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文,柳 超,成 廣
(1.中交二公局 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13;2.中國地質大學 工程學院,武漢 430074)
倉園隧道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漢王鎮(zhèn)倉園村,是雙線鐵路大斷面隧道,隧道下穿甘家溝泥石流溝。隧道起訖里程為 DK378+178—DK378+882,地面高程約在1 010~1 090 m,相對高差約80 m,最大埋深約80 m,全長704 m。整座隧道為8%的下坡,設計圍巖級別均為Ⅴ級加強。
隧道區(qū)在大的構造單元上處于秦嶺緯向構造帶和武都“山”字形構造體系復合部位,構造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自中生代晚期開始大面積的緩慢抬升,巖體受到上述構造作用及白龍江—武都區(qū)域斷裂帶(F5距隧道1.5 km)影響,沿白龍江兩岸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較破碎。隧道通過區(qū),未見大的褶皺,斷裂構造和地質構造相對簡單。
隧道范圍內甘家溝內有少量地表流水,平時流量較少,但在雨季有大的洪流。根據(jù)常規(guī)物探分析,甘家溝內洪積細角礫土內呈富水狀,且受季節(jié)降水的影響,涌水量變化較大。
隧道通過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積細角礫土、粗圓礫土,沖積砂質黃土、粗圓礫土及下伏的志留系千枚巖。其中隧道里程樁號 DK378+384—DK378+643下穿甘家溝淺埋段,該段內圍巖為飽水的泥石流洪積角礫土,自穩(wěn)能力差,滲水嚴重。
倉園隧道仰拱施工至DK378+462,二次襯砌施工至DK378+454,掌子面進度至 DK378+478時,掌子面為甘家溝飽水的泥石流洪積角礫土,掌子面及掌子面以上約3 m范圍內為夾砂質飽水黃土層,圍巖自穩(wěn)能力差,滲水嚴重,掌子面底部邊墻及中心處有滲水,滲水量約135 m3/h,施工安全性不能保證。
根據(jù)監(jiān)控量測的數(shù)據(jù),在隧道開挖進入泥石流溝區(qū)段后,其圍巖變形與掌子面具有下列特征:
1)在 DK378+470處圍巖累計沉降 987 mm,DK378+474處圍巖累計沉降1 034 mm,DK378+474—DK378+478范圍初期支護嚴重變形,拱頂上約8~9 m范圍內形成空腔,且有繼續(xù)發(fā)展的趨勢;DK378+462—DK378+474范圍內初支也已嚴重變形及開裂,對下步的施工造成安全威脅。
2)施工中隨著離泥石流沖溝溝心越來越近,洞內掌子面近乎飽水,地表局部發(fā)生沉陷,造成施工人員極大的安全隱患,地表下存在大量的空腔和裂縫,掌子面圍巖無法自穩(wěn),隨時有坍塌的趨勢。
3)在 DK378+450—DK378+462段之前仰拱施工中,發(fā)現(xiàn)地層為泥石流沉積物質,以細角礫土為主,局部夾有軟塑狀態(tài)的粉質黏土透鏡體,加之洞內滲水嚴重,仰拱長時間浸泡,對隧道完工后的整體穩(wěn)定性造成危險。在仰拱的施工中,采用動力觸探儀做了地基觸探,錘擊7次下沉30 cm,判定該段地基承載力不足120 kPa。
針對進入泥石流沖溝段后隧道內出現(xiàn)的各種危害,綜合勘查設計資料與目前掌子面的情況,按照設計要求,制訂了倉園隧道采用地表加固,結合洞內超前小導管與管棚注漿的施工工藝,為確保后期鐵路運營的安全,對該段內的地基進行了加固處理。
1)對淺埋區(qū)段 DK378+460—DK378+510進行了地表處理。地表注漿在隧道邊墻凈空外左8 m和右5 m范圍內進行帷幕注漿,高度為隧道拱部以上5 m至邊墻底部,地表注漿范圍及注漿孔布置如圖1與圖2所示。
圖1 地表注漿孔平面布置(單位:m)
2)采用φ89 mm鋼管,端部在確定帷幕注漿范圍內制作花管(在固結區(qū)內設出漿孔),間距1 m×1 m,從地表打入至隧道邊墻底部,自下游往上游注1∶1水泥—水玻璃雙漿液,形成帷幕保護。
圖2 地表加固橫斷面(單位:m)
3)在隧道掘進到泥石流沖溝之前,為減緩地表水的下滲,首先對地表進行加固處理。具體措施為對甘家溝溝心地表進行上游100 m,下游50 m的C20混凝土鋪砌,上游50 m鋪設防水板,下游10 m鋪設防水板,并且在甘家溝溝心大里程方向修筑150 m(長)×1 m(高)×0.5 m(寬)的C20混凝土攔水墻。
1)泥石流沖溝段設置 φ108 mm管棚,環(huán)向間距30 cm,管棚安裝鋼筋籠,填充水泥砂漿;管棚間設置超前小導管間距30 cm,小導管為φ50 mm×5 mm,小導管注漿采用水泥漿;預留變形量由15 cm調整為40 cm,鋼拱架變更為I22b,鋼拱架縱向間距調整為50 cm,拱墻初噴混凝土厚度由27 cm增加到30 cm;原設計系統(tǒng)錨桿取消,變更為φ50 mm×10 mm的全環(huán)徑向鋼花管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管長度5.0 m,縱向間距1.0 m,孔口環(huán)向間距0.8 m,斷面布置見圖3。
圖3 洞內加固方案布置(單位:m)
2)該段施工中在上臺階掌子面處,每掘進4 m施作封閉厚度150 cm混凝土止?jié){墻。在上臺階沿凈空邊緣向內布設2排超前注漿管進行超前帷幕注水泥漿后開挖,另外核心土位置再增加布置2排注漿管,每排4根。注漿管間距1.5 m,排距1.5 m,長度5.0 m每循環(huán)搭接1.0 m,注水泥漿。且上臺階底部大拱腳處采用管徑89 mm長度5 m鋼管打入圍巖形成錨管,管內安裝鋼筋籠,填充水泥砂漿,每斷面2根,與鋼架形成錨管支撐加強鎖角。各錨管鎖角處采用[28槽鋼連接成整體,以抵抗沉降。
3)由于洞內沉降過大侵占二次襯砌支護的區(qū)段(最大沉降量1 034 mm)采取拆換拱。換拱之后鋼架采用I22b,鋼架間距為50 cm,拱墻初噴混凝土厚度30 cm。超前小導管間距30 cm,小導管為 φ50 mm×5 mm,小導管注漿采用水泥漿。
對DK378+450—DK378+502段隧道全斷面在軟弱層上進行樹根樁加固基礎。洞內地基有滲水的地方將水用水泵抽出,集中排出洞外,確保不浸泡仰拱;在初支設置前預埋φ140 mm鋼管,從地基高于仰拱填充20 cm,作為鉆孔施工預留孔位。孔位水平間距0.4 m,縱向間距1.0 m,待仰拱及拱上填充施工完畢形成強度后,沿預留孔位鉆孔并加φ89 mm注漿管,注漿管長為6 m,預留注漿孔,輻射狀布置,對施工完的 φ89注漿管按注漿作業(yè)要求注水泥漿進行固化地基,具體布置見圖4、圖5。
圖4 固化基底注漿布置(單位:cm)
圖5 基底加固樹根樁施工
倉園隧道含水量偏大,圍巖無自穩(wěn)能力,開挖時或開挖后初支表面有水滲出,造成隧道圍巖下沉、變形較大。通過前期施工,基本取得了在下穿泥石流沖溝(含水量偏大)地段控制圍巖變形的施工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強監(jiān)控量測,及時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反饋量測信息,調整預留變形量,適時安排各道工序施作時間。
2)控制開挖長度,根據(jù)專項方案施作管棚及超前小導管、加強鋼架鎖腳錨桿施工質量,在特別困難圍巖段采用大拱腳加臨時仰拱法施工。
3)嚴格控制步距。初期支護盡早封閉成環(huán),仰拱距掌子面的距離嚴格控制在30 m以內,二次襯砌距掌子面控制在40 m范圍內。
4)做好前期地表帷幕注漿是成功穿越泥石流溝的關鍵,是保證洞內沉降在能控制范圍的基礎。
[1]陳金城.天心山隧道帷幕注漿及地表深孔注漿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2005(9):50-52.
[2]沈軍輝,李永林,王小群,等.二郎山公路隧道泥石流地質災害及防治[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6):58-62.
[3]趙繼增.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涌水斷層全斷面帷幕注漿技術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12):116-120.
[4]孫亮.地鐵暗挖隧道下穿雨水方溝的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2010(6):67-69.
[5]謝慧智,張波.城市復雜環(huán)境下穿鐵路隧道施工技術研究[J].鐵道建筑,2010(12):45-47.
[6]曾潤忠.下穿鐵路的淺埋隧道長距離管幕施工[J].鐵道建筑,2009(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