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娟 蔡其倫
論理查德·杰弗里斯《撿橡果的孩子》中的社會狀況和人性悲劇
魏麗娟 蔡其倫
英國作家理查德·杰弗里斯以擅長描寫自然和鄉(xiāng)村生活而聞名英國文壇。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充滿著真實的情感,主要描寫自然風光以及鄉(xiāng)村生活,他有著敏銳的觀察力,筆觸細膩,可以同哈達的小說相媲美?!稉煜鸸暮⒆印芬晃闹v述的故事發(fā)生在維多利亞時代后期,英國正從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向工業(yè)化過渡,鄉(xiāng)村處于“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上升與廣泛的失業(yè)及深刻的貧困化并存的矛盾之中”。(Raymond,1995)他的作品中一方面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另一方面又描寫了殘酷的人類社會,兩者形成了強烈對比。故事描寫了一個鄉(xiāng)村小男孩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的一生。文中生動地再現(xiàn)了英國鄉(xiāng)村當時貧窮的生存狀況、無所不在宗教的影響,批判了人性的冷漠和殘忍。本文作者旨在探索小說中所體現(xiàn)的社會狀況和人性悲劇。
當時鄉(xiāng)村的生活很貧困?!八囊路槐嚷椴计枚嗌伲p補洗涮得干凈整潔”,“她一身整潔,拿勞動婦女來說也算得上穿著體面。她面色嚴峻,帶著比大多數(shù)她那一類人優(yōu)越而又難以說清的氣質(zhì)”,“這柴捆扛了四分之一英里路”,小男孩的衣服盡管經(jīng)過認真修補,仍然很破舊,而外婆的衣服相對于勞動婦女還算體面,相對于其他人來說,還是很寒磣的,由此可以推斷,他們的生活還是貧窮的。他們賴以謀生的手段還是比較低級的,“在后院里有一個帶鎖的小棚子,平時都用來堆放莊稼或者木柴?!弊鳛閯趧計D女,外婆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應該就是土地和自身的勞動吧。小男孩大約就是十多歲的樣子,以此推斷,外婆應該至少五十歲,以此高齡,依靠自身勞動,養(yǎng)活自己和外孫兩個人可想是很艱辛的。此外,從鄰居的話中可以得知小男孩并不識字,外婆沒有把他送到學?;蛘咂刚埣彝ソ處?,這個家庭的窘?jīng)r可見一斑。“男人是個酒鬼,姑娘死了,據(jù)說是活活餓死的。”小男孩的母親正當妙齡,竟然被活活餓死,由此可見她和她的丈夫連生存的能力都沒有,這不是這一個家庭的悲劇,而是當時農(nó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小男孩是一群貧窮人家孩子中普普通通的一個”,當時的農(nóng)村正處于失業(yè)和貧困的苦難之中。小說中提到了幾個職業(yè)。第一個是一個小販,他在運河旁邊的地里有一筆買賣。他所謂的買賣只是一頭牛,第二個是開船的舵手,第三個仍然是個勞動者,由此可見,當時農(nóng)村的工業(yè)化已經(jīng)初露端倪,但是還沒有形成大的規(guī)模。這正是維多利亞后期農(nóng)村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農(nóng)村的生活仍然簡樸,工業(yè)化的進程已經(jīng)開始,必將給農(nóng)村帶來巨大的變化,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必將惡化而人性和道德也必將發(fā)生異化。
宗教對人們思想意識狀態(tài)的影響是全面的,它控制著人思想和行為的各個方面。貧窮愚昧的人們對宗教盲目信仰和遵從,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稉煜鸸暮⒆印分刑幪幙梢娮诮虒o辜民眾的迫害?!白诮绦叛鍪顾桉{于他人之上,我敢肯定她的信仰絕對名副其實。她甚至愿意帶著那張嚴厲的面孔,穿著這身布衣衫舍身殉教。”“在她的農(nóng)舍里,一周舉行兩次禱告會,她在他們中間大聲做祈禱,是這個宗教小團體的主要成員?!蓖馄乓宰诮虨樯诮探o她信心、希望和優(yōu)越感。現(xiàn)實中的她,生活貧困,又因為女兒的私奔,而受到眾人的鄙視與排擠,還要照顧身為私生子的外孫,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只有在宗教的幻想中,她才能寄予希望,但是她盲目信仰宗教,達到了可笑和虛偽的地步,并且對她自己的孫子進行了無意識的迫害,實在是可悲可嘆。她唯一的女兒死于饑餓,可是她卻袖手旁觀,只因為女兒與人私奔,違背宗教教條。她每天抽打自己的外孫,只是因為他是個私生子。“出于習慣要揍他一頓,就像汲水灌壺一樣,已成為家常事了”,“這柴捆扛了四分之一英里路……使老太太兩次得手,狠狠治了他一下?!彼踔敛贿h千里地跑去只為揍她撿橡果的外孫一頓,她的性格已經(jīng)在宗教和生存的壓力下發(fā)生了異化。在她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兩件事,一件事就是宗教,另一件事就是外孫。對宗教,她無比信仰;對外孫,她無休止地毒打,只為他是私生子,給她蒙羞。從某個方面來說,她的一生只剩下宗教,成為犧牲品和行尸走肉。
村民的自私、殘酷在小說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對小男孩生前以及小男孩死后的態(tài)度上。小男孩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孩,并非天生的害人精或罪人,“小男孩只是一群貧苦人家孩子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唯一不同的是他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展不開的皺紋像橡樹上的裂痕?!彼囊路麧崳@不但是外婆的功勞,他自己肯定也是愛整潔的,不然不會在走了很遠的路,撿了很多橡果以后,衣服仍然是干凈的,他也有自己的長處呀,只是沒有人肯留意罷了,這樣的一個小男孩,如果施以愛心和教導的話,必定是一個聰明、快樂、善良的孩子?!澳膫€好心人也許會在他緊捏的手中塞進三便士,然后發(fā)出一聲嘆息?!边@樣的一個小孩子,即使是陌生人都會產(chǎn)生同情,然而村民和外婆不但不加以同情,反而進行了無意識的迫害。村民對外婆和小男孩鄙視和排斥,致使外婆和男孩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去教堂,僅僅是由于小男孩是個私生子。盡管小男孩從來沒有做過什么對他人有害的事情,村里也沒有孩子愿意和小男孩玩,小男孩沒有玩伴,不管是撿橡果、受罰,還是出門辦事,總是獨自一人,他是被孤立的。有一天,男孩被派去干點活,但是一直沒有回來,“沒有人想到要去跟蹤他的腳步去找找看,那得走過鐵路,布魯克斯和運河。他已經(jīng)跑了,他可能半截溜掉了,那時是美麗的夏天的天氣,在外面玩一星期沒什么害處?!边@里的“沒有人”可能指的是他朝夕相處的外婆,別忘了,很可能是她派孩子去干活的;“沒有人”也可能指的是他血脈最親的父親,他可是孩子的親生父親。“沒有人”也可能指的是一般的村民,孩子畢竟是村莊的一員。然而所有人在對待小男孩失蹤的事情上展示的只有冷漠,每個人都在逃避自己的責任?!坝幸粋€商人在運河邊辦事,覺著他確實在水中看到了什么,但不想惹麻煩,也的確不知道有人失蹤了,很可能是一條死狗;于是他轉(zhuǎn)過身,繼續(xù)前去看那頭他打算買下的奶牛?!比绻敃r停住腳步,去河里仔細看看也許還能挽救這個可憐的孩子。但是他嫌麻煩,忙著買頭奶牛。這個商人的腦子里錢比什么都重要,他是農(nóng)村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他的人性已經(jīng)逐漸喪失?!耙粭l船從這里經(jīng)過,嘴里叼著煙斗的女舵手看見有東西翻滾了一下,船身駛過后,在船舵下浮起來。她知道這是什么,但是她想早點到達碼頭,上岸去喝一大杯啤酒。撈起來有什么用?沒有獎勵,只會弄臟甲板?!彼匆娏四莻€男孩的尸體,但是視而不見,只是因為撈起來也沒有什么報酬,她判斷的標準是“有用性”,只有有用、有利益的事情她才會去做。這個男孩的奶奶沒什么錢,男孩的爸爸是個酒鬼,撈起小男孩的尸體得不到任何報酬,這樣的賠本買賣她根本不會去做。世人是多么的自私、冷漠和殘酷!在工業(yè)化的進程中,人們已經(jīng)逐漸喪失理智,追求利益,人性被異化。最后,只有一個“勞動者”施以援手,把孩子撈了上來。勞動者仍然是作者頌揚的對象。當最后村民們得知孩子不幸死去的消息后,不是懊悔和同情,而是對他橫加指責和批判,正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這就是他的歸宿;也沒有人再想起他。人們把射殺的烏鴉吊起來嚇唬鳥雀,誰會為死烏鴉感到悲傷?這個孩子曾被人談起過,一輩子被拿來當做警戒,警告別人。他死了,一切到此為止。至于外婆,她不感到問心有愧,她已盡心。”孩子的淹死是偶然,但孩子的死是個必然,他根本就是這個村莊、這個社會害死的啊,可以說,悲劇是他們一手造成的。此外,男孩的媽媽也是被活活餓死的。小說中作者用了“活活餓死”的字樣,不是正在向大家暗示悲劇其實正是人們的冷漠和殘忍所造成的嗎?
人性的悲劇在外婆和小男孩的形象塑造和心理描寫中也得到了深刻的體現(xiàn)。外界壓力、內(nèi)部壓力和目標壓力常常引發(fā)人的動機,而人的動機是為了實現(xiàn)某種需要,人的需要有五種類型,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馬斯洛,2003)外婆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經(jīng)基本滿足,然而,她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均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她的行為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她所做的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社會需要。首先,她是一個虔誠的宗教教徒。她的宗教信仰使她凌駕于他人之上。在她的農(nóng)舍里,每周舉行禱告會,她每次都大聲作祈禱。她的親生女兒與人私奔,她采取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致使女兒活活餓死。她有責任養(yǎng)活小外孫,于是她給他飯吃,給他衣穿,并以她自己的方式教導他——毒打。她對宗教的信仰其實是盲目、片面的。其次,她是一個自卑的人,因此迫切地想要被村莊主流認可和尊重。她自己和孩子穿的衣服都很整潔,為了讓別人看得起,禱告時她的聲音尤其高;為了讓孩子學好,她狠狠地教訓他;她故意讓不識字的孩子在人人經(jīng)過的路邊讀《圣經(jīng)》;所有這些都是想要告訴村民,她是虔誠、正直、高尚的人,值得人們的尊重,她已經(jīng)盡了全力來教育這個孩子。最后,她是一個飽受重壓的人。她的女兒和一個男人跑了,還生了一個孩子。這給她帶來了莫大的恥辱,毀了她的自尊心和人生。她恨女兒,也恨這個孩子。她打他常常并不是為了教育他,“久而久之,她不再因為一時的某種怒氣,而出于習慣要揍他一頓”,她的性格已經(jīng)被異化。她所受的教育很少,因此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這是毫無用處;他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彼唵未拄?shù)呢熈R和體罰只能使得孩子越來越反叛。她甚至不遠千里地跑去只為揍她撿橡果的外孫一頓,她的性格已經(jīng)在宗教和生存的壓力下發(fā)生了異化。外婆的心理刻畫具有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特點——異化感、焦慮感和絕望感。(李維屏,1997)她是英國鄉(xiāng)村廣大勞動者的寫照,她沒有受過教育,盲目信仰宗教,成為社會的受害者但同時也成為其他弱勢群體的迫害者。
人性的悲劇在小說中通過各種對照沖突得到了深化。沖突是兩極對立因素的相互對比,在其他許多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對照越鮮明尖銳,對人物的刻畫、主題的體現(xiàn)越有利,最終達到反諷的效果,使贊譽背后隱藏了諷刺,頌揚應當解說為挖苦,佩服或恭維的言辭表示了莫大的輕蔑。(南帆,1995)首先,本文最重要的對照體現(xiàn)在自然的優(yōu)美和人性的殘酷上。文章的開始部分,陽光燦爛、鳥鳴陣陣、小溪潺潺,人們仿佛能全身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和人生的美好,可是睡在樹下的小男孩總是眉頭緊鎖,人生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為什么這么不和諧呢?這個時候一切是那么的恬靜,小男孩也暫時在睡夢中得到了片刻的安寧,可是突然一個老婦人出現(xiàn)并毫不留情地抽打睡夢中的小男孩,自然的和諧被打破了,自然的恬靜和人類的鞭打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更反映出人類的可憎。小男孩被打的時候,他一聲不吭,只有棍子打在身上的啪啪聲,似乎連烏鴉也看不下去了,它們都發(fā)出呱呱的叫聲,仿佛是在替孩子鳴不平。這里孩子的沉默,棍子的敲打聲,和烏鴉的叫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對比,描繪出了一幕人間慘劇。然后,文中的對照也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在文中男孩失蹤之后,有一個商人看到水里有東西,但是他怕麻煩不想去看一看;船上的女船主看見了男孩的尸體,想當然地以為已經(jīng)死了沒必要撈上來,在他們的眼里,都不愿意仔細看一看、想一想能否解救,幫助自己的同類——一個孩子。而在當一個勞動者把男孩尸體撈上來時,作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上面纏著一團釣魚繩,而鉤子上面的魚餌還在呢。由此可以推測,小男孩落水的時間還不夠長,如果前面發(fā)現(xiàn)的人能夠停下來,做一些努力,男孩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在此,作者通過村民的態(tài)度和男孩死亡的事實進行對照,人性的悲劇和人生的殘酷被揭示得淋漓盡致。
可憐的男孩雖然是小說的標題,但小說的主人公其實是他的外婆,因而評論家往往把中心放在外婆身上,忽略了對男孩的研究。理查德·杰弗里斯對男孩的描寫其實是很細膩的。通過對男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人性悲劇。男孩生來無辜,但他有時候甚至不能吃飽穿暖,不能得到任何愛與尊敬,外婆有一天甚至大早上把他關(guān)起來關(guān)了一天不給吃喝。他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不能夠得到滿足。他以自己的方式來對抗這種不公平的命運,變得越來越悖逆,“眉頭緊鎖,展不開的皺紋像橡樹皮上的裂縫”。他悲傷的原因作者也進行了間接的解釋,“最快樂的要數(shù)吃橡果的烏鴉了,但快樂的不是在吃橡果的時候,而是找到橡果以后:烏鴉們飛上飛下,從一個枝頭到另一個枝頭,尤其是當烏鴉嬉戲的時候?!焙⒆邮悄軌驈耐馄拍抢锍陨巷?,但是他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由,然而短暫的一生他沒有得到絲毫的憐憫。他沒有一個朋友,即使在死后,也沒有得到自由和他人的同情。人們反而把他當做警戒來警告別人。他悲劇的一生讓人唏噓。
故事中小男孩被淹死過程的悲劇似乎沒有目擊者,其實不然,大自然把一切盡收眼底。在文章最后,一只小澤雞藏在水草后面,目睹了這一切。它代表的正是大自然,作者似乎是在告訴我們,總有一天人們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撿橡果的孩子》是對英國鄉(xiāng)村生活的鮮明寫照,滲透著作者對鄉(xiāng)村勞動者的同情。它從不同的側(cè)面為我們展示了英國鄉(xiāng)村貧窮的生活狀態(tài)、落后的宗教觀念和謬誤的社會價值觀念,并通過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悲劇。小說以一個小男孩的悲慘的生和凄涼的死展示了人類社會生存的殘酷,發(fā)人深省,引發(fā)讀者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具有普遍的意義。
[1]Raymond Williams.The Country and the C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李維屏.流變與褒貶:對英國小說人物的反思.外國文學研究,2005(5).
[3]馬斯洛·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本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南帆.反諷:結(jié)構(gòu)與語境.小說評論,1995(5).
[5]虞建華.英國散文名篇欣賞.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魏麗娟(1978—),女,邯鄲學院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系副主任,講師,碩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教師教育。蔡其倫(1979—),男,邯鄲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