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
民族舞蹈《鄂爾多斯》的藝術魅力
□趙 丹
少數民族素有能歌善舞的傳統(tǒng)。對于他們,舞蹈不是生活之外的裝飾而是生活本身,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無論宗教祭祀、婚喪嫁娶、豐收節(jié)慶、社交戀愛、游戲娛樂,乃至生活中的各種重要事件,每每都有歌舞相隨。
在我國的民族舞蹈中,流傳最廣又最有代表性的,要首推賈作光的《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的開場:“一對男女舞者似乎是突然從舞臺的側面躍然而出。他們雙手插腰,肩膀有力地一抖動,向后退去一小步,然后猛地轉身,再跨到更遠的位置。就這樣,一對一對,男女舞伴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們寬大的蒙族長袍的下擺隨著舞蹈的進行向四邊散開又收攏,好似草原上向風而舞的青草和花朵?!薄皬乃麄兊奈璧咐?,你能充分感受到一個新生國家的自信心。因為那舞跳得不緊不慢,節(jié)奏里有歡樂但并不浮躁,身體的律動里有力量卻并不失去溫柔。舞蹈是—個舞步接一個舞步,一點點地滲透到你的心中。舞蹈跳完的時候,你就好像已經結識了這個開朗民族的一個個好朋友……”
《鄂爾多斯》的音樂是從富有節(jié)奏力度的民歌改編而來,由慢板、快板構成,簡明的兩段體結構一氣呵成。舞蹈的基調與性格充分體現了音樂的這種特征。動作語匯以“大甩手邁步”、“插腰抖肩”為主,同時還把喇嘛教的“鹿神舞、散黃金”等動作加以變形和運用,以強化動作粗放、有力的質感。無論是慢板中抒情的長線條動作,還是快板中活潑歡快的跳動,都表現出了馬背民族特有的氣魄和性格。整個舞蹈簡明、洗煉,情感飽滿,宛如鄂爾多斯草原上初生的太陽向大地投來的第一縷陽光,讓人感到溫暖和美好。
1923年4月,賈作光出生在沈陽一個貧寒的家庭里,全家靠做小職員的父親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墒?,清貧的生活并不必然地會剝奪一個快樂的童年。幼年的賈作光在生活與大自然中接受著最樸實的教育:從元宵節(jié)的秧歌隊里,從百藝雜呈的廟會上書場上,從玲瓏精巧充滿奇思妙想的民間小玩意兒當中獲得了最初的藝術啟蒙。也許命中注定要成為舞蹈家,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踏進了偽滿州映畫協(xié)會(長影制片廠前身)的“少年舞蹈班”。在這里,歐洲古典音樂、世界美術名作、嚴謹的古典芭蕾、自由而富于挑戰(zhàn)性的現代舞一一向他走來。但最讓他銘記心底的,還是日本著名舞蹈家石井模先生的教誨。這位出身德國表現主義現代舞學派的日本導師,提倡舞蹈者用自由的身體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看法?!白杂缮眢w”的舞蹈觀,深刻而廣泛地界入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對賈作光一生的藝術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加革命后的賈作光隨著吳曉邦來到內蒙草原。幾乎在他第一眼見到大草原的那一刻就決定留下來了。美麗壯闊的內蒙草原上,翱翔的雁陣,奔馳的馬群,廟檐上的風鈴,喇嘛廟里的跳鬼,牧馬人豪放的性格、樸實的勞作,賽馬場上的騎射、摔跤,給賈作光以無盡的美感和不竭的激情。他要為草原放歌,為牧馬人舞蹈。自40年代起,賈作光先后創(chuàng)作了《鄂倫春舞》、《鷹舞》、《馬刀舞》、《牧馬》、《雁舞》、《摔跤舞》、《騎士舞》、《鄂爾多斯》、《擠奶員》、《哈庫麥》、《索倫》、《燈舞》、《嘎巴》、《盅碗舞》、《鴻雁高飛》、《喜悅》、《彩虹》、《海浪》、《任重道遠》、《希望在瞬間》、《藍天的詩》等近百個反映草原和牧民生活的舞蹈。這些作品在整整半個世紀里不知有多少舞蹈演員表演過,更不知讓多少觀眾激動過。另外,賈作光還首創(chuàng)并規(guī)范了一整套蒙族舞蹈基本動作的訓練體系,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蒙族舞蹈語匯也多始于他。由于賈作光的杰出貢獻,蒙族舞蹈才變得如此豐富和重要,蒙語中才有了專稱舞蹈的詞匯“布吉格”。賈作光的舞蹈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把它們綴聯起來,可以看到民族舞蹈創(chuàng)作近半個世紀的變遷與發(fā)展。賈作光本人也將因他對蒙族舞蹈的歷史性貢獻而青史留名。
由此可見,《鄂爾多斯》創(chuàng)作演出五十多年來,已被鄂爾多斯人民普遍承認為該地區(qū)的民族民間舞蹈了,不僅專業(yè)團體演它,很多工廠、中學和業(yè)余團體舞蹈也都演出,不僅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歡,也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歡。
責任編輯 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