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志軍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
中國早在漢朝就已有水印木刻布版畫,印以絲絹織物宣傳宗教。隨著書籍的產生,水印作為插圖涉及的內容逐漸廣泛,使水印版畫得以快速發(fā)展。至唐宋時期,水印的語言表現(xiàn)力亦非常成熟,從單色到復雜的多色饾版套色,水性顏料在紙上的特殊印痕,形成了東方繪畫的審美根基。在宋代的木版畫譜中,以凌厲明快的刀痕木味,并在單色墨印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彩筆涂色和彩色套印技術,體現(xiàn)了木版古樸典雅的語言特點,成為了中國水印的精神本質,影響了以后的民間年畫和現(xiàn)代的筆彩版畫,為套色版畫形成做了過渡準備。至明初,由于大量文人、畫家的介入,水印版畫已是鼎盛時期。加上文化市場的大規(guī)模增長,全國“兩京三省”無不設有刻書處?!盀槭猩跏ⅰ钡慕鹆辍⑻K州、杭州、建陽更是“書房林立,雕版刻木晝夜不息”。隨之刻制和印刷的技術也不斷更新、拓展。水印一派興旺。尤其金陵為都市,經濟、文化十分繁榮,刻書處比比皆是,當時“十竹齋”書坊名望極高,它刻制畫譜、箋譜為中國水印的珍品。清代版畫,繼明朝工藝之大成。初期兩代交替之際,明末刻工藝匠大都健在,所以,順、康 時期的版畫承襲明朝遺風,多有精品佳作。但是入清之后,總的趨勢是沒有新的發(fā)展進步,且逐漸步入衰落。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1896年,榮寶齋設“榮寶齋帖套作”機構,開創(chuàng)木版水印事業(yè)。清代晚期,戲曲、小說等通俗讀物中雖然也多有插圖,但是刻印水平低下,粗率不精,已不為世人所重視。正是此時,石印、銅版印刷相繼傳入中國,傳統(tǒng)的木刻版畫更迅速走向衰落。
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借鑒歐洲和日本版畫藝術,結合中國實際經驗,倡導新興版畫運動,使版畫藝術很快在中國普及和發(fā)展起來。1934年,李樺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組《春郊小景》,曾得到魯迅先生的贊許,這可以說是現(xiàn)代水印版畫的最早記錄。
五十年代初期,新興起來的創(chuàng)作水印版畫又繼承發(fā)揚古老而深厚的傳統(tǒng),并從中國民族、民間以及國外現(xiàn)代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形成了目前這種兼具傳統(tǒng)風貌和時代精神而又有獨特技法的藝術式樣。吳凡的《蒲公英》、李煥民的《藏族女孩》、黃永玉的《阿詩瑪》插圖等作品都是水印套色版畫。其中四川省吳凡的水印版畫《蒲公英》還在國際上獲獎,擴大了中國現(xiàn)代水印版畫在世界上的影響,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版畫。
江蘇是水印木刻的發(fā)源地,眾多的版畫家對繼承水印版畫傳統(tǒng)藝術做出了很多的貢獻。50年代后期,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江蘇版畫界在挖掘傳統(tǒng)藝術,探索以民族化的形式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時,把新興版畫的創(chuàng)造性與古代版畫的水印技巧相結合,吸取了中國畫水墨韻染和徐州漢畫像石等藝術特色,逐步形成了江蘇水印版畫的雛形。這些作品既有民族傳統(tǒng)特色,又賦予了時代氣息,為我國的版畫增添了新的姿色。六十年代初,純粹水印的《江蘇水印木刻展覽》首次在北京展出,評論家們認為這些作品運用了傳統(tǒng)水印技巧,“成功地反映當代現(xiàn)實生活和山川新貌,開拓了中國版畫新領域”。吳俊發(fā)的《一片新綠》,黃丕謨的《黃海漁歸》,張新予的《棲霞山》,朱琴葆的《漁池晨曦》,陸地的《五月洞庭蠶忙時》等作品,均為其中的力作。
1973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由張樹云教授組織下設立了版畫專業(yè),這些老一輩版畫家當中有些擔任了專兼職教師,培養(yǎng)了楊春華、周一清、陳琦、萬子亮、張放等很多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成為江蘇水印版畫創(chuàng)作的中堅力量。張樹云先生1939年開始從事新興木刻創(chuàng)作,上世紀60年代初,他和一批江蘇版畫家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以江南風景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優(yōu)美的水印版畫作品,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奠定了江蘇水印版畫在國內版畫學界的地位。張樹云的作品題材涉獵廣泛,人物、風景、靜物、花卉等皆有佳作,代表作品有《漁港》《上前線》等。張樹云先生不僅是位杰出的版畫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美術教育家,是江蘇現(xiàn)代版畫奠基人之一。2008年10月13日,經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批準 “中國水印版畫藝術研究中心”在南京藝術學院成立,藉此可以促進水印版畫的研究和傳承,也可以不斷提高水印版畫的藝術審美價值,利用高校教育的優(yōu)勢,發(fā)揚光大我國特有的水印版畫藝術。中國美協(xié)版畫藝委會委員李樹勤教授介紹,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將研究和教育相結合,以推進當代版畫創(chuàng)作與培養(yǎng)年輕一代優(yōu)秀版畫家,在“中國的、當代的”前提下繼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努力使中國水印版畫再上新臺階。李樹勤教授指出,江蘇上世紀60年代起,老一輩版畫家以水印版畫為特長的優(yōu)勢發(fā)展,奠定了江蘇在全國版畫界大省的地位,至今50年業(yè)績不衰,仍然保持了其在全國版畫界的領先地位,因此中國水印版畫藝術研究中心“落戶”江蘇也就順理成章了。
蘇州版畫院始于30年代,發(fā)展于60年代,1980年成立蘇州版畫研究室,84年4月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由市編委批準同時成立“蘇州版畫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室”,92年在此基礎上成立“蘇州版畫院”。蘇州版畫院以水印木刻為主,著力表現(xiàn)江南水鄉(xiāng)風光,古老城市建筑以及江南婦女服飾情趣,蘇州水印木刻吸收了桃塢木刻傳統(tǒng)年畫的藝術技巧,具有水韻木味等特殊趣味,深受各國收藏者愛好,在國內也成為水印版畫的重要創(chuàng)作地域,具有較高知名度。江蘇以水印版畫見長,蘇州又是江蘇的創(chuàng)作主力。早在六十年代初,活躍在版畫界的周偉民、勞思、褚銘、吳鴻彰等已形成了姑蘇版畫的創(chuàng)作群體?!妒罴佟贰渡挝纭贰锻沓贰兑褂隄撊氪骸贰豆リP》等作品已在全國版畫展上展出并獲獎。大約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許多畫家又相繼加盟,其中有楊明義、潘俗鈺、韓黎坤、沈民義、陳設、周興華、江淳、翁承豪等,陣容強大,可謂群星燦爛。姑蘇版畫由此占據(jù)了江蘇版壇半壁江山。一度姑蘇版畫成了江蘇水印版畫的代名詞。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蘇州版畫到達了一個輝煌期。
啟東版畫院成立于1985年4月4日,是從事和組織版畫創(chuàng)作、進行學術研究、培養(yǎng)版畫人才、開展藝術交流活動的全民法人事業(yè)單位。是國內第一家由政府直接領導的版畫專業(yè)創(chuàng)作機構。啟東版畫院的前身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成立的“木屑花”木刻組,由教師、工人、農民等作者組成的業(yè)余版畫小組。張一才的《漁村小學》、施漢鼎的《漁港明珠》《桂林塔山》《伏波山下》、李漢平的《魚滿倉》、丁立松創(chuàng)作的《打靶歸途》、朱建輝的版畫作品《瞬間?永恒》《港灣音符》《對視》《八月》等作品源于生活,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既有創(chuàng)造性,又富有時代精神?!皫r泉滴久石玲瓏”。這是前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李樺教授用白居易的名句作為對啟東版畫院的藝術評價。啟東版畫飲譽中外,被人們贊為“江海明珠”。
80年代初,北大荒派版畫。由郝伯義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隊伍,開始了水印木刻的探索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驚蟄》《故鄉(xiāng)夜》《鄉(xiāng)情》《翔》色彩格調淡雅,韻味恬淡,構圖概括簡練,詩般意境。90年代后出現(xiàn)了鄭子江、陳龍等為代表的中青年畫家。北大荒派區(qū)別于江蘇水印版畫的水墨淋漓而秉承北大荒版畫的濃郁厚重,地方特色顯明。
數(shù)十年來,水印版畫在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生根壯大。中國獨有的水印版畫魅力,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關注。國外藝術家不遠萬里來收藏中國藝術家的水印版畫作品,專程到中國學習水印版畫技法。2005年美國西雅圖“西北部藝術家聯(lián)盟”芭芭拉、凱瑟琳一行2人,英國劍橋大學藝術系畢業(yè)的獨立藝術家Bob Edgson都曾來到南京藝術學院學習過。更有國內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通過水印技法復制成水印版畫。朵云軒就成功地運用木版水印技術,復制了大量精彩的書畫作品,其中,既有歷八年之功,刻版千余塊精心復制而成的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絹本);也有長達三丈余、高九寸許,迄今為止木版水印復制最長的一幅手卷——明?徐渭《雜花圖卷》;更有唐?孫位《高逸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宋?趙佶《芙蓉錦雞圖》、明?仇英《秋原獵騎圖》、明?唐寅《玉玦仕女圖》等中國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經典之作……此外,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張大千、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謝稚柳、程十發(fā)等近現(xiàn)代國畫大師的代表之作,也都被收入其中,木版水印都能神奇地再現(xiàn)原作神韻,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來,除水印木刻畫外,版種和材料品種也逐步擴大,還出現(xiàn)了紙漏版、塑料版、磚刻、紙版、平版、石拓、綜合版等水印版畫品種,風格多樣,五彩紛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輔助制版有效地解決了大尺幅水印版畫制版的技術難度?,F(xiàn)代水印版畫藝術,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它與其它版畫品種一樣,借助于發(fā)揮本身所用材料、工具和印刷過程的優(yōu)勢等長處,強調畫面構成形式,追求非描繪性的肌理效果,注重獨特的可重復性印刷,形成了強烈、古樸、概括、富有力度和韻味的視覺審美特點。它長于運用干濕、濃淡、虛實的對比與諧調,來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物象,使畫面水色淋漓具有裝飾性的效果。它的這種民族藝術風格,是區(qū)別于其它國家版畫種類的一個明顯標志,“給世界文化寶庫創(chuàng)造了珍貴的版畫遺產”。長期以來人們喜愛觀賞水印版畫作品,除了欣賞它具有版畫的一般特點之外,更愛品味水印版畫作品中那種水濕墨暈、滋潤清新的畫面效果和畫面?zhèn)魍赋龅哪枪裳胖驴侦`的美感。韻味十足的水印技法,令人激動!這是中國所獨有的。
中國水印版畫界在不斷地繼承與創(chuàng)新中人才輩出。愿水印版畫精神遠遠長流。
[1] 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河北美術出版社.
[2] 張?zhí)煨恰独^承與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水印版畫藝術的思考》 蘇州版畫院網.
[3] 梁棟《中國現(xiàn)代水印版畫》 福建美術出版社.
[4] 趙強《江蘇水印版畫流變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網絡版.
[5] 李樹勤 成立“中國水印版畫藝術研究中”的發(fā)言.
[6] 周矩敏 《風光依舊——談談蘇州版畫》.來自網絡.
[7]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11月18日 第八版) 人民網.
[8] 張建國《中國版畫第一院—啟東版畫院》啟東版畫院網.
[9] 王悅陽《木版水印:傳承108年的精湛技藝》鳳凰網.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