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行
(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新編歷史劇《昭君出塞》在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參評演出中成功“折梅”,主演陳娟娟成為本屆梅花獎得主。和以往許多傳統(tǒng)版本的《昭君出塞》不同的是,高甲戲新編歷史劇《昭君出塞》更側重于用詩意化、悲憫化、現(xiàn)實化的理念和手法去感悟與詮釋歷史,展現(xiàn)人物的人生價值。全劇共分為五幕,劇作家對歷史人物王昭君進行重新解讀,著意刻畫了王昭君從與愛情命運的抗爭,逐步升華到為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而自請和親的成長歷程,彰顯出王昭君的超凡人生追求和民族大義。整個戲劇脈絡清晰,人物形象豐滿,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成為一部優(yōu)秀的旦角戲,一部具有詩化般浪漫色彩又富有高甲戲藝術特色的正劇。
筆者很榮幸地參與了該劇的創(chuàng)作排練和參評演出,作為燈光設計人員,在這部新編歷史劇中應如何運用燈光技術設備和手段,配合導演,根據(jù)導演構思在舞臺上作畫呢?本文介紹該劇燈光設計思路、特點、布光及效果,談談自己的心得。
《昭君出塞》是旦角戲,燈光要強調主要人物;它也屬于宮廷戲,全劇既要體現(xiàn)出豪放、大氣、雄渾、威嚴的漢代宮廷風格,又要體現(xiàn)出粗獷、詼諧幽默的高甲戲特點。因此,燈光設計的原則是光、色柔硬結合,色彩純凈,燈具要多、新,布光要勻稱、干凈。按照導演的要求,主角王昭君被比作“楚鳳”,在一場場的抗爭和領悟中如鳳凰涅 一般不斷升華。為此,燈光設計還必須特別注重對主角王昭君的用光,運用大量追光,并加以光色、光角度、光形態(tài)等技術處理手段,盡一切手段烘托出王昭君從外形到內心的美。
整體而言,《昭君出塞》的燈光設計有如下特點:
(1)燈光除了注重大氛圍的渲染、根據(jù)設定的各個表演區(qū)支點進行布局外,還要特別注重人物形象的布光,要緊緊跟隨演員的調度及其支點的變動而調整。所以,能用追光解決的,盡量少用面光進行大面積鋪光。追光隨著劇情的變化時而只追頭部,時而只追上半身;有時是虛的光斑,有時是實的光斑。
(2)漢代皇宮的色彩是典型的紅與黑,而全劇的光色主調是紅與藍,紅色代表了昭君的青春活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藍色代表了環(huán)境的冷清孤寂、人物的掙扎與思索。光色主調一個至暖,一個至冷,在布置大氛圍光色的基礎上,還能呈現(xiàn)出人物的心理活動。
(3)大量運用腳光。采用LED條型燈作為腳光,將色溫調至4 000 K左右,消除了面光或追光在演員面部產(chǎn)生的陰影,讓妝面更干凈亮麗。
(4)為避免演員的特定光與景片發(fā)生沖突,大量使用了成像燈切割片,并嚴格控制光斑。
結合本劇的藝術要求與舞臺條件,筆者進行了基本光的布置:面部照明上,面光槽設置了24臺19°成像燈及12臺電影聚光燈;頂光設置了12臺26°成像燈,共兩道。逆光設三道,每道為24臺PAR燈(CP62),此光源光斑較大、光質較柔,可以讓光幕產(chǎn)生朦朧美;側光設上下各四道,每道裝置3臺舞臺回光燈,此燈方向性鮮明、質感強,能增加舞臺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流動燈使用了10臺19°成像燈,天排、地排分別使用了12臺2 kW碘鎢云燈。除了面光與頂光,其他燈具均使用了換色器。
景片的專用燈如圖1所示,舞臺演區(qū)的三道側幕用噴繪代替,并在上面懸掛古代戰(zhàn)車浮雕,為此,分別在一道、二道、三道頂光處懸掛6臺LED筒燈對景片上光上色。天幕使用黑絲絨幕,上繡鳳飾,鳳是本戲的主題象征,前四幕都采用此景,經(jīng)過實驗后,天排又增加了5臺LED條形燈作為鳳飾的專用光。戲曲演員的面部照明非常重要,因此,還在臺口安放了8臺LED條形燈作為腳光,RGB的三色混合光使演員的妝面和服裝更加亮麗。
在上述布置的基礎上,還使用了大量電腦圖案燈與電腦染色燈,具體布置如下:面光槽設4臺遠程染色燈和2臺電腦圖案燈,耳光設4臺電腦染色燈,柱光設2臺電腦染色燈,主要用于正面渲染舞臺、增加演員的面部照明及景片的上光上色。一道頂光設3臺電腦圖案燈,二道頂光設6臺電腦染色燈,三道頂光設5臺電腦圖案燈,四道頂光設7臺電腦圖案燈,用來塑造人物、鋪設圖案。另外,電腦染色燈還用于舞臺中心鋪成圓形光斑,與天幕圓形的鳳飾相呼應。具體燈位布置如圖2所示。
以下結合三段劇情,來具體分析本劇燈光的構思與呈現(xiàn)。
序幕:如圖3所示。二道幕是一道無縫紗幕,上有戰(zhàn)車圖案。觀眾入場時,耳光的4臺電腦染色燈開30%的紅色與藍色光對無縫紗幕進行渲染。三遍演出鐘聲過后,觀眾燈慢慢熄滅,無縫紗幕的燈光逐漸加強。琵琶聲響起,無縫紗幕變成一片純紅,隨著琵琶聲達到高潮,12 000 lm的投影機在無縫紗幕上由遠而近打出“昭君出塞”四個字,告訴觀眾這出傳奇、威嚴而浪漫的故事開始了。序幕音樂結束時,四個字亦隨之收掉。緊接著8名舞女上場,面光與柱光的電腦染色燈用粉色光投向舞女;舞至一半,舞臺內一道頂光的3臺電腦燈圖案燈亮起,王昭君懷抱琵琶在光圈內翩翩起舞,10 s后,王昭君轉身向內走去,燈光漸滅。這是王昭君首次出場,給人以驚鴻一瞥之感。
一幕:宮廷選美。畫師毛延壽向王昭君索賄不成,便在昭君畫像上加點一顆克夫痣;昭君得知自己未被選中,頓感凄涼,對月抒懷。這一幕在燈光設計上有兩處需要強調的地方。第一處是昭君出場(見圖4)。當昭君出場的音樂響起,舞臺前區(qū)的燈光漸收至50%,四道頂光中的1臺電腦圖案燈從側面照著昭君緩緩上場。兩名宮女拉開簾子,舞臺前區(qū)的氛圍光隨著昭君轉身漸變成粉紅調子,追光也慢慢由臉部擴散到全身,讓觀眾感到昭君的到來使整個舞臺充滿了光輝。第二處是畫像。昭君站在一片透明紗絹制作的畫框后面,此時將整個演區(qū)的燈光壓暗,正后方的1臺成像燈將昭君的背影投射在紗絹上,當樂曲“王昭君,入畫中”唱起,成像燈收去,三道頂光的5臺電腦圖案燈同時照射在昭君身上,仿佛將昭君鑲進了畫框里(見圖5)。毛延壽不禁為昭君所傾倒,跪在地上作畫,最后他突然提筆在昭君畫像的臉上一點,隨著鑼鼓聲切光,只剩下1臺電腦圖案燈垂直照射毛延壽,將他陰險的心態(tài)完全暴露在觀眾眼前。
二幕:昭君在決定和番之前,一段承上啟下、啟發(fā)她的夢境。昭君上場后,舞臺上遷換景,追光縮回在昭君臉上。隨著昭君伏在屏風前入睡,追光收去,同時面光的1臺電腦圖案燈做出圖案疊加和水紋效果,燈光忽明忽暗、忽藍忽粉,照射在昭君的臉部與背面的屏風上,將觀眾帶入昭君的夢境。夢境中,舞女們圍著昭君起舞,四道頂光的7臺電腦圖案燈打出粉色的花樣圖案,錯落地投射在舞臺后方的一片桃花網(wǎng)景上,舞臺區(qū)其余的電腦圖案燈則將美麗的桃花圖案鋪滿舞臺,電腦染色燈、LED燈則隨著輕快的音樂用不同顏色做不規(guī)則的跳動變換,配合著干冰效果,舞臺顯示出一片世外桃源景象,有花、有水,充滿了春的氣息。這就是昭君美輪美奐的夢境(見圖6)。隨著音樂一轉,屈原出現(xiàn)在舞臺后方的高臺上,四道頂光中及地面的成像燈嚴嚴實實地投射向屈原,昭君與舞女們伏地跪拜屈原。這時演區(qū)收掉所有電腦圖案燈和染色燈,逆光、側光換成紅色將舞臺變成一片紅色海洋,代表著屈原高尚的情操,這份情操不僅感染了昭君,也感染了觀眾。
五幕:昭君出塞。這一幕講述昭君在出塞路上因為目睹了邊塞的荒涼、士兵的勞苦,而從心理上發(fā)生巨大的轉變。隨著一陣冷凄凄的風聲,天排地排用咖啡色燈光投射在表示沙漠的天幕上,土黃色的側光在舞臺上鋪底,營造出沙漠荒蕪的景象。昭君帶領著一眾將官與宮女上場,黃色的逆光鋪上舞臺,意喻昭君給邊塞帶來了希望(見圖7)。當?shù)弥榛鹋_下埋著的都是戌邊的士卒,死猶不忘保邊關時,昭君不禁淚下。這時,昭君的心理活動被呈現(xiàn)在舞臺上:身著骷髏服的兩軍交戰(zhàn)廝殺,五道頂光中的2臺成像燈投射在昭君臉上,腳光的4臺大功率紫外線燈使觀眾只能看到骷髏圖案。戰(zhàn)爭完畢,紫外線燈收起,紅色的逆光鋪滿舞臺,仿佛血流長河。突然,舞臺兩邊大喊著“昭君公主”,士卒們圍著昭君向她要平安書信,昭君將手中書信撒向天空,舞臺區(qū)的15臺電腦圖案燈用黃色光集中投射在這組人物造型上。隨著士卒們散開,電腦圖案燈和逆光收去,1道追光跟著昭君走上高平臺。昭君此時終于明白出塞和親的意義:不僅是為了她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更是“心擁和字比天大”的重要使命。天幕燈光漸漸起亮,暗喻昭君的精神再次升華,如鳳凰涅 。這一幕中,燈光隨著劇情的節(jié)奏變化,用光展現(xiàn)了邊塞的荒蕪,也描繪了昭君的心理變化歷程,很好地詮釋了主題。
在《昭君出塞》的演出中,燈光設計還采用其他多種技術手段和表現(xiàn)方式,如在劇中大量采用新型LED燈、電腦燈進行景物上光、演員面部照明及造型,多方位布光增強舞臺的空間感;主要人物大量使用高效柔光追光,以保證不讓大片面光破壞舞臺的立體感;使用煙霧機、水霧機營造浪漫氣息;適當運用光景、光束點綴劇情等。總之,燈光設計要結合劇本、導演要求,配合演員表演、舞美、服裝造型、音樂等各個藝術部門進行創(chuàng)作,才能完美展現(xiàn)舞臺布景、人物造型、環(huán)境氣氛,延伸人物的內在思想情感,也才能引導觀眾的情緒,使之產(chǎn)生共鳴和聯(lián)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