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 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民族學院 830054
隋末群雄并起,及隋煬帝江都兵變被殺,各方勢力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強大起來的有河北的竇建德,關中的李淵,洛陽的王世充,馬邑的劉武周,內(nèi)蒙古的梁師都;《新唐書》卷二百十五上云:“隋大業(yè)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其中尤以王世充和李淵實力最強,而都臣屬于突厥。
談論隋末的突厥不得不從始畢可汗說起,而關于始畢可汗死亡的月份史料有所出入;有武德元年、武德二年二月、武德二年四月、武德二年春、武德二年閏二月這幾種說法;而始畢可汗去世的月份恰好就是處羅可汗繼位的月份。
《舊唐書》卷五十七云:“武德元年,勑右武候驃騎將軍高靜致幣于始畢可汗,路經(jīng)豐州口可汗死,勑于所到處納庫,突厥聞而大怒欲南渡,長遜乃遣髙靜出塞,申國家賻贈之禮,突厥乃引還?!?/p>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稱:“二年二月,始畢帥兵渡河至夏州,賊帥梁師都出兵會之,謀入抄掠,授馬邑賊帥劉武周兵五百余騎,遣入句注,又追兵大集欲侵太原,是月始畢卒。其子什缽苾以年幼不堪嗣位立為泥步設,使居東,偏直幽州以北,立其弟俟利弗設,是為處羅可汗。”
《唐會要》卷九十三稱:“二年二月,始畢死其弟處羅可汗立?!?/p>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十四稱:“二年春始畢帥兵渡河至夏州,賊帥梁師都出兵會之,謀入掠抄,四月援馬邑賊帥劉武周兵五百余騎,遣入句注,又追兵大集,欲侵太原,是月始畢卒…立其弟俟利弗,是為處羅可汗?!?/p>
《通典》卷一百九十七與《太平寰宇記》同
《新唐書》卷二百十五上云:“二年始畢自將度河至夏州與賊梁師都合,又佐劉武周以五百騎入句注,將侵太原,會病死……立其弟俟利弗設,是為處羅可汗”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作:“閏月朱粲遣使請降…突厥始畢可汗將其眾度河至夏州,梁師都發(fā)兵會之,以五百騎授劉武周欲自句注入冦太原,會始畢卒……立其弟俟利弗設為處羅可汗”
要解決始畢死亡的具體月份,必須要以閏月諸史所記之事為突破點,閏二月先是朱粲請降(武德二年閏二月初一),劉武周侵并州(閏二月初九),后是授徐世績黎州總管(閏二月初十),朱粲殺叚確(閏二月十四,舊唐書與資治通鑒所說時間不同)。
《舊唐書》卷一云:“閏月辛丑劉武周侵我并州,己酉,李密舊將徐世績以黎陽之眾及河南十郡降,授黎州總管,封曹國公,賜姓李氏,庚戌,上微行都邑以察甿俗,即日還宮。甲寅,賊帥朱粲殺我使散騎常侍叚確,奔洛陽?!?/p>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云:“武德二年閏二月辛丑,可逹寒賊朱粲遣使請降命,前御史大夫段確使于粲?!?/p>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云:“遣前御史大夫段確使于朱粲...丙辰以徐世績?yōu)槔柚菘偣堋!?/p>
以上三條除時間略有出入外,都發(fā)生于閏二月,所以《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云:“二年二月…又追兵大集欲侵太原,是月始畢卒?!币约啊缎绿茣肪矶偈迳?,《唐會要》卷九十三所指二月實為閏二月。
《舊唐書》既有武德元年說,又有武德二年說,兩者必有一誤,若始畢可汗真死于武德元年,那么諸史中就沒有必要出現(xiàn)武德二年始畢帥兵渡河至夏州(治所在朔方縣,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西北黃河南岸)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在介紹完始畢可汗渡河至夏州,梁師都與之會,始畢可汗卒時,補充說明上遣右武侯將軍高靜奉幣使于突厥,至豐州(治所在九原縣,即今內(nèi)蒙古五原縣西南黃河北岸) ,聞始畢卒,敕納于所在之庫。杭錦旗西北黃河南岸和五原縣西南黃河北岸,兩地一南一北,正好相對毗鄰。
根據(jù)以上幾點可以斷定,始畢可汗死于武德二年閏二月。
始畢可汗卒后,其弟俟利弗繼位,是為處理可汗。在處羅可汗在位的一年多時間了,幾乎沒有對李淵進行過真正的軍事打擊,這與其兄長始畢可汗咄吉以及其弟弟頡利可汗咄苾在對李淵的軍事策略上截然不同,甚至在最有利的時機來臨之時都不去進攻李淵,還自斷右臂; 這正如李世民與王世充交戰(zhàn)正酣的時候竇建德妄圖坐收漁利,但是他的行動實在是太晚了以至于李世民騰出手來對付他的時候王世充只能在城頭興嘆。《舊唐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四,《王世充,竇建德》傳云:“七月,秦王率兵攻之,師至新安,世充鎮(zhèn)堡相次來降?!嗽?,秦王陳兵于青城宮,世充悉兵來拒,……九月,王君廓攻拔世充之轘轅縣,東徇地至管城而還,于是河南州縣相次降附。十一月,竇建德又遣人結好,并陳救援之意。世充乃遣其兄子琬及內(nèi)史令長孫安世報聘,且乞師。四年二月,世充率兵出方諸門,與王師相抗,世充軍敗。因乘勝追之,屯其城門。世充步卒不得入,驚散南走,追斬數(shù)千級,虜五千余人。世充從此不復敢出,但嬰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三月,秦王擒建德并王琬、長孫安世等于武牢,回至東都城下以示之,……朱粲等十余人,皆戮于洛渚之上?!?/p>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集中全力攻打王世充,十一月,竇建德已同意救援王世充,但是到武德四年二月方出兵;之前竇建德三次攻打幽州羅藝,逼的羅藝降唐,反而對其構成包圍之勢,于是“竇建德帥眾二十萬復攻幽州……攻之不克而還?!碧热舾]建德能及早占領虎牢關,或者聯(lián)絡突厥共同夾擊幽州羅藝,繼而處羅可汗南下,天下形勢則大不相同。竇建德的國子祭酒凌敬曾獻策:“宜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治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使重將居守。更率眾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今山西長治),先聲后實,傳檄而定。漸趨壺口,稍駭蒲津(今陜西大荔東),收河東之地,此策之上也。行此必有三利:一則入無人之境,師有萬全;二則拓土得兵;三則鄭圍自解”(《舊唐書?竇建德列傳》)。
而處羅可汗卻是如此缺乏政治上的遠見。以下是處羅可汗繼位后對李淵發(fā)動的襲擊,按時間順序排列;引自《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
“夏,四月,劉武周引突厥之眾,軍于黃蛇嶺”
八月,“梁師都與突厥合數(shù)千騎寇延州”
九月二十一日,“丙戌,引曷娑那于內(nèi)殿宴飲,既而送中書省,縱北突厥使者使殺之。”
武德三年:
六月,“秦王世民之討劉武周也,突厥處羅可汗遣其弟步利設帥二千騎助唐。武周既敗,是月,處羅至晉陽,總管李仲文不能制;又留倫特勒,使將數(shù)百人,云助仲文鎮(zhèn)守,自石嶺以北,皆留兵戍之而去。
六月初二,“癸亥,突厥遣使?jié)撛勍跏莱?,潞州總管李襲譽邀擊,敗之,虜牛羊萬計。”
七月十三日,“驃騎大將軍可朱渾定遠告‘并州總管李仲文與突厥通謀,欲俟洛陽兵交,引胡騎直入長安。’甲戌(十三日),命皇太子鎮(zhèn)蒲反以備之,又遣禮部尚書唐儉安撫并州,蹔廢并州總管府,征仲文入朝?!?/p>
七月,“梁師都引突厥、稽胡兵入寇,行軍總管段德操擊破之,斬首千余級?!?/p>
九月,“突厥莫賀咄設寇涼州,總管楊恭仁擊之,為所敗,掠男女數(shù)千人而去?!?/p>
十一月,“云州總管郭子和,先與突厥、梁師都相連結,既而襲師都寧朔城,克之。又得突厥釁隙,遣使以聞,為突厥候騎所獲。處羅可汗大怒,囚其弟子升。子和自以孤危,請帥其民南徒,詔以延州故城處之?!?/p>
張舉、劉之降也,梁師都大懼,遣其尚書陸季覽說突厥處羅可汗曰:“比者中原喪亂,分為數(shù)國,勢均力弱,故皆北面歸附突厥。今定楊可汗既亡,天下將悉為唐有。師都不辭灰滅,亦恐次及可汗,不若及其未定,南取中原,如魏道武所為,師都請為鄉(xiāng)導。”處羅從之,謀使莫賀咄設入自原州,泥步設與師都入乍延州,突利可汗與奚、契丹、入自幽州,會竇建德之師自滏口西入,會于晉、絳。莫賀咄者,處羅之弟咄也;突利者,始畢之子什缽也。
處羅又欲取并州以居楊政道,其群臣多諫,處羅曰:“我父失國,賴隋得立,此恩不可忘?!睂⒊鰩煻洹Ax成公主以其子奧射設丑弱,廢之,更立莫賀咄設,號頡利可汗。乙酉,頡利遣使告處羅之喪,上禮之如始畢之喪。
處理可汗在位一年多時間內(nèi),進軍黃蛇嶺(嶺在榆次縣北),延州(治所在今陜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晉陽(今山西太原市的別稱),武德三年十一月,采納梁師都之言,本欲四路大軍自原州(平?jīng)隹ぶ迷?,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延州、幽州(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城西南)、滏口(滏水之口,今河北滏陽縣)、會于晉(晉州,隋之臨汾郡,今之山西臨汾市南)、絳(絳州,隋之絳郡,治所在正平縣,即今之山西新絳縣)。但卻臨陣病故。
處羅可汗繼位后在處理與諸勢力的關系問題上仍舊與始畢保持一致,即以謀取短期利益為主,支持與打壓結合,各方勢力可以發(fā)展但均不可做大。但是卻沒有把握住限度。
隋朝義城公主在隋文帝時期嫁給啟民可汗,后來嫁給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最后被李靖殺死,義城公主的一生都與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啟民可汗時期,由于啟民長期呆在隋境,且得到了隋的強力支持,故而義城公主在影響啟民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
《隋書》卷八四,列傳第四九載:“是時安義公主已卒,上以宗女義成公主妻之,部落歸者甚眾?!?/p>
《北史》卷六四,列傳第五二載:“及突厥啟人可汗求和親,復令謇之送義成公主于突厥?!髽I(yè)初,啟人可汗自以內(nèi)附,遂畜牧于定襄、馬邑間。”
待到始畢可汗繼位,這種作用雖然有所下降但是還足以令可汗信從,始畢可汗多次進攻隋朝都仰仗義城公主通信,以至于后來隋煬帝被圍困于雁門還求助于義城公主,義城公主言與始畢,始畢后來撤軍。
北史卷一二,隋本紀下第一二載:“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畢可汗率騎數(shù)十萬,謀襲乘輿,義成公主遣使告變。壬申,車駕馳幸雁門。癸酉,突厥圍城,官軍頻戰(zhàn)不利。”
舊唐書卷六三,列傳第一三云:“煬帝至雁門,為突厥所圍,瑀進謀曰:“如聞始畢托校獵至此,義成公主初不知其有違背之心。且北蕃夷俗,可賀敦知兵馬事。昔漢高祖解平城之圍,乃是閼氏之力。況義成以帝女為妻,必恃大國之援。若發(fā)一單使以告義成,假使無益,事亦無損。……義成公主遣使告急于始畢,稱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圍,蓋公主之助也。”
而在處羅可汗時期起到的作用則微乎其微;惟一值得一提的是迎蕭皇后及南陽公主,接收宇文化及的首極。
而關于立政道為隋主的具體時間,諸史有所不同;且與迎蕭皇后的時間混為一談。
《隋書》卷五十九載:“有遺腹子政道與蕭后同入突厥,處羅可汗號為隋王中國人沒入北蕃者悉配之以為部落以定襄城處之?!?/p>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載:“先是隋煬帝蕭后及齊王暕之子政道口于竇建德,三年二月處羅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為隋王?!?/p>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十四載:“先是隋煬帝蕭后及齊王凍之子政道口于竇建徳,三年春處羅迎之至牙所,立政道為隋主?!?/p>
《通典》卷一百九十七載:“先是隋煬帝蕭后及齊王暕之子政道陷于竇建徳,三年春處羅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為隋主。”
《新唐書》卷二百十五上載:“取牛羊萬余處羅迎隋蕭皇后及齊王暕之子正道于竇建徳所,因立正道為隋王?!?/p>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載:“有遺腹子政道,建德立以為鄖公,……隋義成公主遣使迎蕭皇后及南陽公主。”
三年春是籠統(tǒng)的講法,可以指正月,二月,三月,因《舊唐書》和《資治通鑒》所記為武德三年二月,《太平寰宇記》,《通典》皆記為武德三年春,所以有理由認為迎政道于突厥時間應為武德三年二月。王世充稱帝時間為武德二年四月,待王世充稱帝之后不久,竇建德才開始下詔,封隋煬帝為隋閔帝,封政道為鄖公;武德二年閏二月,竇建德攻破聊城,生擒宇文化及,拜謁蕭皇后,掌控隋遺腹子政道于其手;武德二年四月,隋義成公主遣使迎蕭皇后及南陽公主,建德遣千余騎送之,又傳宇文化及首以獻義成公主。諸史將迎蕭皇后和政道于突厥的時間并未一談,其實分別是兩個時間,兩個人所迎,即武德二年四月義成公主派人先迎蕭后于突厥,待到武德三年二月竇建德認為政道已完全沒有價值之時,政道才被處羅可汗迎于牙帳。
對于一直堅持復隋的義成公主來說,迎立了一個對突厥毫無價值的蕭皇后,也僅僅可以慰藉一下自己抑郁的心情;但僅靠這些肯定是不夠的,但是在處羅時期也僅限于此了。
從竇建德在不同時段的表現(xiàn)來看,竇建德與突厥的關系便一目了然;迎立政道之事直接暴露出彼此的爾虞我詐,互不信任。由此也反證出義成公主在處羅可汗時期地位的下降,甚至連處羅可汗的繼位可能都與公主的支持無關,《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均提到始畢可汗死,立處羅可汗,但是并未提及何人所立;只言:“立其第俟利弗設是為處羅可汗”。義成公主雖一心復隋,但有心無力;甚至于武德三年十一月,處羅準備分四路進攻之時也只是采納了梁師都的建議而史料中并未提及義成公主。因突厥可敦可知軍事,故亦有發(fā)言權,在啟民可汗時期,始畢可汗時期,頡利可汗時期義成公主均有發(fā)言權,且被采納,而且多半是關于軍事行動的,而唯獨在處羅可汗時期沒有這種記述,而唯一的記錄還是遣使迎蕭皇后及南陽公主。
從處羅可汗在位一年余來的作為來看,并沒有對李淵和其它勢力采取積極進攻。這不僅與他缺乏政治遠見,還與義城公主影響力下降有關。待到處羅可汗死后,公主立頡利可汗,公主立說明公主的影響力已經(jīng)達到高潮?!缎绿茣肪矶晃迳?,《舊唐書》卷一九四上,《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八皆言始畢可汗為義成公主所立。從后來勸頡利可汗入侵唐朝,動輒出兵數(shù)十萬,唐朝幾乎以舉國之力對抗突厥可以推知義成公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云:“頡利復自率五萬騎南侵,至于汾州,……八年七月,頡利集兵十余萬,大掠朔州,……九年七月頡利自率十萬余騎進宼,武功京師戒嚴?!?/p>
《新唐書》卷二一五上云:“其弟善經(jīng)亦依突厥,與王世充使者王文素共說頡利曰:‘往啟民兄弟爭國,賴隋得復位,子孫有國。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正道以報隋厚德?!R利然之,故歲入寇?!R利未得志,乃率十五萬騎入雁門,圍并州?!?/p>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云:“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連營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
從唐朝執(zhí)意殺掉公主而不殺頡利可汗可以看出義城公主對于頡利可汗的巨大影響力;這也正如同隋時的大義公主與都藍可汗的關系一樣,這也是為什么隋文帝必殺之而后快的原因;同是前朝公主,深懷亡國之恨。
處羅可汗在任時期既不積極進攻李淵,也不支持復隋。而是努力保持各勢力間的平衡關系;前期幫助劉武周攻唐而后期又助唐除掉劉武周,其與劉武周的關系也是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待到劉武周做大而不聽控制之時便果斷剪除。這點從劉武周敗退后和苑君章的對話不難看出。《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八云:“武周之南寇也,其內(nèi)史令苑君璋諫曰:‘唐主舉一州之眾,直取長安,所向無敵,此乃天授,非人力也。晉陽以南,道路險隘,縣軍深入,無繼于后,若進戰(zhàn)不利,何以自還!不如北連突厥,南結唐朝,南面稱孤,足為長策?!渲懿宦?,留君璋守朔州。及敗,泣謂君璋曰:‘不用君言,以至于此?!?/p>
綜上所論,處羅可汗并不是復隋的實施者和執(zhí)行者;大義公主一直是復隋的核心人物,她在始畢可汗,頡利可汗時期有著巨大政治影響力,但是在處羅可汗時期卻無能為力,這與其政治影響力下降有直接關系,而其根源則是處羅的平衡外交。
[1][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M].
[2][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二一五上)[M].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M].
[4][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七)[M].
[5][宋]王溥.唐會要(卷九十三)[M].
[6][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十四)[M].
[7][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M].
[8]隋書(卷五十九)[M].
[9][唐]李延壽.北史(卷六四)[M].
[10]魏嵩山.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