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西安外事學院 陜西西安 710077)
中國山水畫興起時間和原因略論
王建華 (西安外事學院 陜西西安 710077)
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主流,其興起的時間和原因一直是爭論的重點。其興起時間可以追溯到顧愷之(公元345-406)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興起原因則與當時審美意識的覺醒、自然美的獨立以及玄學的興盛等有很大關系。
山水畫;自然美;審美覺醒;玄學
山水畫在中國的繪畫藝術中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對于它興起的時間和原因,學界曾有過一番爭執(zhí)和討論,在五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不少美學家就曾對山水自然美予以了相當?shù)年P注。直到現(xiàn)在仍有不少人對這一問題深感興趣。
早在解放前的三十年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就曾發(fā)表過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在《中西畫法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一文中,宗先生認為:“中國山水畫的開創(chuàng)人可以推到六朝、劉宋時畫家宗炳與王微?!雹偕剿嫵霈F(xiàn)六朝這個時間段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其開創(chuàng)者卻不是宗炳與王微,雖然二人是當時最有名的繪畫理論家。有的學者則認為山水畫的始祖是比宗炳和王微更早一些的顧愷之,其證據(jù)有二:一是顧寫過《畫云臺山記》;二是顧的《洛神賦圖》中有山水的摹畫。而對中國山水畫深有研究的學者陳傳席則對這一說法予以了否定,他說:“其實《畫云臺山記》一文固然談到了山水布局之類,但不能說明他最早畫山水,也不能說明他的山水畫得最好,至于《洛神賦圖》被說為顧所作,在元代之前得任何著錄中都不載,在顧誕生的一千多年中,沒有根據(jù)說顧作過此圖,所謂據(jù)說,實則根本無據(jù)。目前我們所見的《洛》圖,最早見于清代《石渠寶笈初編》,距顧已一千四百余年,《石渠》作者是根據(jù)圖上所謂趙孟、李衍、虞集等人的題跋和印章而定。但這一切經(jīng)鑒定:‘均偽’(連乾隆皇帝都看出非顧之作)?!矸葑C’是偽造的,身份必偽?!雹趽?jù)此,他接著推論道:“據(jù)《歷代名畫記》載:衛(wèi)協(xié)、司馬昭、戴逵、戴勃等人都畫過山水。孫暢之《述畫》云:‘《上林苑圖》,協(xié)之跡最妙’。(戴勃)‘山水勝顧’??梢姰嬌剿坏斜阮櫾绲漠嫾遥€有比顧畫得好得畫家?!雹坳愊壬贸龅慕Y論是“山水畫萌芽不始于顧愷之”,應該比他早,至于究竟在何時,陳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得定論。
在確定一個事物得起源的時,是會碰到很多的困難的,主要是相關材料的缺乏。鑒于沒有最新材料的出現(xiàn),相對來說我還是比較贊同陳傳席的觀點的,即中國山水畫興起的時間應該是在顧愷之(公元345-406)所生活的東晉時代,或者要更早一些。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作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不在百家爭鳴的戰(zhàn)國時代和儒家一統(tǒng)的兩漢時期,也不在繁盛發(fā)達的隋唐五代時期產(chǎn)生?
這其中有其深刻而復雜的社會原因,也有其深層而內在的自身發(fā)展邏輯。
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開篇即說“漢末魏晉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雹苓@一句話經(jīng)典之極,一語道天機。正是由于漢末魏晉時期的社會動亂和時代變遷,導致了黃老玄學的興盛。一時間,其時其人大言老莊,熱衷于清談和品藻人物,游山樂水、隱逸山林蔚然成風。其時正始名士、竹林名士無不以隱逸為清高、以山林為樂土,熱衷于談山論水,以避時患。其結果便是“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隱》)的發(fā)現(xiàn)和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
在晉宋人看來,山水能使人“暢神”,使“人情開滌”“神超形越”(語出《世說新語》“言語”“文學”篇)。嵇康說:“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與山巨源絕交書》);王徽之道:“散懷山水,蕭然忘羈”(《蘭亭詩》);“游放山水,十有余年”的隱士孫綽亦言:“釋域中之常態(tài),暢超然之高情”(《游天臺山賦》)。《世說新語》中記載了許多晉宋士人游賞山水的言行記事,如王子敬云:“從山陰到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忘懷”(《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言語》)。賞玩山水成為士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見一斑。
晉宋隱逸之風的高漲,使大批隱逸之士徜徉于山水之間,“專一丘之歡,擅一壑之美”(陸云《逸民賦序》),以玄對山水,以超世俗,超功利的隱逸心態(tài)走向自然山水,在賞心悅目、適性快意之際,意識到了山水美的 客觀存在,從而促進了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更何況魏晉時期本來就是個體意識覺醒和文學藝術自覺的時代。
此外,其時莊園經(jīng)濟和江南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也直接激發(fā)了人們對山水審美的感知。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即認為“東漢以來的莊園經(jīng)濟日益鞏固和推廣”促進了當時人的覺醒和文的自覺⑤。西晉潘岳的《閑居賦》、謝靈運的《山居賦》都再現(xiàn)了一副完備的莊園經(jīng)營的畫面。這種獨立性極強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給士人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王國,成為士人飄逸瀟灑、逍遙自在的人生理想在莊園逸樂中部分實現(xiàn)的物質基礎。而靈秀、優(yōu)美的江南山水風光更使從東晉至南朝的大批南渡人士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的無奈中游山玩水、寄情養(yǎng)志。南梁吳均在《于朱元思書》中就記載了遍及江南的名山勝水給人們帶來的審美感受:“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游于此,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一語道之,漢末魏晉社會動亂和時代紛爭的現(xiàn)實境遇引發(fā)了其時士人思想上玄學之風和隱逸之風的高漲,故士人們便紛紛寄情山水,以避時患,此中國山水畫興起的社會政治原因。二者,其時莊園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得自然山水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于是,自然山水便理所當然地進入了藝術地殿堂。三者,自然山水以其獨特地審美特質和優(yōu)美自然形式與時人獨特的內心體驗相通合。故山水畫便在這時興起了。
注釋:
①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42.
②陳傳席. 陳傳席文集(卷1) [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66-67.
③陳傳席. 陳傳席文集(卷1) [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67.
④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⑤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