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占元,高慶發(fā),李建芳,康 青
(1.河北省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測站,河北 石家莊 050011;2.靈壽縣農(nóng)牧局,河北 靈壽 050500;3.石家莊瑞邦菌業(yè)有限公司,河北 靈壽 050500)
棉稈是棉花生產(chǎn)的主要附產(chǎn)品,除部分用于薪柴、發(fā)電外,大部分堆積于農(nóng)村房前屋后、田埂路旁,既污染了環(huán)境,又埋下了火災隱患。河北省常年種植棉花面積約900萬畝,年產(chǎn)棉稈2.7×106t;我國年種植棉花面積約為7500萬畝,年產(chǎn)棉稈約2.3×107t,是棉籽殼產(chǎn)量的5倍左右。
金針菇是河北省食用菌產(chǎn)業(yè)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品種之一,年投料量約為2×105t,隨著棉籽殼價格的逐年走高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金針菇的比較優(yōu)勢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棉稈含粗蛋白 6.5%、 半纖維素 10.7%、 纖維素 44.1%、 木質素15.2%、 鈣 0.65%、 磷 0.09%[1],碳氮比為 30∶1。 為降低生產(chǎn)成本,鞏固金針菇的比較優(yōu)勢,使棉稈成為替代棉籽殼栽培金針菇的主要原料,通過借鑒棉稈規(guī)?;耘嗄靖涮准夹g研究成果[2],經(jīng)過2年的研究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1.1 供試菌株
金針菇科金10號、新FV093,從石家莊市科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引進。
1.1.2 棉稈屑
當棉稈含水量小于15%時,用邢臺市長凱機械廠生產(chǎn)的CK6170B型棉稈粉碎機,將棉稈加工成粗度小于3 mm、長度為3 mm~5 mm左右的屑粒狀裝包待用。
1.1.3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為河北省靈壽縣靈壽鎮(zhèn),屬太行山山前平原區(qū),海拔110 m,年平均氣溫13.6℃,極端最高氣溫41.7℃,極端最低氣溫-13.6℃,為金針菇主產(chǎn)區(qū)。
1.1.4 試驗菇棚(房)
分普通菇棚和工廠化菇房2種模式。菇棚為半地下干打壘土墻平頂結構,菇房為自動控溫增濕的工廠化生產(chǎn)結構。
1.1.5 試驗配方
2009年菇棚試驗配方,配方A:棉稈屑60%、玉米芯20%、干雞糞8%、麥麩8%、豆帕2%、石灰2%;配方B:棉稈屑50%、棉籽殼30%、麥麩16%、豆帕2%、石灰2%;配方C:棉稈屑51%、玉米芯30%、干雞糞12%、豆帕5%、石灰2%;配方D:棉稈屑80%、干雞糞13%、豆帕5%、石灰2%;對照CK:棉籽殼84%、麥麩15%、石灰1%。
2010年菇棚試驗配方,配方E:棉稈屑55%、玉米芯20%、麥麩15%、豆帕6%、玉米面2%、生石灰粉2%,料水比1∶1.4;配方F:棉稈屑49%、細木屑15%、玉米芯10%、麥麩16%、豆帕6%、玉米面2%、生石灰粉2%,料水比1∶1.35;配方G:棉稈屑46%、細木屑 20%、棉籽殼10%、麥麩15%、豆帕5%、玉米面2%、生石灰粉2%,料水比1∶1.3;對照CK:棉籽殼68%、玉米芯11%、麥麩17%、玉米面2%、豆帕1%、生石灰粉1%,料水比1∶1.2。
2011年工廠化菇房試驗配方,配方H:棉稈屑46.5%、細木屑20%、麥麩20%、玉米面5%、豆帕7%、生石灰粉1.5%,料水比1∶1.4;配方 M:棉稈屑35.5%、細木屑20%、玉米芯12%、麥麩18%、玉米面5%、豆帕8%、生石灰粉 1.5%,料水比1∶1.4;對照CK:棉籽殼15%、玉米芯35%、細木屑18.5%、麥麩20%、玉米面5%、豆帕5%、生石灰粉1.5%,料水比1∶1.4。
1.2.1 試驗日程安排
2009年試驗:9月21日至25日制作菌袋,9月26日至11月初養(yǎng)菌,11月20日現(xiàn)蕾后轉入出菇管理。2010年試驗:8月21日至25日制作菌袋,8月26日至9月底養(yǎng)菌,10月15日現(xiàn)蕾后轉入出菇管理。2011年試驗:1月6日至8日制作菌袋,1月9日至2月20日養(yǎng)菌,2月21日后轉入出菇管理。
1.2.2 菌袋制作
先將配方中的棉稈屑、玉米芯和一半的生石灰粉,按料水比為1∶1.4加水拌勻后,建堆預濕24 h以上,使棉稈屑、玉米芯吸足水份并軟化。然后加入配方中的其它原料,按常規(guī)方法拌料、裝袋、滅菌、接種。菇棚采用17 cm×33 cm×0.04 cm的高密度低壓聚乙烯筒袋,每袋裝入干料450 g;工廠化菇房用17 cm×37 cm×0.05 cm的高密度聚乙烯折角袋,每袋裝入干料400 g。裝袋時要比棉籽殼料裝緊、裝實,貼口取紙標記。
1.2.3 發(fā)菌管理
菌袋在通風、避光,溫度18℃~22℃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菌絲長到菌袋體積的1/3時,稍松菌袋扎口,以利菌絲生長,發(fā)現(xiàn)污染菌袋及時清除。觀察記錄菌絲生長、污染、滿袋等發(fā)菌情況。
1.2.4 出菇管理
菇棚內(nèi)沿棚寬方向壘栽培架,架間隔1 m;架內(nèi)每隔1 m壘一磚垛為一檔,檔內(nèi)用竹竿或水泥板分層,層距0.4 m;出菇袋平擺于栽培架內(nèi),先打開一側菌袋出菇,采菇補水后再扎緊袋口,打開另一側出菇;補水時加3%尿素,其它管理同常規(guī)。工廠化菇房內(nèi)搭層高60 cm出菇架,出菇袋豎立于出菇架上出菇,采收一潮菇。每個配方標記100袋為一小區(qū),將各配方標記菌袋依次擺入同一菇棚(房)內(nèi)相鄰出菇架上,重復3次。采菇后,統(tǒng)計產(chǎn)量。
2009年普通菇棚試驗發(fā)菌及出菇產(chǎn)量情況見表1。
表1 2009年菇棚試驗結果統(tǒng)計
試驗配方與對照配方比較,等重料裝入袋內(nèi),棉稈屑配方體積大,發(fā)菌時菌絲生長速度快,現(xiàn)蕾早,但菌絲不如棉籽殼配方潔白、濃密;棉稈屑配方污染率較高,主要原因為棉稈扎破菌袋。從各配方產(chǎn)量比較看,添加氮素含量越高的配方產(chǎn)量越高,配方B與對照配方碳氮比接近,產(chǎn)量也相近。從菇質情況看,氮素和豆帕含量高的配方,鮮菇柄帽分離的少、菇質較鮮嫩。從成本看,棉稈配方可降低1/3成本。
2010年普通菇棚試驗發(fā)菌及出菇產(chǎn)量情況見表2。
2010年各試驗配方中加大了氮素和油脂物的含量,棉稈料配方的產(chǎn)量、轉化率與棉籽殼配方相差不大,較2009年試驗配方提高10%以上,較好地改善了鮮菇的品質,解決了棉稈栽培金針菇纖維含量高、菌蓋菌柄易分離的問題。在試驗配方中添加細木屑后使出菇袋較密實,相應緩解了棉稈屑料裝袋體積大、菌絲稀疏的問題。
表2 2010年菇棚試驗結果統(tǒng)計
2011年工廠化菇房試驗發(fā)菌及出菇產(chǎn)量情況見表3。
表3 2011年工廠化菇房試驗結果統(tǒng)計
從表3中可以看出,棉稈屑工廠化菇房栽培白色金針菇也反映出發(fā)菌時菌絲生長速度快、現(xiàn)蕾早,比普通菇房試驗時在加厚菌袋后,污染率也小于棉籽殼配方,產(chǎn)量與對照配方基本一致。在棉籽殼、玉米芯原料價格大漲的情況下,用棉稈屑原料有較高的成本優(yōu)勢。
經(jīng)過2年,2種栽培模式的試驗表明,棉稈屑栽培金針菇發(fā)菌時菌絲生長速度快,出菇早,產(chǎn)量、菇質與棉籽殼基本一致,成本可降低1/3左右,有較高的經(jīng)濟、生態(tài)、社會效益。
與棉籽殼配方比較,用棉稈屑栽培金針菇時應根據(jù)使用棉稈屑的多少,適當加大氮素和油脂物的占比,從試驗結果看,棉稈屑占比為50%時,補充氮源的麥麩、玉米面等應比棉籽殼配方提高2%~5%為宜,其中含油脂的豆帕占比要達到5%~8%,可較好地補充棉稈屑栽培金針菇時營養(yǎng)不足的欠缺,提高菇品質量。
棉稈分內(nèi)稈和外皮,內(nèi)稈硬、外皮韌且纖維長,加工為屑粒狀后蓬松體積大,部分屑粒有尖刺。栽培金針菇時先將棉稈屑預濕24 h以上,使其充分軟化并吸足水份,既可防止尖刺扎破菌袋,又可提高菌袋含水量,增加產(chǎn)量。在配方中添加細木屑后,可使菌袋致密緊實,較好地解決棉稈屑裝袋體積大的問題。
棉稈含水量小于15%時加工存貯才不會霉爛、變質,整棉稈收貯難度大、費用高,可供加工的時間每年約3個月左右。因此,將棉稈作為金針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應研究解決好棉稈加工、儲運問題。
[1]魏敏,雒秋江,潘榕,等.對棉花秸稈飼用價值的基本評價[J].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3(1):1-4.
[2]通占元,李冬梅.棉稈規(guī)?;耘嗄靖涮准夹g研究與示范[M].河北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公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