。作者熱情地贊美曾城山,與他贊美蒼松、芳菊的用意相仿,有著自我寫照的深意?!鞍鵁o依接,獨秀中皋”的曾城山的崇高形象,使人們聯(lián)想到他傲視權貴、堅貞不屈的詩人的高大形象。
其二,真淳自然,語出于至情?!洞瘕媴④姟沸?,行文于自然之中,歌頌友誼之珍貴,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情,“三復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青再交,款然良對,忽成舊游”。龐參軍曾為陶淵明鄰居,宋景平元年 (423)初春,龐奉江州刺史王弘之命使江陵前夕,有詩給淵明賦別,淵明作此詩以答,并為送行。日本近藤元粹在批訂《陶淵明集》卷二云:“序文簡凈,自是小品佳境?!雹墼谶@篇序文中表達了他對朋友真摯而深厚的友愛之情,行文如與友人相對而談,語言平易近人,清新而樸素自然,這種不需要藻飾的文章,全都出內(nèi)心之至情,是情動于衷,有不得已而后言的情況下?lián)]筆成文的。加之作者又以詩人的氣質(zhì)為文,因而使其詩序無不感情充沛,感人至深。
其三,真實性?!稓w去來兮辭》序中寫道:“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毙蛭闹凶髡咭跃〉恼Z言反映了生活的真實和思想的斗爭,從這里可以看出陶淵明歸田的真正原因?!队袝鳌沸?,是有感于生活窮苦而作,“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日朋尚悠,為患未己,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旬日以來,始念饑乏。歲云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后生何聞哉!”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云:“江州刺史檀道濟往侯之,偃臥,瘠餒有日矣。”④檀道濟于宋元嘉三年丙寅 (426)五月任江州刺史,知當時陶淵明生活最為困苦。這首詩及序作于此年,時淵明六十三歲。用序文記錄這段艱難的生活不做任何加工,因為他是為了講給自己子孫的,讓他們了解自己晚年的景況,行文平淡之至。
東晉時期,佛學和玄學合流,士族清談玄理之風日盛,對文學影響極大“,建安風骨”的傳統(tǒng)沒有得到繼承和發(fā)揚,作品內(nèi)容空虛,“世極而辭意夷泰”,嚴重脫離了現(xiàn)實,藝術上刻意于形式之美。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說:“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⑤而陶淵明在詩文方面卻有著不同于時代的藝術追求,他雖然不是一個理論家,但我們能從序文中捕捉到一些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認識和見解。
陶淵明的作品均系有感而發(fā),故而內(nèi)容充實又含深厚之情感,他在《有會而作》序中云“:歲月夕矣,慨然永懷?!倍翌}目“有會而作”本身也就說明作者所作之詩,是有所感而行之于文的。在《感士不遇賦》的序文亦云“: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薄毒湃臻e居》序云“:寄懷于言。”可以看出,陶淵明認為文學是感情的產(chǎn)物,詩的生命在于感情,文章也是一樣。陶淵明的大部分作品看似平淡,其實是作者情感積淀后的再現(xiàn),而有些作品則飽含深沉的筆鋒,尤其是《祭從弟敬遠文》《祭程氏妹文》,表現(xiàn)的感情真摯而強烈。這和作者在序文中流露出的一些對文學的認識是分不開的;正因為行為之前心有所感,不得不吐以為快,故而會情凝之于筆端。
在《飲酒二十首》序中云:“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薄堕e情賦》序云:“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在《游斜川》序中云:“欣對不足,率爾賦詩?!睆倪@些斷斷續(xù)續(xù)的言語當中看出,陶淵明主張寫詩作文應樸素自然,不求形式之華美,詞藻之艷麗,但求不謬作者之意。從為文以“自娛”、“率爾賦詩”、“文妙不足”等,不難看出陶淵明主張寫詩作文不能有強烈的功利目的,正因他的詩賦文辭是寫給自己的,而不是去迎于世俗,媚于達官貴人,故而才沒有虛假的情感,筆鋒所到之處自然而暢達,如行云流水,妙不可言,“率爾”為之,才會使文章無不淳樸而含真實之情,如泉水涌出之自然,這樣,不刻意于詞藻,語言自會流暢自如,盡顯本色之語言。由于陶淵明是本著這樣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宗旨,他的詩文才能做大行地,一瀉千里,不工而自工。
正因為陶淵明在文學上主張有感而發(fā),率真而自然,不追求功利目的,他的詩文都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發(fā)之作,確實給人一種“如絳云在霄,舒卷自如” (敖器之《敖陶孫詩評》),極為自然的感覺。
《桃花源記》之“記”,《文心雕龍·書記》篇云:“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瘪冶蠼苷f:“古人將以‘記’名篇的文章稱為‘雜記體’。雜記的內(nèi)容是很復雜的。從現(xiàn)存的‘記’文來看,有的記人,有的記事,有的記物,有的記山水風景;有的尚敘述,有的尚議論,有的尚描寫,是非常復雜的。近人也注意到這一問題,故主張從‘記’文的內(nèi)容出發(fā),再做一下劃分,以便說明特點,研討其風格?!雹蕖短一ㄔ从洝纷鳛樾蛭闹坝洝蔽?,內(nèi)容也是復雜的,這里面有敘述、有描寫,如果把這篇序文獨立出來的話,按褚斌杰的分法,可以細歸之為山水游記文。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文,但它又是陶淵明散文最優(yōu)秀的代表作。魯迅認為這樣的文章實際上可算小說,他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有怎樣的區(qū)別》一文中說:“其實例和后來的唐代傳奇之相近?!薄短一ㄔ从洝非楣?jié)簡單,卻能引人入勝,以一漁人偶入桃花源見聞為線索,敘述變化曲折。魯迅先生之所以將之視同小說者,大概主要是其中有明顯的虛構成分,其中的人名、地名和事跡,都未必實有,但卻寫得相當逼真,使人讀之,頗具實感。陳寅恪則認為《桃花源記》乃實為紀實之文,他在《桃花源記旁證》首云:“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苯?jīng)過事實考證,陳寅恪在文后總結道:“甲、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nóng),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乙、真實之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贏秦。丙、《桃花源記》紀實之部分據(jù)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丁、《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麟之入衡山采藥故事,并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所作成。戊、淵明《擬古》詩之第二首可與《桃花源記》互相印證發(fā)明。”⑦無論是寓意之文還是紀實之文,皆為散文之一體,它是《桃花源詩》的序,是詩意展開的依據(jù)。李華在《陶淵明桃花記并詩略說》 (《陶淵明新論》)一文中認為,《桃花源記》是記傳聞的,因為它重于介紹人物故事,且以客觀敘述之,從而認為是“桃花源本事”,是《桃花源詩》之所本。他還認為“我們?nèi)绻蛔x《記》,那只是讀漁人的見聞,相當于讀一篇游記;而要確知這桃源社會的本質(zhì)情形,就非讀《詩》不可”?!短一ㄔ从洝冯m是一篇序文,但其意義非同一般,故人各重視,見解亦多分歧。
《桃花源記》由于寫得精美,人們往往把它作為獨立的散文樂章,但我們在研究陶淵明時切不可分而割之,《記》與《詩》是同時所作,但在反映出的思想方面則各有側(cè)重?!队洝肥窃娭颍髡哂尚蚨?,詩又是序文的發(fā)揮和延伸,兩者并重,方能得出較為公允的結論。
①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第160頁。
② 萬陸:《中國散文美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頁。
③ 《陶淵明資料匯編》 (下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79頁。
④⑦ 《陶淵明資料匯編》 (上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7頁,第338頁。
⑤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頁。
⑥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