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
法西德·穆薩維(Farshid Moussavi)[1]的設計課程多以實際項目作為載體,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針對某種特定的建筑現(xiàn)象進行深入地研究。
在2006年春季的“空白類型學實驗”課程中使用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作為案例研究,探討了一系列“空白”類型的建筑設計。這個設計課程將探討這些超越自己“核心”功能的建筑外殼的潛力??晒┰O計課程組選擇的場館包括國際廣播中心(IBC),零售商場及停車場,電力變電站和奧林匹克主體育場。當代建筑技術以及對環(huán)境完全控制的需求令建筑的尺度不斷增長,產(chǎn)生了一種基本上要求“空白”的、與建筑內(nèi)部截然無關的建筑外圍護類型學。大型建筑,如禮堂,博物館,體育廳和倉庫用房等,即使它們之間涉及了更多的內(nèi)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互動,也都在不同方面體現(xiàn)了類似程度的“空白”。當需要傳統(tǒng)的建筑立面的理由逐漸消失的時候,處于建筑內(nèi)外空間的邊界正對這些大型的“空白”建筑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決定作用。這些建筑的外圍護層已經(jīng)成為一個可以同時處理內(nèi)部和外部功能的擴展機會。建筑圍護結構可以探索更大范圍的物質(zhì)性,它不僅包括了木材、鋼鐵和玻璃等傳統(tǒng)材料,而且時間、組織、經(jīng)濟、計劃、功能和愿望等等都可以結合在一起,產(chǎn)生新的圖像和效果。
2007年春季設計課程進行的是關于高層建筑“種類”(Species)的研究,而不是“類型”(Types)的研究?!胺N類”是一種一致的形態(tài)學關系,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變化并且可以繁殖復制的群落。在不斷變化的文化環(huán)境中建筑需要滿足超越了純粹內(nèi)部效能的不同的優(yōu)先權要求,因此,在這種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種類”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設計工具。 而“類型”是相對固定的組合,通過復制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繁殖,因此無法滿足當代城市中存在的復雜的多樣性。 這個設計課程的目的是研究一種運用鑲嵌系統(tǒng)來構筑高程建筑塔樓的“種類”。在高層建筑中,內(nèi)部微觀環(huán)境需要滿足建筑局部和特殊的需求,而鑲嵌系統(tǒng)對這些變化的內(nèi)部微觀環(huán)境進行了回應。我們運用了曲折變化、漸變和自我一致性等性質(zhì)來探索高樓設計的各向異性,使模塊產(chǎn)生的變化滿足超越了整體一致性的特定的優(yōu)先權需求,而不僅僅是簡單地重復。各向異性的例子包括高層建筑中不同樓層板方向,不同的地板到天花板的高度,不同的布局,不同深度,不同關系的核心筒關系,不同樓層板的形狀等等。對不同的鑲嵌和行為的分類使我們可以選擇不同鑲嵌類型來解決不同的建筑問題,使特定的鑲嵌類型的行為附屬于特定系統(tǒng)的必要性能。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2012 London Olympic Stadium
學生: LIN Qiuda
指導教師:Farshid Moussavi
因為遵循了自我相似的原則,以最簡單的規(guī)律衍生出復雜而賦于變化的整體形態(tài),因而分形形體是和諧而統(tǒng)一的,是美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的概念方案中,設計者以簡單的三角形切割變形為起點,運用自我相似的原理將相似三角形進行多次旋轉變換,并且根據(jù)功能需求,結構強度,視覺密度等制約因素進行分形結構的自適應調(diào)整,形成了類似分枝狀的結構體系。三種不同的決定因素對自相似構件的分布產(chǎn)生了影響:第一是結構承載力,結構密度從底到頂根據(jù)荷載的分布產(chǎn)生了疏密不同的變化;第二是不同內(nèi)部功能,比如交通核心,零售,公眾服務設施等對外部機構分布的影響;第三是在賽后模式中,部分作為景觀元素的結構框架的預先布局也直接影響了賽時模式模數(shù)化構件的布局。由于嚴格地遵循了自我相似的原則,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由高度自我相似的構件組成,每一部分都可以由預制構件裝配形成,由此簡化了設計以及施工的難度。在奧運會結束之后,再將部分構架拆除放置于周邊環(huán)境中,形成自然生態(tài)的奧運遺址公園,以降低賽后大規(guī)模場館運營的壓力。
1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
2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
3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
4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
5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
6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主館
7 鑲嵌塔樓
8 鑲嵌塔樓
9 鑲嵌塔樓
鑲嵌塔樓/Tessellation Tower
學生:BU XiaoJu
指導教師:Farshid Moussavi
鑲嵌(Tessellation)是阿拉伯文化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劃分平面的幾何學,其精確性、可延展性、循環(huán)性等蘊含了阿拉伯文化的宇宙觀。本課程立足鑲嵌對從個體單元出發(fā)到整體的建筑思路的研究來完成一個辦公塔樓的項目,試圖從實際的功能要求為衡量尺度來激起個體單元本身的建筑可能性。最先的幾周是workshop,每位參與者都將從對實際案例的分析中抽取一個單元。這個單元將成為一個基本模數(shù)組件,一個可以生長并可以容納建筑要求,如結構單元,光線的變化,視線的變化,面積大小的分割等等的基本單位,在某種生長的邏輯下形成不同的發(fā)展和族群,并在這些變種之間產(chǎn)生新的關系,并在這些關系中滿足塔樓所需要的種種復雜功能和結構要求。
10 鑲嵌塔樓
11 旋轉堆砌
12 旋轉堆砌
在這個項目嘗試中,鉆石結構形態(tài)定義為一種幾乎可以包裹任何體積和面積變化的結構形式。以6個樓層為一個單元的組合滿足了結構和公與私的空間,在堆疊的傾角變化之間可以滿足首層、頂層和中間普通功能的要求外,還滿足了日照的優(yōu)化功能。在此單元內(nèi)還試圖以倫敦的太陽高度角為依據(jù),對4個不同方向的表皮加以優(yōu)化。
旋轉堆砌/Rotation+Stacking
學生:Ahmadreza Schricker
指導教師:Farshid Moussavi
這個課程設計中,對芝加哥希爾斯大廈的研究成為方案的基礎:不斷變化的樓板和一直不變的核心筒之間的關系決定了空間的使用功能和視線的方向性。本設計方案中,對稱旋轉的單元包括了結構、功能樓板與核心筒之間變化的關系,以及表皮的處理。在盤旋上升的動作中蘊含了樓板與核心筒的若干種關系:包容-私密;外露-開放向城市。在塔樓的不同高度上開放向不同的方向,低處開放向城市廣場,高處開放向整個倫敦城市?!酰▏易匀豢茖W基金資助,項目批準號51078218,林秋達 編譯)
注釋:
[1] 法西德·穆薩維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建筑學教授,同致力于FOA建筑事務所進行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法西德·穆薩維近幾年在GSD的建筑設計教學實踐體現(xiàn)了她對影響建筑性能的“外圍護層”(Envelop)設計的關注。她對“外圍護層”概念的闡述超越了常規(guī)建筑“表皮”的思考,從更深層次和多方位的角度對這個影響建筑存在和建筑價值的建筑界面進行了多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