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青島市市南區(qū)文化新聞出版局 山東青島 266071)
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王 巖 (青島市市南區(qū)文化新聞出版局 山東青島 266071)
群眾文化是我國主流文化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間。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兩個并列的概念;群眾文化活動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播途徑和保護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繁榮社會主義群眾文化離不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吸收運用。
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層文化工作者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為滿足精神生活需求,以自身活動為主體,以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為目的進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點和綜合性、普及性、傳承性的各類文化活動。1群眾文化是我國主流文化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它雖然屬于文化范疇上的主流文化,但是卻不具有主流文化的強制意味和專業(yè)藝術文化的曲高和寡。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通過對文化理論學習和具體工作實踐認為: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兩個并列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工作之間不僅不存在矛盾,而且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1.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群眾文化中。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fā)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也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到現在,到處還有民謠、山歌、漁歌等,這就是不識字的詩人的作品;也傳述著童話和故事,這就是不識字的小說家的作品;他們,就都是不識字的作家?!濒斞赶壬@段話十分形象生動地指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置根于群眾文化之中的道理。 應該說,不論何種形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們或是勞動者協(xié)調動作、抒發(fā)心聲、調劑精神、消除疲勞、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是勞動之余的自我娛樂。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中華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它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界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5個方面:一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由此可見,不論是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還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等等,其實都是構成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滋養(yǎng)源。延安時期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起到了團結人民、振奮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積極作用。當時的群眾文化主要表現形式,大多取自傳承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民間秧歌、民歌信天游、民間戲曲、道情說唱、民間剪紙、年畫等等。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扎根于千百年群眾文化生活中具有根文化、母文化因素的文化形態(tài),是群眾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滋養(yǎng)源。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無論是神話、傳說、歌謠,還是故事、諺語、曲藝,或者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目等,它除了具有文學藝術性外,還有其獨特的個性,即人所共知的口頭性、集體性、流傳性、通俗性、可變性、地域性等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是指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科學價值和指導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實用功能。毛澤東同志早年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課時就指導學員們搜集民歌。他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曾經引用“愚公移山”這個古老的寓言來鼓舞、動員全國人民團結振奮起來,推翻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多年來的群眾文化實踐也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倡導高尚的思想道德風尚,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性和大眾性的特征,與群眾文化的聯系與生俱來。群眾文化活動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播途徑和保護手段。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人們從孩提時期到晚年時期,都從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各種方式的群眾文化中受到熏陶教育。群眾文化活動的顯著特點自我參與、自我教育。作為群眾文化主要構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審美教育方面具有其獨特的“自娛自教”功能。所以說,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過程中,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群眾文化的滋養(yǎng)源。
2.繁榮群眾文化離不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收運用
社會主義群眾文化要在群眾中扎根,就必須具有鮮明的、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的特色。當群眾文化重視了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fā)揚,群眾文化就繁榮;當脫離或摒棄了民族民間文藝遺產,群眾文化就蕭條就衰退。從延安時期蓬勃發(fā)展的 “新秧歌運動”到建國后每個歷史時期群眾文化的高潮,非物質文化遺產均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也正是在這些群眾文化高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群眾文化也隨之得到了繁榮發(fā)展。今天我們尊重、保護、傳承和利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同樣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所以說,繁榮社會主義群眾文化離不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收運用。
3.群眾文化的先進性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新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熔鑄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文化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各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強勢文化的打壓,傳承和保護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群眾文化的先進性主要包括時代性、民族性和科學性。時代性和科學性就是牢牢把握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fā)展的前沿;民族性就是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特點,不被西方強勢文化占領群眾文化這塊陣地,保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所以說,群眾文化的先進性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新。
從以上初步探討中可知,群眾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兩個并列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堅持群眾文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保護好我們精神家園必要舉措。為此,基層文化工作者在日常組織開展的群眾文化工作中,要把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便使我們的基層群眾文化永遠保持著時代性、民族性、群眾性和科學性。
注釋:
1.吳一平主編:《群眾文化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