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貴
(桃江縣三堂街中心醫(yī)院 湖南桃江 413411)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ype 2 of Diabetes Mellitus)正嚴(yán)重威脅人類健康。筆者對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常規(guī)降糖藥的基礎(chǔ)上加用自擬烏石地黃湯加味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82例入選病例來自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門診和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人)與治療組(42例),對照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52±5.7)歲,病程(10.5±3.1)年,口渴35例,乏力25例,多尿28例,空腹血糖(9.01±2.05)mmol/L,餐后2h血糖(13.34±1.56)mmol/L,尿糖0—+者10例,++—+++者15例,++++者17例;治療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54±4.8)歲,病程(11.2±3.5)年,口渴31例,乏力24例,多尿27例,空腹血糖(9.12±2.21)mmol/L,餐后2h血糖(13.45±1.63)mmol/L,尿糖0—+者12例,++—+++者16例,++++者12例。2組病例上述基本情況、主要癥狀及實驗室指標(biāo)等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各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biāo)準(zhǔn)[1]。(1)2次以上空腹血≥7.0mmol/L;(2)2次以上餐后血糖≥11.1mmol/L;(3)尿糖大多為“++”以上;(4)半數(shù)以上伴有口渴、多飲、多尿、消谷善饑等癥狀。
對照組:二甲雙呱,2片/次,2次/d;格列奎酮,1片/次,1次/日;羅格列酮,1片/次,1次/d。治療組加用烏石地黃湯成分:烏梅30g、熟地(或生地)15g,石斛、山茱萸、丹皮、澤瀉、正山、云苓、五味子各10g。燥盛傷焦型,改用生地加石膏15g、丹參15g,加知母、麥冬、花粉各10g。熱結(jié)中焦型,改用生地、丹參、阿膠各15g,加杏仁、黃連、牛膝各10g?;鹱葡陆剐?用生地、丹參各15g,加黃柏、知母、桑螵蛸、益智仁各10g。氣陰兩虛型,用熟地加沙參10g、麥冬、黃芪各10g,黨參20g、丹參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2d1個療程,1個月后觀察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dǎo)原則》中糖尿病療效標(biāo)準(zhǔn)[2]。治療后主要癥狀及并發(fā)癥消失,空腹血糖≤5.8mmol/L,尿糖-為治愈;治療后主要癥狀及并發(fā)癥消失,空腹血糖<6.6mmol/L,尿糖-為顯效;治療后主要癥狀及并發(fā)癥明顯改善,空腹血糖<8.0mmol/L,尿糖-或+為有效;治療后無明顯變化者為無效。
表1 3個療程結(jié)束后療效比較
3個療程結(jié)束后2組總有效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χ2=9.988,P<0.05)(表1),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即在使用二甲雙胍、格列奎酮、羅格列酮的基礎(chǔ)上加用烏石地黃湯加味對2型糖尿病療效較優(yōu)。(表1)。
余某,男,76歲,因口渴、多飲、多尿、乏力于2009年11月1日入院。查:生命體征可,空腹血糖15.3mmol/L,餐后2h血糖22.6mmol/L,尿糖++++,體胖、神萎、氣喘、多飲。使用上述常規(guī)降糖藥治療,中醫(yī)按燥盛上焦治。2009年9月21日二診,患者訴渴止尿減力增。查:空腹血糖10.5mmol/L,餐后2h血糖16.3mmol/L,尿糖++,余同前。續(xù)用10劑。2009年10月1日三診,患者訴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查: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0mmol/L,尿糖+。續(xù)10劑。2009年10月11日四診,查: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尿糖-,余癥悉除。繼續(xù)注意飲食,堅持體育鍛煉。隨訪至今血糖、尿糖均正常,無任何不適。
糖尿病屬祖國醫(yī)學(xué)“消渴”范疇,中醫(yī)治法浩瀚繁多。筆者崇《景岳全書》“凡治消之法,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用陰氣漸充,精血漸復(fù),則病自愈”。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重加烏梅生津止渴,上消盛者為佳;石斛益胃生津,為中消盛者用;五味子生津斂汗,有主益氣,補不足,強陰之效,下消盛者用。滋陰之品大多通過刺激胰島分泌以及提高胰島素敏感度而起降糖作用[3],可以此為基礎(chǔ)方,再于各型承受癥加味。特別是各型中都重用了丹參,此類藥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抗凝,促纖溶,抑制血小板形成[4],是以杜絕“久病成瘀”之后患。而使用常規(guī)降糖藥物及控制飲食、堅持體鍛,可降低血糖和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中西結(jié)合治療2型糖尿病,可縮短療程,有效防治各種并發(fā)癥,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
[1]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xué)[M].第10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916~917.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顏正華.中藥學(xué)[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51~854,507.
[4]王本祥.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xué)[M].天津:天津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9,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