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姣英
(浙江省諸暨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浙江 諸暨 311800)
小兒秋季腹瀉是秋冬季兒科常見病,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水樣便,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筆者采用自擬止瀉湯治療小兒腹瀉,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9月至12月和2010年9月至12月我科治療的6歲以下急性水樣瀉患兒128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診斷標準[1]及1992年全國腹瀉病診斷標準,隨機均分為兩組。治療組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3~6個月19例,7~12個月24例,1~3歲15例,3~6歲7例;大便次數(shù)小于每日10次30例,大于每日10次35例。對照組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患兒年齡3~6個月20例,7~12個月22例,1~3歲14例,3~6歲7例;大便次數(shù)小于每日10次28例,大于每日10次35例。兩組患兒均有不同程度失水;病程在3 d以內;大便性狀為蛋花湯樣或稀水樣便,無膿血,多伴嘔吐,每日2~6次;體溫37.5 ~38.9℃;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均在10×109/L以下;大便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偶見,無膿球;大便培養(yǎng)72 h均無致病菌生長;由于條件限制,未作病毒分離及輪狀病毒聚丙烯胺凝膠電泳檢測。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均不用抗生素。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給予禁食、靜脈補液、糾正失水及電解質紊亂。治療組繼續(xù)進食流質易消化飲食,有嘔吐者給予少量多次喂服,靜脈補液、糾正失水及電解質紊亂,口服自擬止瀉湯(馬齒莧、地錦草、刺莧菜干草各10 g,鮮草各20 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療程3~5 d。
依據(jù)全國小兒腹瀉會議制訂的療效標準[2]。顯效:治療24~48 h后,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每日少于2次或恢復到正常次數(shù),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有效:治療48~72 h后,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每日少于2次,大便性狀好轉,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無效:經(jīng)治療72 h后,腹瀉次數(shù)仍大于每日2次,或性狀無明顯好轉,甚至病情加重。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急性水樣便腹瀉易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輪狀病毒是最主要的致病病原體[3]。秋季腹瀉即輪狀病毒腸炎。其發(fā)生機制是:病毒侵犯小腸上皮細胞,破壞其微絨毛,影響水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微絨毛受損引起雙糖酶缺乏,使腸內滲透壓增高[4]。世界衛(wèi)生組織腹瀉組提出,90%的腹瀉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但我國治療腹瀉時濫用抗生素現(xiàn)象十分嚴重,其后果是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強,腸道正常菌群失調,使腹瀉遷延或加重。腹瀉病的最新治療原則為預防脫水、糾正失水、繼續(xù)飲食、合理用藥。中醫(yī)學認為,患兒瀉下清稀、量多,日行10余次,舌質紅、苔黃,指紋紫多為濕熱瀉證[5]。因感受濕熱之邪,客于腸胃,邪滯交阻,氣機不和,胃腸的運化與傳導功能失常,以至清濁不分而成泄瀉。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地錦草味辛性平,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全草含黃酮類、沒食子酸、鞣質,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毒和收斂止瀉的作用?!侗静輩R言》:“地錦,涼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藥也。善通流血脈,專消解毒瘡。凡血病而因熱所使者,用之合宜?!贝糖{菜味甘、微苦,性涼,其葉含甜菜堿、草酸鹽?!度珖胁菟巺R編》載有刺莧菜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止血,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馬齒莧味甘酸、性寒,入心、肝、脾、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利水去濕、除濕通淋之功效,主治痢疾、腸炎等病癥。
小兒腹瀉的并發(fā)癥主要是脫水和營養(yǎng)不良,故筆者主張給予靜脈補液預防脫水和糾正失水。在以往,為小兒腹瀉患者減少腹瀉次數(shù),減輕胃腸道負擔而囑禁食,但由于病兒腹瀉丟失增加,且會因禁食而營養(yǎng)得不到補充,結果造成營養(yǎng)不良。筆者采用口服自擬止瀉湯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滿意,且克服了濫用抗生素后造成的嚴重后果,方法簡便易行、價格低廉、療效顯著且無任何毒副作用,可廣泛應用于臨床。馬齒莧、地錦草、刺莧菜在農村田間地頭容易采集到,也值得民間推廣使用。
[1]胡亞美.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詹清文.“嗎米愛”與炎琥寧治療秋季腹瀉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07,36(14):1459.
[3]耿冬梅.654-2治療秋季腹瀉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12):1417-1418.
[4]羅海英.穴位注射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觀察[J].新疆中醫(yī)學,2007,25(3):45.
[5]邱茂良.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