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陳 宇 袁琳琳 (湛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廣東湛江 524000)
論現(xiàn)當代壁畫藝術的互動因素
李 軍 陳 宇 袁琳琳 (湛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廣東湛江 524000)
現(xiàn)當代壁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風格一直處于激變的動態(tài)過程,這種動因既源于壁畫外圍的“畫外之音”條件,又有其內在的因素。壁畫與公共空間的互動,體現(xiàn)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語境下不同的空間形態(tài)與壁畫功能相吻合的互動因素和價值取向。
壁畫;公共空間;藝術家;互動
(本文由湛江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w0822)
當壁畫被籠罩上“公共藝術”的光環(huán)之時,即標志著壁畫也從神圣的宮殿、廟堂、私人豪宅和園囿中,走進更為高闊的城市廣場、街道、建筑的外墻面等室外空間,去接觸更為廣泛的公眾,也意味著一種民主思想的誕生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xiàn),壁畫的功能也被大大地拓展開來,壁畫與其他藝術門類、與建筑、與科技等時而交叉、時而并行,在相促互進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既豐富著廣大公眾的視覺,激勵或愉悅著人們的精神,裝扮和完善城市的環(huán)境;又承載著其民眾生活的歷史和文化態(tài)度,甚至在教科書里難以找到和詳述的城市的信息和地方品格的因素,繼而挖掘出城市的人文內涵和個性,借此提升和塑造出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質。也就是說,關注與城市相關的“人與物”的關系以及“物與物”的關系,因為這些都根本地涉及到公眾的情感歸屬及文化認同感,關涉到壁畫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魅力和價值。
當代文化和藝術正處于“后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語境下,同時又呈現(xiàn)出現(xiàn)有的規(guī)則分崩離析的動態(tài)特征,“人們的懷舊心理試圖重新回顧人類的文明,去尋求更豐富的設計語言,并使之附加于現(xiàn)代藝術之中”。①隨著當代城市整體空間的功能和形態(tài)的設計理念指向有益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休閑、審美、娛樂、健康和尊嚴的方向,使得社會公眾在城市空間中生活得更富有詩意和人性化。相應地說,作為深具互動意義的當代壁畫,也自覺地順應在這種轉向借以塑造、豐富當代城市的環(huán)境品質和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視覺方式向公眾宣揚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精神——即共享、交融、對話與平等。城市廣場、街道等作為與公眾密切的公共空間,自然地越來越成為壁畫介入其中的主角。壁畫也相應的更多地走向與城市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動態(tài)關系之中。公眾對壁畫的訴求也更加生活化,壁畫的視角逐漸轉向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特定場所與空間更為密切、更為公眾化的形式。即使像傳統(tǒng)紀念碑式的壁畫也呈現(xiàn)出關注形式本身帶給公眾的視覺體驗與心理上的暗示,來傳達思想主題和藝術觀念,使公眾在特定的場所和空間體驗到與自己的生活閱歷相吻合的視覺和心理感受,以此閱讀和品味公共空間“欲辯已忘言”的意境,一改過去僅僅是供人們觀賞的職責,更多地達成一個公共空間的共感過程中起到相應的互動作用。比如,德國猶太人紀念館其簡潔的建筑造型和潔白的墻體上的壁畫圖像所構成的連續(xù)性的對比,生成了一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的震動。畫面是由簡練的、斷裂而殘缺不全的猶太人特有的族徽構成,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和標示性。那就是:“這是他們的家,他們的祖國和全部的世界”。當代壁畫介入公共空間的手法和形式日趨多樣化和邊緣化,體現(xiàn)了當代城市職責更人性化,以及突現(xiàn)城市文化精神的理念。對于城市公共空間來說,文化精神的突現(xiàn)離不開與城市息息相關的歷史和地域特性、民俗等傳統(tǒng)。應該說,每個城市都蘊含著、積淀著該地域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財富。因為文化精神和歷史意味著使過去與當代產(chǎn)生某種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對話和互動。當然,這些并不是簡單地對原有趣味和樣式的簡單照搬與應和,而應該是融合的、多維的、典型的甚至可能引向未來的、超前的,以喚起公眾的文化共識和共鳴。
安東尼?高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獨創(chuàng)性的融建筑、壁畫和雕塑互為一體、相得益彰的公共藝術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許多靈感來源于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的民間故事傳說,而壁畫中所用料器也大多選自當?shù)氐奶烊皇瘔K和廢棄的陶瓷碎片。比如位于巴塞羅那的佩達拉山上的古爾公園,擁有上下兩層平面,百柱廳的屋頂被一條連續(xù)的蛇形座椅所圍繞,靠背由婉蜒起伏的曲墻所替代,形成一個露天休息場所,高迪在曲墻、座椅、排水口、帶柱的門廊以及連拱廊上,用玻璃片和本身具有清晰可辨的、不同風格的紋樣和色彩的陶瓷殘片所鑲嵌的壁畫。壁畫成為城市風景和城市規(guī)劃超現(xiàn)實主義的組合體,與蜿蜒起伏的山形形成空間上的呼應。壁畫中采用自由、靈活的鑲嵌手法,甚至有些是隨機現(xiàn)場制作、體現(xiàn)出強烈的裝飾意味,局部飾以抽象和有機風格的植物紋飾,在不經(jīng)意中處處體味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交融互動所帶來的童話般的神秘靈奇的意境,又使公眾在游樂、休憩的過程中感受到精神的富足。
同樣出生于巴塞羅那的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大師霍安?米羅醉心于壁畫藝術,并認為公共壁畫將會取代個人主義的架上繪畫。為了尋求陶板壁畫更具有壁畫的特性以及與周圍建筑環(huán)境的結合,他研究和借鑒阿爾塔米拉的史前繪畫和西班牙羅曼式教堂的石墻和壁畫以及高迪的古爾公園,用個人獨特的語言,結合陶板、纖維等材料,創(chuàng)作了許多杰出的壁畫作品。他的畫面高度概括簡化,甚至抽象化、符號化,畫風天真稚氣、生動而意趣橫生,作品單純而達觀、充滿了詩情畫意。米羅為巴塞羅那機場所作的陶板壁畫,簡潔而富有動感的圖形和豐富的表面肌理增強了視覺沖擊力,活躍了環(huán)境空間并調動起公眾內心共通的精神記憶。而畢加索在193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的壁畫作品,《格爾尼卡》成為一座人類向往和平的紀念豐碑。而米羅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壁畫作品,則以另一種方式走進了現(xiàn)代環(huán)境空間之中,帶給人們生動而富有深沉的視覺感受和精神體驗。
眾所周知,1996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的靈感來源正是米羅的藝術。至今還在影響著全球的與體育文化相關的領域。而高迪以古爾公園壁畫為代表的公共藝術作品也成為巴塞羅那甚至西班牙城市的象征和文化的標志物;成為城市陶冶大眾的文化心性和市民人格,昭示和傳揚城市無言的風采與特有的氣質,使我們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和頓悟。
當處于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和多元化文化語境之下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和聯(lián)系也不存在難以逾越的空間阻隔,城市也成為居民與世界和他人“同在”的由不同功能區(qū)劃組成的綜合體。因此,公眾之間交流以及公眾與城市之間的順暢交流,更多地需要壁畫這種不占有實體空間的、平面化的、視覺化的方式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間中,呼應著穿行于城市中的人群。當然,這樣的介入方式可能是輔以光線的調整、方向的引導、視覺暗示等手法,就是說,改變公眾的觀看方式,以藝術家對社會的獨特視角,引領社會和公眾窺見生活的本質。正如法國著名藝術理論家卡特琳?格魯所說的那樣:“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愈來愈曖昧,藝術成為與生命、生存最特殊的一種聯(lián)系,也就是與自由心智、感覺及欲望最特殊的聯(lián)系?!?/p>
在法國巴黎市區(qū)某建筑物外墻上的鑲嵌壁畫,其網(wǎng)狀結構組織的圖像都是放大了的地鐵線路圖,將地鐵站的分布情況清晰的標示出來,帶給人們更多的方便,起到標識的功能,并且壁畫地點、線、面的構成與周圍的建筑環(huán)境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秩序對比,強烈而不失協(xié)調,即起到傳播和引導公眾的作用,又使得城市公共空間具有獨特的人性化的審美價值。當人們按照壁畫上標識的車站位置進入到車站內,就會通過地鐵站內墻面上的、具有標識性的、將所到站的信息以壁畫形象化、典型化的圖像或符號給人以某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巴黎盧浮宮地鐵站的壁畫設計,設計師在進出口處巧妙裝置了幾件盧浮宮藏品的復制品,利用燈光襯托出與盧浮宮相似的典雅氣氛,使乘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氣氛。一站一景的設計觀念使乘客在獲得視覺信息的同時,也深深體驗到不同風格的壁畫帶來的視覺和心理上的擴充。壁畫更多的是根據(jù)環(huán)境空間的特征把設計語言帶到壁畫中來,使壁畫在輔助、點綴環(huán)境空間以吻合公眾的特定的心理和行為的同時,還直接或間接地承擔著文化符號的角色和作用。
公共藝術作為現(xiàn)代城市文化和城市形態(tài)的產(chǎn)物,承載著壁畫與現(xiàn)代城市文化和城市形態(tài)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與激情的集中反映。畢竟城市給人最強烈、最直觀地認識來自于它帶給人們的視覺印象,一座城市的街道、廣場、建筑以及不同的景觀布局,特別是那些閃耀著人類情感和智慧的頗具景觀性格的壁畫及其他公共藝術,與積淀著城市文化脈絡和民眾生活樣式等構筑成了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形成人們對一座城市的記憶和印象,甚至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標識和象征。實現(xiàn)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與社會公眾產(chǎn)生互動的重要前提,就是讓公眾成為壁畫藝術的受眾主體,這也就是公共藝術精神的體現(xiàn)與價值取向所在。因此,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每個城市都是蘊含著諸多以形成視覺意向的線條、點、色彩和體積的,并能與城市居民形成心心相印的潛在因素。比如城市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祥和安泰的過程,并且每個民族和城市都有維系自身脈絡的符號和象征物等,所有這些都交織、拼貼、抽象為一個城市的整體視覺“文本”,這些視覺“文本”轉換成裝置于一定的場所、空間之中的壁畫的圖式結構,或者從中凝煉出簡潔、概括、富有表現(xiàn)力的設計語言,來契合居民及其他社會公眾的心靈,而不是個人的、強制性的方式介入到公共空間,這反而不利于人們產(chǎn)生精神上的互動和共鳴??ㄌ亓?格魯?shù)拿枋隹芍^見地獨到“……共同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因此不在于對相同背景的認識,而在于不同經(jīng)驗中的共同感受”。②為了這個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間,才應是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的責任和使命。
①唐鳴岳.趙嵩青著.《近現(xiàn)代室內外壁畫529》.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第121頁.
②卡特琳?格魯(Catherine grout)著.姚孟吟 譯 黃海鳴.審訂.《藝術介入空間》[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