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琪
我們平時所聽到的聲樂演唱者的聲音已不是發(fā)自聲帶振動的、小而單薄的原聲音,而是經(jīng)過共鳴器官加工過的聲音。演唱中,音量的變化是歌唱發(fā)聲中最為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所謂人聲音量是指人發(fā)出聲音的大小,亦可稱為強弱。人聲音量的強弱決定著聲帶在振動時開合幅度的大小,但這個幅度的大小是由氣息沖擊力的大小而決定的。氣息沖擊力越大,聲帶開合的幅度就越大,發(fā)出的聲音就越強。反之則越弱。我們不能把其與一般物體的振動幅度相比,人聲音量大小的形成有著復雜的多種生理運動因素。
在一般情況下,人聲各聲部都有各自聲部不同的音量。男低音的音量要比男中音強;女低音的音量則要比女高音強等等。而且在同一個聲部中,音量也是有所差別的,比如戲劇男高音的音量比抒情男高音音量就要強一些。這是被各聲部的發(fā)音體條件所限制的。所以說音量是可以比較的,但是不可強求。如果超過各自發(fā)音體的限度而盲目地去追求其他聲部的音量,就會使聲部中原有的聲音效果遭到破壞。
在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上,音量本身也存在著強弱不同程度的對比,其強弱度一般在六個級別之內(pp、p、m p、m f、f、f f),但有時在樂隊中為了演出效果的需要可用到更多,從最弱(ppp)到最強(f f f)。強弱是相對的,沒有弱就沒有強;同樣,沒有強也就體現(xiàn)不出弱的存在。我們只有在對比中才能區(qū)分強弱的關系。每位演唱者,都要掌握與了解自己最強和最弱的音量,然后合理地運用它們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在演唱中,一味地唱強音,強弱不分,反而突出不了強音的存在了。整首歌曲決不會只有一種強度,一首歌曲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強音,就會失去音樂表現(xiàn)的性能。因而,在處理音樂作品時我們要力求做到有強有弱、能強能弱,運用自如的地步。盲目地追求強的效果,這是對歌唱的一種偏見,而并非歌唱的藝術表現(xiàn)。由于發(fā)音體振幅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們超過了它的限度,發(fā)音體就會被破壞,聲音就會嘶啞。此外,對音量的過分追求不但會破壞聲帶,而且對于其他生理組織也將產(chǎn)生極大的危害。如粗大的聲流在咽喉處振蕩,那么首先受到損害的必然是聽覺器官。因為喉咽腔和耳室的距離很近,大聲必然強烈地刺激到耳底膜的聽覺神經(jīng)末梢,這樣下去,久而久之聽覺神經(jīng)系統(tǒng)就會日趨麻痹而直至失聰。因而我們盲目地追求“強”、“響”的音量效果,必然會給我們的聲樂演唱帶來不良的后果。
我們在演唱發(fā)聲時,要充分地運用高、中、低音的音色與強弱等表情因素的變化來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而這些又都往往與共鳴音響關系密切。因此,我們要掌握靈活多變的共鳴活動并使之運用到我們聲樂演唱與訓練當中。
此外,我們要練好強音并使其在聲樂演唱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就要發(fā)揮整個共鳴腔體的共振作用。氣息的力度,既要鏗鏘有力,使聲流能夠獲得充分的共振,又要使聲流在共鳴腔體內能夠有一定的流動空間。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豐富而又適度的泛音音響,使聲音飽滿而又不失去彈性。歌唱者如果發(fā)出一個好的強音,聽眾應該感覺聲音是從胸腔到頭腔所連成的一個整體共鳴。除了強音在音樂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外,輕聲同樣電是很重要的。它同樣要有高位置、集中、靠前、深厚和飽滿的聲音效果,也正因如此,才能保證輕聲的正常歌唱性能,才能很好地做到送出口、傳得遠,才能使聽者感到聲音雖輕而不散、雖小而不虛。這些都是和共鳴密不可分的。
就聲音的長短來講,一個延長的聲音(包括強音或弱音),往往在開始唱時很好,但是保持不住多長時間。這一方面是因為對共鳴腔體的控制還不是很到位,以致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后就起了變化;而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氣息的力度不均衡,氣息缺乏一定的控制與支持,使聲流的振蕩不一致,有強有弱,這也是共鳴在中途起變化的另一原因。同時,對于強度大的聲音而言,由于其發(fā)音體的振幅較大,因而容易引起共振。而相對比較弱的聲音,在其發(fā)音時由于發(fā)音體的振幅較小,也因而就不容易引起共振。但是,因為弱的聲音不容易引起共振,所以在訓練中我們就更需要對其敞開共鳴腔體,而不是縮小腔體。另外,漸強、減弱的方法也都是一樣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減弱的過程中,聲音越輕就越要把聲音往高位置上去送,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音響效果。否則,輕聲非但送不出去,就連聽起來也是空洞、發(fā)虛的聲音。
通過對上述的闡述我們得知,短促的聲音容易保持共鳴,而延長的聲音則不易保持共鳴,強的聲音容易掌握共鳴,而弱的聲音則不易掌握共鳴。那么,對此種種問題我們就應該在歌唱中加強延長音與弱音這方面的技術訓練,從而最終做到聲音位置與各共鳴腔體的整體協(xié)調、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