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暉
(湖南省衡南縣婦幼保健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宮外孕是婦科常見一種疾病。近年來且呈不斷上升趨勢,特別是在未婚未育者中發(fā)病比例也有明顯提高[1-3]。近年來,我院對未破裂型宮外孕患者行藥物保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情況報道如下。
本組研究對象取自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宮外孕、自愿接受藥物保守治療的患者96例。其中年齡最大的39歲,年齡最小的19歲,平均(27.4±3.1)歲;未產(chǎn)婦34例,經(jīng)產(chǎn)婦62例;停經(jīng)天數(shù)<50d,平均41d;經(jīng)B超確診為異位妊娠,宮內未見孕囊,盆腔包塊直徑<4cm;血β-HCG≥2000U/L;生命體征平穩(wěn),外周血象、心、肝、腎功能均正常,無明顯腹痛和腹腔內活動性出血。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甲氨蝶呤宮頸注射)與對照組(口服米非司酮)各48例,兩組在年齡、類別、病癥、停經(jīng)天數(shù)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取在患側宮頸避開3點或9點緩慢注射甲氨蝶呤(浙江海正)給藥50mg,一周后無效者可重復給藥;方法對照組口服米非司酮(北京紫竹),每次100mg,每天2次,連服5d,服藥前后2h禁食。
兩組用藥后每天觀察腹痛、陰道出血、有無內出血及生命體征;用藥后1周B超監(jiān)測包塊大小,了解子宮直腸陷窩有無游離血及血量,附件有無包塊及包塊大??;用藥第3d測血HCG,有無下降及下降程度。
表1 保守治療宮外孕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的療效對比
用藥后根據(jù)血-HCG及陰道B超結果判斷,用藥周期最長14d。①治愈:血-hCG降至正常水平,宮外孕盆腔包塊消失;②顯效:血-hCG有明顯下降,降至<500IU/L,但包塊尚未消失;③無效:血-hCG下降不明顯,最終以手術治療。治愈和顯效之和計為總有效。
兩組無顯著性差異。用藥最初幾天患者有腹痛的患者,疼痛可能加劇;服藥后大部分患者陰道流血,隨血HCG值的下降而逐漸停止。
治療2周觀察療效。甲氨蝶呤宮頸治療組48例,治愈41例,顯效4例,總有效45例,占93.75%,無效3例轉行手術治療;米非司酮對照組48例,治愈37例,顯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43例,占89.59%,無效5例轉行手術治療。兩組比較結果見表 1。
異位妊娠是婦產(chǎn)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傳統(tǒng)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由于有創(chuàng)傷面,有并發(fā)癥可能,加上未婚未育患者增多,非手術治療方式更受臨床醫(yī)師和患者歡迎。
近年來,由于血HCG檢測技術靈敏度的增加,加之婦科超聲診斷技術的進步,以及臨床醫(yī)師對異位妊娠警惕性的提高,很大一部分異位妊娠患者都已能在早期做出診斷,為保守治療創(chuàng)造了條件。治療也不再僅限于急診搶救手術,切除患者輸卵管,而可采用保守手術或非手術療法以盡量保全患側輸卵管功能。
有研究認為,藥物保守治療宮外孕,主要是應用殺胚藥物終止妊娠。甲氨蝶呤是一種葉酸拮抗劑,能使輸卵管妊娠胚胎停產(chǎn)發(fā)育,并壞死、溶解、吸收、機化或排出輸卵管。米非司酮為新型抗孕激素,作用于受體水平的新型抗孕酮藥物,無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及抗雌激素活性,能與孕酮受體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對受孕動物各期妊娠均有引產(chǎn)效應。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注意到,保守治療異位妊娠,患者血HCG值濃度越低,療效越明顯,有陰道流血者的效療也更明顯,附件包塊大小不作為手術的唯一指標。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保守治療宮外孕,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用于治療異位妊娠,取得滿意效果。這本組研究與甲氨蝶呤組總有效率93.75%、米非司酮組總有效率89.59%結果一致,說明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均對宮外孕治療起到較好療效。
對于早期宮外孕,保守治療是一種安全、療效可靠、無痛苦的治療方法,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保守治療宮外孕均有較好療效,患者反應輕、痛苦小、經(jīng)濟適用、易接受、安全方便,尤其適合基層醫(yī)院使用,值得推廣。但甲氨蝶呤總有效率要高,在臨床上醫(yī)師可選擇性用藥。
[1]郭帆,劉瑞平.異位妊娠誤診原因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2):227-229.
[2]李文靜.異丙酚聯(lián)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初孕無痛人工流產(chǎn)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7):54-55.
[3]黃紅玲,施正洪.天花粉蛋白與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治療未破裂異位妊娠療效比較[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4,26(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