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姚俊
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復,社會風氣為之煥然一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男人腦袋后面垂著的那根長辮子不見了。其實,在辛亥革命之前,上海就已興起了剪辮風潮。1910年12月25日在張園召開的剪發(fā)大會便是明證。然而,如同清軍入關后為推行“剃發(fā)令”,狂囂“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成千上萬無辜百姓因拒絕剃發(fā)而慘遭殺戮那樣,要讓普通大眾將祖祖輩輩拖了兩百余年的大辮子一刀剪斷也絕非想象中那么簡單。于是,剪辮后來竟演變?yōu)橐粓黾娂娙寥痢⒙晞莺拼蟮娜襁\動。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一個新紀元。當天,上海各界在張園舉行游園會以示慶祝。游園會的節(jié)目可謂精彩紛呈,文明戲、滑稽、女聲歌唱輪番登臺,日本藝人也趕來捧場,表演舞蹈及魔術。不過最吸引游客的還要數(shù)那尊立在園門入口的張勛模擬像,只要掏出一塊錢,就可以打“張勛”一記耳光;出資100元者,便有資格將人像一拳打翻在地。當然,游園會的所有收入全部捐給了滬軍都督府,充作軍費。
那一日,張園內游人如織,但有一位仁兄卻既不看演出,也不留戀園景,而是攥著厚厚一疊鉛印傳單,四處分發(fā)。拿到傳單的游客駐足瀏覽,只見傳單上方的一行標題極為醒目:“快快剪辮淺說”,再觀落款的地方寫著:“黃磋玖謹啟”。黃磋玖是何許人也?他不是旁人,正是當時在上海灘小有名氣的中法大藥房老板黃楚九,磋玖乃是黃楚九的字。那個在張園里散發(fā)傳單的人即是黃楚九本人。
在眾人印象中,黃楚九是一個精明的商人。然而,身為明末大儒黃宗羲的后裔,黃楚九在政治上也頗有點祖上的風范。辛亥革命期間,他就站在了時代潮流的風口浪尖。上海光復后,滬軍都督府發(fā)布了《剪辮告示》:“凡我同胞,一律剪發(fā),除去胡尾,重振漢室?!备媸疽怀觯S楚九即毫不猶豫地將辮子剪掉,還動員家人及店里的伙計剪辮,并在中法大藥房門口設攤,聘請?zhí)觐^師傅為行人免費剪辮。
可是,滬上剪辮運動的進展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般順利,個別性急者早就按捺不住,甚至出言不遜:“滿清發(fā)辮外人譏為豚尾。大漢光復已經月余,一般下等社會仍復拖辮不去。豈甘為畜牲乎?抑甘為滿奴乎?”
黃楚九自然也是心中著急,可他并不魯莽,瞅準這次游園會的時機,自費印制傳單,向市民廣為散布,宣傳剪辮的意義。辛亥革命以后,上海縣城內和租界里充斥著各類傳單,不少使用的卻是化名或略稱,如“國民公啟”、“大漢國民通告”等。且不論這份傳單是否真的出自黃楚九的手筆,但僅憑黃楚九敢于在落款處以真名示人這一點,足見其膽識過人。
此張傳單通篇采用口語化文字,雖通俗直白,卻很是犀利。文中把辮子形象地比作“尾巴”,將拖著這條“尾巴”視為奇恥大辱:“要曉得一個人,所以同禽獸兩樣的分別,第一就是沒有尾巴。我們的尾巴實在是一樁大大的恥辱。我祖宗怕他們滿賊的勢力,就沒有法子,把尾巴拖出來了。”既然祖宗是為了生存,不得不留辮,那辛亥革命后人們剪辮就是為祖宗報仇。“現(xiàn)在我子孫爭氣,應該趁這好機會,快快把辮子剪掉,我曉得我祖宗在地下也快活的?!?/p>
剪辮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因為“英、美、德、法都是非常強盛,我們見了,心里也就羨慕得極。但是精神上有學不到的,是我們程度不到,也叫沒有法子。若講形式上是沒有什么難學的。立志一剪,也就有一種新國民的式樣了”,“至于剪了辮子,別樣種種的好處,那實在說不盡的。像省銅錢,省衣服”等等。①
黃楚九自己不曾想到這張傳單到了工部局便衣巡捕的手里,還進入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檔案中。若不是如此,恐怕黃楚九的這一義舉就將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1911年12月4日在公共租界里出現(xiàn)了這樣一張傳單,抬頭上書一行大字:“論今日之發(fā)辮宜捐助軍需”。以發(fā)辮來資助軍需,這真是一個令人拍案的妙招。
軍餉是最令滬軍都督府上下?lián)项^的難題。因經費捉襟見肘,拖欠軍餉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幾次三番之后,軍心動搖,有的士兵甚至威脅說如果拿不到薪餉,大家就散伙。為了支持革命,滬上各界紛紛以義演、義賣等各種方式籌款助餉。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些機智的義士仁人把募款的目光瞄準了那一條條長辮子。眾所周知,長頭發(fā)能換得銅錢,那把剪下的辮子白白扔棄豈不可惜?于是,補救社的劉輔民、彭悅僑、陳漢卿、蔣憩庵、曾松齡等人聯(lián)合發(fā)起組建“捐辮助餉會”。這份傳單可以說是捐辮助餉會的成立宣言。補救社是1910年由錢化佛創(chuàng)辦的,設于天津路74-75號。它名義上是一家教育機構,實則為一地下革命組織,其會員多為來自各地的革命志士。
編辮子曾是清代剃頭匠最拿手的本領
在傳單里,劉輔民諸君痛陳垂辮的弊端,稱其有“三大消耗”:“日需打辮”為消耗之一;“置香油、泡花水及辮線等類”為消耗之二;“衣服易污,污則易壞,壞則必再縫”乃消耗之三?!坝写巳?,當去之為恐不速,何猶戀戀為哉?”再者,如果只耗損一點時間和物料也就罷了,長長的辮子還有三大貽害:外國人時常拿這辮子作為譏諷中國人的笑柄,侮為豚尾,此為自受其辱;拖著辮子,為人追逐,容易被捕,此為自受其害;在夜眠纏身、如廁掃地時,“最高貴之頭顱亦因是而拖泥帶水焉”,此為自受其苦。一般而言,宣傳剪辮的意義,多從民族大義的角度出發(fā),似劉輔民等這般獨辟蹊徑的全面分析,倒也讓人耳目一新。
按照傳單里所指的辦法,剪辮者只要將自己的發(fā)辮送至補救社,捐辮助餉會就會開據(jù)收條,以資證明。俟收發(fā)積價達到百元,即送滬軍都督政府,并登錄報章,以便捐贈者稽查。為防止有人借機斂財,傳單最后還特別注明:“本社并無會員在外代收,即送到本社者,均以收條為據(jù)?!雹?/p>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雖提倡剪辮之說者,不乏其人,然倡者自倡,留者自留,卒未大收效果。于是乎,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種種強制剪辮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由此也招惹出不少是非。
1911年12月4日,江南制造局內貼出了一張由滬軍都督陳其美簽署的布告,全體職工必須在5天內剪去發(fā)辮,否則立即開革。但即便如此,仍有10名山東籍銅匠,寧愿辭工也不愿剪去辮子。
民國初年,革命軍士兵參與剪老百姓辮子的運動
12月29日下午3時半,有一群敢死隊員在制造局外面的馬路上剪過路人的辮子。這敢死隊是劉福彪麾下的一支生力軍。劉福彪盡管是青幫通字輩老大,幫內人稱“當家三爺”,卻率領會黨武裝參加了攻打制造局的戰(zhàn)斗。后在地方紳商和團體代表推選都督的會議上,劉用手榴彈威嚇在場眾人,遂使陳其美順利當選,劉福彪因此深得陳的器重。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他的這支敢死隊那也是牛氣得很。他們只要見到留著辮子的路人,就強行將其按住,“喀嚓”一剪子。敢死隊員們個個精神頭十足,那路人們見狀則避之不及,有的還趕緊報警。想不到聞訊而來的巡警不僅沒能阻止敢死隊員們的肆意妄為,他們自己也卷入了一場剪與拒剪的對抗之中。當時部分巡警尚未剪辮,而是將辮子盤在頭頂上。雙方照面之后,話不投機,便廝打起來。緊接著,有百余名敢死隊員從制造局沖出來相助,結果4名巡警被捕并被解往滬軍都督府。③
同日傍晚,滬寧鐵路車站的出口處擠滿了接車的人。他們正翹首以盼一列從南京開來的火車。列車本應于5時15分到站,結果至6時半才抵達。誤點的原因竟然又與剪辮有關。原來,6名革命軍士兵在南京登上火車,他們上車后,不由分說就動手剪起旅客的辮子來。整整一車的人數(shù)以千計,一大半都留有辮子,士兵們的魯莽行為招致公憤,有的還公開與當兵的叫板。就這樣,車廂里亂作一團,以致影響了列車的正常運行。這些士兵在蘇州下車,據(jù)知情者稱被剪去的辮子估計約有1000條之多。④
翌日下午3時,一群剃頭匠,大概有50人,前往晉謁上海民政長吳懷疚。他們向吳申訴說,由于當兵的經常闖入他們店內,剪掉顧客的辮子,嚇得人們都不敢光顧理發(fā)店。剃頭匠們已無法正常營業(yè),只好空守著店門,忍饑挨餓。吳懷疚答應為他們向陳其美都督遞呈請愿書。結果如何呢?不得而知,然而從下文的故事里,不難想見,剃頭匠們的抱怨定是一時難以平息的。
1912年1月6日下午2時,有5名士兵前往一家餐館,他們不是來打牙祭的,而是沖著餐館老板及其伙計們的辮子而來。但后者也不是善茬,哪里肯乖乖就范,雙方隨即發(fā)生毆斗。店內的家什被砸了個精光,一名士兵還受了重傷。后來又有一批士兵趕到,把老板趙阿五和他的兩個伙計抓了起來,押往都督府。⑤
1月15日,上海地方團體在天后宮舉行新年招待會,慶祝民國成立。勸人剪辮成了招待會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僅有人登臺宣講,還有一些市民和商團團員自愿充當理發(fā)匠。此外,組織者還規(guī)定蓄辮者不準入內,除非表示愿意剪辮。當日下午3時25分,虹口巡捕房突然接到報告,稱有一群人在乍浦路、吳淞路、天潼路上強剪行人的辮子,引發(fā)混亂,致使交通停頓。好幾輛載有外國人的黃包車也遭攔截,車夫的辮子被剪了去。巡捕們聞警后立刻全體出動,趕到現(xiàn)場。只見那幾條路上聚集著大批中國人,紛亂不堪。一輛外國人乘坐的汽車在乍浦路天潼路轉角被一伙人阻攔,他們正想爬上車子時,看見巡捕過來,便一哄而散。當巡捕開始驅趕吳淞路上的人群時,還有人從沿路店鋪的樓上把花盆等物朝他們扔來。在巡捕的彈壓下,局勢迅速得到控制,當場拘捕了9名主犯。之后又有一隊巡捕趕來增援,在乍浦路等處一直巡邏到晚上7時,見情況恢復正常才逐漸撤回。16日上午,這些犯人在會審公廨受審,其中8名被告各判監(jiān)禁6周。⑥
只要有人留辮,強迫剪辮的事情就難以禁絕。為此,民政長吳懷疚于4月16日發(fā)布限期剪辮告示。為了督促落實告示的要求,4月25日下午2時,縣警務長穆湘瑤率領差役及若干士兵前往縣城各處城門。他命令手下凡是看到留辮者,一律剪去他們的辮子。差役們手持剪刀在縣城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剪辮活動。士兵們甚至闖入私宅,對居民強行實施剪辮。⑦
對于“外來的辮子”,地方政府也不放過。6月14日下午4時30分,若干縣城商團團員前往南市咸瓜街襲擊留辮的山東船民。當他們剪掉兩個船民的辮子后,立即引發(fā)了一場混戰(zhàn)。城里的商團團員哪里敵得過彪悍的船民,不多時,他們就只好大聲呼喊巡警前來助陣。有10名巡警奉派前來平息這場亂子,但等他們趕到咸瓜街時,船民們早已逃得無影無蹤。⑧
透過這一樁樁的事例,100年前上海的那場剪辮運動在我們的面前變得愈發(fā)清晰了。辛亥革命不僅終結了在中國延續(xù)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更開啟了民智,改變了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這大概就是后人一再描述剪辮運動的緣由所在吧。
注釋:
①工部局警務處《警務報告》(1912年1月2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 U5-1-24
②工部局警務處《警務報告》(1911年12月24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 U5-1-23
③④工部局警務處《警務報告》(1911年12月30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 U5-1-23
⑤工部局警務處《警務報告》(1912年1月7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 U5-1-24
⑥工部局警務處《警務日報》(1912年1月16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U1-1-1093
⑦ 工部局警務處《警務日報》(1912年4月26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U1-1-1094
⑧工部局警務處《警務日報》(1912年6月14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U1-1-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