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華瑩 (廣西演藝職業(yè)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7)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對比《牡丹亭》與《西廂記》中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
甘華瑩 (廣西演藝職業(yè)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7)
《牡丹亭》與《西廂記》并稱為愛情戲劇中的雙璧。王實甫和關漢卿在劇本中,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個性解放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在兩個光彩奪目的女主人公崔鶯鶯和杜麗娘身上,可以看到處于不同時代反抗封建禮教女子的心路歷程,以及各個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深化,本文試從緣起、緣傾、緣定三個階段,分析兩部戲劇中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感觸、悸動及其產生發(fā)展的變化過程。
牡丹亭;西廂記;愛情;心理
《牡丹亭》和《西廂記》是我國兩部古典愛情戲劇,無論是“千古絕調”[1]“南北之冠”的《西廂記》,還是“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2]的《牡丹亭》,王實甫和關漢卿都在本色當行的劇本中,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愛情,在兩個光彩奪目的女主人公崔鶯鶯和杜麗娘身上,可以看到處于不同時代女子的心路歷程,以及各個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深化,本文試從緣起、緣傾、緣定三個階段,分析兩部戲劇中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感觸、悸動及其產生發(fā)展的變化過程。
兩段不期而遇的愛情悄然來到了鶯鶯和麗娘的身旁,如果沒有遇到張生和柳夢梅,她們的人生勢必會照原樣書寫,因為一場奇妙的邂逅,這陽光下年輕的愛情像彩綢般地在劇作家筆下鋪展開來。
《西廂記》伊始,鶯鶯剛出場便有一段唱詞:“可正式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边@樣的暮春時節(jié),落英遍地,百花凋零,鶯鶯帶著無限的惆悵款款地走出,她作為相國千金,家教嚴謹,出身高貴,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卻有著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愿望。與張生在普救寺初見,她明知道有一個書生在遠處癡情地凝望自己,自己雖好奇也只能極其含蓄地覷了一眼。
鶯鶯是多重性格的統(tǒng)一體,她溫柔、善良、多情,還有大家閨秀的矜持,身份和教養(yǎng)造成了她的性格特征?!冻觏崱分幸欢钨e白:“(紅笑云)小姐,我對你說一件好笑的事。咱前日庭院前瞥見的秀才……”面對紅娘的有意調侃,鶯鶯道:“你曾告夫人知道也不?”“你已后不告夫人知道罷?!苯鹗@評價道:“一路如憐不憐,如置不置,有意無意,寫來恰妙”。[3]作為相國千金,她的矜持守禮讓她不可能對張生一見鐘情,當然她也決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知紅娘,對張生是有情抑或無情是鶯鶯自己也拿捏不準的。
“一部《西廂》就寫鶯鶯從怨到叛逆的全過程”,[4]在《酬韻》一折中月下燒香時,鶯鶯許下了三樁誓言,“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 愿中堂老母,身安無事!”她的第三樁誓言卻由紅娘說出:愿覓得如意郎君。顯然她對父母定下的婚姻是不滿的,并渴望能夠找到自己的意中人,這樣的無奈和傷感交織著,推進而一段科白“心間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一拜中。(長吁科)”。
湯顯祖的《牡丹亭》發(fā)生在一個倡導“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時代,而杜麗娘的一場春夢是對那個時代的最強烈的沖擊。游園驚夢標志著麗娘青春意識覺醒,在她走出深閨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許”,當她來到園中,才領略了春光之美,“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在輕聲的嘆息中,朦朧的愛情意識在覺醒,麗娘感嘆自己的青春年華與這后院的姹紫嫣紅一樣不為人所知,這種青春傷感的情思使得她黯然神傷,嘆道“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對此,茅元儀批云:“開卷便見情語”,[5]可以說是一語中的。
杜麗娘的內心思緒翻滾,既傷神又無奈,她直接呼喊出要找一個如意丈夫的心聲:“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牡丹亭?驚夢》這段直接吐出內心感觸的獨白,道出了麗娘內心的真實期盼。與柳生的夢中幽會正是麗娘內心期盼的全部實現(xiàn)。夢醒之時,她獨自去園中追尋夢境,仔細辨認夢中的一切。此刻她的內心是炙熱歡快的,然而夢境畢竟是虛幻的,當她尋來尋去都無法找到夢中的少年郎時,她猛然間驚醒而回到現(xiàn)實,“牡丹亭,芍藥欄。怎么這般凄涼冷落,杳無人跡?”這時杜麗娘“身的束縛”和“心的自由”矛盾達到了頂峰,“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边@個少女在封建禮教壓制下難言的苦悶和酸楚在此刻統(tǒng)統(tǒng)表達了出來,絕望之極她終于鼓足勇氣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知春香:“春香,咱不瞞你,花園游玩之時,咱也有個人兒……”這是一個柔弱的貴族小姐對抗封建禮教、追求愛情的唯一方式,也是劇作家要求人性自由解放的強烈呼聲。
情是這兩部戲曲的靈魂,情就是劇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繾倦纏綿、相偎相依,它揮之不去,欲罷不解,輾轉難得。湯顯祖和王實甫的藝術本色就在于他們深入地將人物的感情不斷的伸展、發(fā)掘、開拓,讓人物形象更為豐滿、靈動。
“白馬解圍”中,使得鶯鶯對張生有直接正面的認識,她內心里對張生有了傾慕之情,然而她愛情受到了多方面的考驗,一方面要防范老夫人,一方面還要試探張生,另一方面也要在紅娘面前掩飾,所有這些都使崔鶯鶯倍受煎熬,因而她所表現(xiàn)的“假意兒”,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展現(xiàn)了她渴望掙脫傳統(tǒng)禁錮,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真實內心。當張生病了,鶯鶯萬分著急,讓紅娘送信給張生,但卻說是“藥方”,鶯鶯的“假意兒”越是認真,觀眾越是明白,越顯得鶯鶯內心的踟躕掙扎。王實甫又借紅娘之口揶揄鶯鶯“(鶯鶯)對人前巧語花言,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里愁眉淚眼?!边M一步表現(xiàn)鶯鶯欲蓋彌彰,愛而不得,輾轉反側的焦灼不安。
在經過多重考驗之后,鶯鶯在紅娘的幫助下,沖破了封建禮教與道德的束縛,與張生實現(xiàn)了愛情的結合,這使她感到了無限的幸福。然而在老夫人卻以“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張生上京趕考,在《哭宴》里,崔鶯鶯的情感一發(fā)不可收。她對功名毫不感興趣,認為那只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在她看來,與張生“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擔憂:“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你休要金榜無名誓不歸?!彼冢骸叭粢娏水愢l(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贝蠖蔚某~唱出自己的愁思,表白自己只愿與相愛的人長相廝守,希望張生不要辜負她,無論有沒有功名都要及早的回來,不要留戀異鄉(xiāng)花草,她在盡最大的努力來捍衛(wèi)自己與張生多磨難的愛情。
《牡丹亭》里杜麗娘不同于鶯鶯追求愛情的東走西顧,且有人相助出謀劃策,麗娘柔弱矜持,含蓄而優(yōu)美。 在殘酷的人世間,她對“身的自由”追求以失敗而告終了,她并非因為身死了放棄愛情,從《謁遇》《冥判》到《回生》,麗娘的幽魂執(zhí)著地堅持返回陽間尋找夢中的柳生。湯顯祖筆下的麗娘之魂,是被美化和理想化了的,是作者理想中“至情”的表現(xiàn)。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辭》中所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6]湯顯祖一曲《牡丹亭》,情濃意重、蕩氣回腸,它的問世出現(xiàn)了“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的盛況。
明代社會大力提倡程朱理學,貞操節(jié)烈觀念死死地束縛著當時的女性,限制著她們的活動范圍,甚至扼殺著她們對真摯情感的追求,從百年深閨中走出來的杜麗娘,她的內心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向往著自由純潔的愛情與婚姻,在遇到意中人后,她內心熱烈激動,對自己向往的愛情進行大膽執(zhí)著的追求,此詞一出,封建衛(wèi)道士們痛感“使天下多少閨女失節(jié)”,“其間點染風流,惟恐一女子不銷魂,一方人不失節(jié)”。[7]麗娘是嬌怯羞澀,柔美動人的,然而其骨子里卻透出頑強的生命力,麗娘這個人物形象所透出才華美,堅毅美,生命美,讓她美在堅持,美在執(zhí)著。正如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中評價杜麗娘“月可沉,天可瘦,泉臺可瞑,獠牙判發(fā)可押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8]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9]這是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喊出的真摯呼喚,是天下人心底對愛情最美好的憧憬及宿愿。而《牡丹亭》中的愛情已經超越生死,超越權勢,湯顯祖發(fā)出“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呼吁。緣定三生,情深不壽,鶯鶯與麗娘在最美麗的時光里遇上了張生與柳生,她們共同譜寫了一曲追求自由愛情的青春頌歌。
張生被逼進京趕考,在這天各一方的日子里,鶯鶯以無限的柔情呵護著自己的愛情,“瑤琴一張,玉簪一枝,斑管一枚,裹肚一條,汗衫一領,襪兒一雙,權表妾之真誠?!眱扇说膼矍轱L波并未終止,鶯鶯在與張生重逢之前,不僅飽嘗相思之苦,還中了鄭恒的離間計,誤以為張生贅婿衛(wèi)尚書家。這般兜兜轉轉,折騰不休,鶯鶯的內心煎熬不已。
雖然峰回路轉,張生“高中狀元,志得意滿”的回來了,為鶯鶯博了個“將著夫人誥敕,縣君名稱”。而鶯鶯內心,已是趨于沉默,滿心歡喜者,惟有張生罷了。這位蟒袍加身的狀元郎已有別于昔日“文魔秀士,風欠酸丁”的窮書生。此刻的鶯鶯“不見時準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只道個‘先生萬?!?。一句“先生萬福”將她與張生之間親密無間的距離一下子拉開了。功名于鶯鶯并非是最重要的,張生中不中狀元,與她嫁不嫁張生并無沖突,最終雖是取得對抗封建家長的勝利,可并不能讓鶯鶯大喜過望,鶯鶯只是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得之不易的愛情。面對張生的再次求親,她謹慎叮囑“張生,此一事必得杜將軍來方可?!彼蟮氖腔橐鲎灾?,希望的是郎才女貌的結合。在愛情的追求中她到底缺乏與封建家長公開決裂的勇氣,她對封建禮教的背叛走的是一條委婉曲折的道路,是帶著一種軟弱進行的熱情追求。
與《西廂記》相比,麗娘之所以愛柳夢梅,并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因為張生“恭儉溫良”有“冠世才學”,而是因為兩人都有著對“天然之情”有共同的追求。麗娘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天然之情”,不準她有人性、人欲的權利。崔鶯鶯所處的儒家思想松動的時代,而杜麗娘的時代則是一個令人窒息的社會,她的抗爭更顯難能可貴。麗娘經歷了由夢懷情,由情而死,由死復生的過程。在這里,情已經變成了一種超驗的對象,被神化了,它可以脫離肉體,超越時空,具有永恒性和支配性。
不屈反抗是第三階段的突出特征,這也是麗娘性格完成的階段,她由對父親存在幻想,到堅決與父親斗爭,性格發(fā)展到高峰。面對父親代表的整個封建禮教勢力對她“自媒自嫁”的指責和不容,在《圓駕》中她的唱詞理直氣壯:“保親的是女喪門……送親的是女夜叉……叫俺回杜家,走了柳衙,便做你杜鵑花,也叫不轉子規(guī)紅淚灑?!睂幵覆划敹偶遗?,也要嫁給柳夢梅。在封建社會中,一個女子的性格發(fā)展到這個高度,真是難能可貴了。最后由皇帝做了主,迫使杜寶重認了女兒,承認了女婿。此時的麗娘已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以熾熱的生命去追求美好的愛情,作者把現(xiàn)實中情無法戰(zhàn)勝理的事實,在想象中翻了過來,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鶯鶯與麗娘二人在反抗的途徑上,都受到了封建勢力的阻礙。然而鶯鶯則可為通過張生和紅娘的幫助獲得勝利,而杜麗娘唯有付出生命的代價來抗爭,從這個層面上看,麗娘的叛逆更顯驚心動魄。
《牡丹亭》與《西廂記》并稱為愛情戲中的雙璧。但是,兩者在藝術上各有特點?!段鲙洝芬詫憣嵰婇L,而《牡丹亭》則突出華美的文采,濃郁的抒情。盡管崔鶯鶯和杜麗娘是兩個不同時代的女性形象,但她們都是中國戲曲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們都處于封建統(tǒng)治時期,深受禮教的束縛,因此,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對她們來說都是渺茫的,為爭取自己的愛情,她們只得反抗?!段鲙洝酚涊d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青春之夢,《牡丹亭》記載了穿越生死的愛情之夢,在戲劇舞臺的詩情畫意中,演繹了這兩位傳奇女子的愛情故事,讓觀眾真切地體悟到流注在故事中“一往情深”的創(chuàng)作旨趣,且感受劇作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酣暢圓潤的藝術魅力。
[1][2][7][8]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36.121.115.113頁.
[3]金圣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傅治同.論崔鶯鶯[J].邵陽師專《教與學》.1981年版.第一期.17-25.
[5]王一綱.湯顯祖怎樣給杜麗娘以藝術生命——《驚夢》《尋夢》的人物塑造.兼及馮夢龍的刪改本《風流夢》[J].《齊魯學刊》.1979年04期 .
[6]湯顯祖.牡丹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9]王實甫.西廂記[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甘華瑩(1987.11-),女,廣西省貴港市,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