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淑華
試論丁玲文學創(chuàng)作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
章淑華
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很具代表性的女作家的丁玲,其人生經歷獨特,創(chuàng)作歷程復雜,并與政治關系密切,這使得歷來的文學史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v觀丁玲一生的創(chuàng)作,可以看到,丁玲不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作家,而且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既有革命實踐,又有文學實踐,所以能將中國女性命運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思考的女性作家。她的每個時代的作品幾乎都呈現出獨特的文學史意義。本人認為,丁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她不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作家,而且是一個始終關注并書寫女性命運的作家,她還是二十世紀文學史上少有的將中國女性命運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思考的女性作家。
二十年代,丁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膽、率直地寫出女性深層心理的作家,她的純粹意義上的女性寫作,使得她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領頭羊,對后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女性意識的形成以及后來女性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秹翮妗吠ㄟ^對夢珂這一倔強女性的悲劇命運的描寫,書寫了個性主義女性找不到出路的悲涼,以及這悲涼底下的無奈。《沙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同樣是倔強而叛逆的,她選擇愛情作為反叛的方式,當愛情讓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以后,她同樣無所適從,于是選擇了“及時行樂”。她的反抗是孤獨的、病態(tài)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戕害,因此和夢珂的選擇一樣,是無出路的。于是沙菲幾乎陷于絕望的境地,但她到底還是不甘心,帶著微薄的理想和希望奔向南方。在這類小說中,作家潛入人物的內心深處寫出作為個性主義者女性的種種復雜心情,把追求小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年輕知識女性的矛盾、苦悶與感傷,寫得細致入微率直大膽,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
三十年代,丁玲開始投身左翼文藝事業(yè),并且加入中國共產黨,使得丁玲的小說創(chuàng)作的領域驟然變得開闊起來,同時,她對女性命運的關注仍在繼續(xù),但隨著她生活視野的更加開闊,她對女性命運的關注由沙菲式的青年知識女性進而擴大到各階層婦女了。先后寫成長篇《韋護》、《母親》,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以及短篇集《一個人的誕生》、《水》和《夜會》。中篇小說《韋護》是丁玲投身左翼文藝之后的作品,是以瞿秋白和其好友王劍虹為原型,以他們的愛情生活作為素材的。小說描寫共產黨人韋護與浪漫的女子麗嘉戀愛同居,由于沉溺在溫柔鄉(xiāng)中,荒疏了工作,別有用心的同事把他們的居室當做“墮落的奢靡的銷金窟”對他加以歧視和排斥。于是他感到自己對工作懈怠了,貪圖了享受,對信仰有了不可饒恕的不忠實,他再也不能沉湎于愛情中,于是接受組織的安排,去廣東從事革命工作。麗嘉也決定振作起來,“好好做點事業(yè)”。小說從題材上來說屬于“革命+戀愛”模式,革命者在戀愛與革命的矛盾中最終選擇革命,放棄愛情。小說中除了愛情描寫以及愛情與革命的矛盾沖突描寫格外精彩外,她對于革命的質疑追問,也是非常獨特的。雖然作者試圖通過小說表達革命至上的思想,但從韋護革命與愛情的痛苦抉擇中,從那無限傷感婉嘆的筆調中,又隱約透出隱藏在觀念背后的作者一直思考卻無法解答的矛盾困惑:難道在革命面前,個體的權利、自我的完滿,真的不足為惜嗎?難道革命者在承諾給大多數人幸福的同時就一定要拋棄自身的幸福,以犧牲個人的利益為其代價嗎?這個思考,后來貫穿丁玲的一生,成為她文學創(chuàng)作中思想最獨特的部分?!兑痪湃鹉甏荷虾!罚ㄖ弧⒅┭永m(xù)著她的思考。也許正因為此,魯迅先生稱丁玲為“現代文壇上唯一的無產階級作家”。
1936年在黨組織的營救下,丁玲逃離南京到了上海,然后,又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去了延安。在延安她寫了大量反映延安革命斗爭生活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有一定的概念化傾向,但在當時的革命時期發(fā)揮了很重要的斗爭作用。后來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她因為幾部作品遭到了批判,這就是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yī)院中》,雜文《三八節(jié)有感》。這幾部作品表現的是丁玲對解放區(qū)女性命運的獨特關注以及對解放區(qū)女性命運的獨特思考。當時解放區(qū)的女性,除了農村婦女,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全國各地投奔到延安來參加革命的。丁玲注意到在新的意識形態(tài)下,婦女的處境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得到徹底的改善,相反,在解放區(qū),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以一種新的方式在戕害著婦女們。當時丁玲思考的最多的問題是:革命和婦女的解放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在霞村的時候》描寫的是根據地的一個農家少女貞貞,被日軍蹂躪后利用特殊身份出入敵巢,為革命獻出女性身體。任務完成回村后,卻在封建意識的包圍中難以生存。小說的素材是丁玲聽說的,但作者卻選用了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這個故事,并且把貞貞在日本軍隊中遭受到的一切放在背景和回憶中,把她與鄉(xiāng)土中國陳舊意識的沖突放在前景。從而反映了貞貞的悲劇并不僅僅在于她不幸遭受到日軍的蹂躪,還包括大眾對她的不理解,而大眾對她的不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對她更深層次的謀殺,幾乎可以算得上是靈魂的謀殺,這才是貞貞悲劇的深刻根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丁玲的驚人膽識和她獨到的審視社會的目光和思考的獨特性?!对卺t(yī)院中》寫的是青年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中的真實心態(tài),曾經有人將陸萍與沙菲聯系起來,認為是沙菲女士在醫(yī)院中。也有人把這本小說和后來寫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田震云的《一地雞毛》相提并論,認為都是寫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小說,它們共同構成了文學史上的“互文”現象。這幾篇小說都有既是年輕知識分子,同時又是年輕的黨員的視點。作為知識分子的陸萍,選擇成為一名黨員,但卻在黨的意愿和現實矛盾面前感到不知所措。她努力地工作了,但反應冷漠。她提出的科學建議在農村大眾中甚至引不起一點好奇,她沒有思索什么,但她的眼睛——與小生產大眾格格不入的眼睛,記錄了整個落后現象。小說第一次提出了在共產黨領導的區(qū)域內改造小生產者思想習氣的問題,蘊涵著一定的批判精神。在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這類題材的作品中,這篇小說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另外,小說還寫了幾個婦女形象,為她后來的雜文《三八節(jié)有感》提供了感性材料。雜文《三八節(jié)有感》從婚姻的角度對解放區(qū)婦女的處境提出了質疑,批判的是小生產者的狹隘和婦女本身的不覺悟,丁玲為女性開出一個藥方:“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強己”。體現出丁玲關于革命與女性解放的思考非常切合實際,但卻不合時宜,因此在同年進行的延安整風運動中為她招來了批判和謾罵。但我們站在歷史的位置上來看這個時候的丁玲,她對于中國革命與女性解放的思考,可以說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現代思想了。《夜》集中體現了丁玲這個時期的思想。這部作品,對于研究丁玲應該很重要。馮雪峰說:“僅僅四五千字的一個短篇,把在過渡時期的一個意識世界,完滿地表現出來了?!边@個評價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認為作品的主題在于頌揚主人公最終自覺地以一種新的道德觀念去壓抑情感和克服思想矛盾,又表明作者在基本接受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之后對于某種普遍的人生現象有了相異于本人先前的認識,從這一意義上說,這篇小說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主人公以一種新的道德觀念去壓抑情感和克服思想矛盾的過程中那種浸染著痛苦的復雜情愫的充分揭示,這對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是獨一無二的。關于完滿地表現了“過渡時期的一個意識世界”的論斷,本人表示認同。然而,基于丁玲創(chuàng)作對女性問題的關注,加上對丁玲此時其他作品的創(chuàng)作分析,我認為作品所要表現的,正是由于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才使那個鄉(xiāng)指導員何華明原有的樸素的生活及情感發(fā)生了矛盾,而在矛盾斗爭的揭示過程中,作者對男主人公絕不是持頌揚的態(tài)度,更多的應該是揭露與批判。同時還可以看到,在此創(chuàng)作階段,丁玲本人意識世界也正處于“過渡時期”,這正體現了丁玲在接受新的意識形態(tài)過程中獨立的思考精神,而這種思考又是與她一以貫之的對女性問題的思考來體現的。
隨后的延安整風運動中,丁玲的這幾部作品受到批判和謾罵。延安日漸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丁玲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不可能再繼續(xù)以前的思考和探索了。隨后,她有計劃地寫了一系列先進英雄人物的特寫、報告,把生活觸角伸向更深、更廣的地方。解放前后問世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標志其創(chuàng)作的第二次高峰。這是一部記錄我國農村大變動、農民大翻身的最初出現的帶有史詩性的作品,描寫抗戰(zhàn)結束后華北農村的土改運動。小說以一幅不斷變幻著的立體的農村社會圖景反映土地改革運動這個中國農村空前的巨變,因此,它一經問世,便馳譽中外,成為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小說創(chuàng)作的實績,并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塑造的眾多形象中,給人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或者說階級性體現得不那么強烈的,仍然是幾個女性形象的塑造,其中又以董桂花、羊倌老婆周月英、李子俊女人、黑妞、錢文貴女人、顧二媳婦塑造得最為出色。小說多次寫到女人在階級斗爭中所充當的“性別玩偶”的角色,顯示出丁玲仍然在超越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而純粹從性別意識來關注著階級斗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下婦女的命運。所以,當我重讀這部小說時,我驚訝地發(fā)現,丁玲在小說中仍然保留著她一以貫之的女性視角。甚至可以說,從形形色色的農村婦女的視角來寫土改帶給農村的巨大變革,才是這部作品最獨到、最深刻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后,丁玲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業(yè)余寫作主要有散文、報告文學集《歐行散記》、長篇小說《在嚴寒的日子里》(未完)等。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重返文壇,寫了大量回憶錄和創(chuàng)作評論,以及部分散文特寫,主要有:散文《杜晚香》、《牛棚小品》,散文集《訪美散記》、評論集《丁玲論創(chuàng)作》,回憶錄《我所認識的瞿秋白同志》、《也頻與革命》、《魯迅先生于我》、《魍魎世界》、《風雪人間》等。
丁玲選擇《杜晚香》這個作品作為她重返文壇的第一個作品,表明她對女性命運的關注永遠不會改變?!杜E镄∑贰芬恢币詠肀豢闯墒莻畚膶W潮流中的一個代表作品。這篇散文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對患難與共的夫妻丁玲和陳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的困境中,相互依戀、懷想、慰勉與鼓勵的情景,表現了知識分子對人生的追求和贊頌,對光明的堅信與渴望,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藝術表現方面體現了丁玲在女性情感心理描寫方面的特長,一些細節(jié)描寫讀來令人怦然心動。如第一節(jié)以“造反派的威風”為題,寫一群年輕可愛的女學生在“文革”期間的盲目橫暴。作家并沒有把筆力放在挨這些女學生打后自己的肉體的痛苦上,而是反復書寫她們的這種變化,以及對她們的擔憂和對她們未來的關切,應該說仍然是丁玲的獨特視角了。
丁玲晚年的散文也是自成一格的。魏巍在談及丁玲散文創(chuàng)作風格時說:“她對散文似乎是無意為之而有所成就的。在她的大量散文中,都絕無雕琢與粉飾,正如她的為人那樣,坦率與熱情地向人訴說衷腸。她的那些散文因為是從心底里說出來的,所以特別真摯動人。”從內容上來說,她的散文還具有非常珍貴的史料價值。她用散文的筆法,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fā),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人的身影:瞿秋白、向警予、胡也頻、宣俠父、魯迅、茅盾、巴金、馮雪峰等。通過丁玲的敘述,一方面我們看到了這些偉人名家的既平凡又偉大的性格特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丁玲在二十世紀文壇上的足跡以及一個世紀中國政治和文學的風云變化。當然,從中我們還能感受到丁玲的性格和人格魅力。
縱觀丁玲一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說,她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親身參加革命實踐和文學實踐,并在實踐中始終關注女性命運、書寫女性命運的女性作家。她筆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畫廊:沙菲、麗嘉、曼貞、貞貞、陸萍、黑妮和杜晚香,可以說構成了一幅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fā)展圖史。從沒有哪個作家像丁玲那樣雖九死而猶無悔地找尋婦女解放出路。她用她的筆告訴人們:婦女要想真正獲得解放,就必須自強、自尊、自立。她在最深層里深切關注著女性的命運,思考著女性的前途,探索著女性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她用一雙女性的眼,一顆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筆,撐起了一面現代文學史上不容忽視的文學大旗。盡管她個人經歷種種人生磨難和不幸,但她仍然是“飛蛾撲火,非死不止?!笨梢哉f,她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之一。
[1]郭曉平.1931:政治文化視角下丁玲文學創(chuàng)作的轉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3(3).
[2]樊會芹.永遠的異端——丁玲創(chuàng)作個性新探[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7(3):91-95.
[3]毛憲文,賀朗.丁玲——偉大的文學教育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1):84-89.
章淑華(1969—),女,漢族,江西新余人,研究生,新余學院人文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文學及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