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勤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 (西安 710001)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中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結合中醫(yī)特色療法,如穴位注射,但由于穴位注射時,有些患者有不良反應,難以接受,影響了穴位注射療效的發(fā)揮,使治療方案不能順利進行,甚至中斷治療。因此順利實施治療計劃非常重要,通過 1年余的臨床實踐顯示,有效的心理干預能防止穴位注射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現(xiàn)將觀察效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我們于 2009年~2010年對收住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并配合復方香丹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 120例,其中男性 67例,女性 53例;年齡最大79歲 ,最小 40歲 ,40~ 50歲 25例 ,51~ 60歲 46例 ,61~ 70歲 42例,71歲以上 7例;病程在 12年以下。
診斷標準 參照《內科學》6版冠心病診斷標準。隨機將患者分為心理干預治療組 62例,對照組 58例。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中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62例在穴位注射時采用心理干預,對照組58例在穴位注射時未采用心理干預,故穴位注射未能堅持到療程結束。穴位選擇:內關、豐隆、陽陵泉、心俞、通里、足三里、三陰交。治療選藥:復方香丹注射液。方法:①用一次性 2m L注射器抽取復方香丹注射液 1~ 2m L;②每次選擇1~2個穴位,在穴位周圍嚴格消毒,然后進行針刺,針刺深度以患者產生針感為宜,回抽無血時將藥物注入 0.5~ 1m L。每天注射 1次,10次為1個療程。
心理干預 由于患者對穴位注射的體驗、治療效果不了解,存在疑慮、恐懼和緊張等心理,并且穴位注射要求患者主觀感覺有酸、麻、脹感時方可推藥,在治療過程中,個別病人因穴位注射時產生的針感不適,加上療程又長,便難以堅持,對于首次穴位注射的患者,應做好穴位注射治療的解釋工作及病人的心理疏導工作,講解穴位注射的原理、方法、針感以及該治療效果及優(yōu)點,消除思想顧慮及不良心理反應,使患者了解相關的知識,正確對待穴位注射并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
注射前心理干預 ①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防止感染,正確選擇穴位,掌握好進針的深度、角度,提高穴位的正確性。②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不要使用過期藥物,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③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年老體弱最好取平臥位,注射部位不宜過多。④采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及時貼切的交談,分散其注意力,使之配合完成治療。⑤囑患者及時真實的告知針到穴位時的主觀感覺,便于判斷提高治療效果,以減輕疼痛感。
注射時心理干預 注射時應觀察病人面色,如面色蒼白出現(xiàn)暈針現(xiàn)象,可邊交談邊進針,以分散病人注意力,嚴重時或暫停注射,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恐懼心理后再行注射。
注射后心理干預 ①給患者講清楚其局部注射后有酸脹感是一種正常反應,以消除緊張心理。②注射后要多巡視病房,注意觀察患者穴位注射的部位情況,并告知患者及家屬酸、麻、脹感為正常現(xiàn)象。③觀察注射后患者有無胸悶等不適。④注射后要在局部加壓按摩3~5m in,以加強針感,減少血腫的發(fā)生。
治療結果 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后,治療組患者中出現(xiàn)緊張、恐懼、疼痛、不配合等不良心理反應和行為人數(shù)為3例,治療組不良反應5.00%,均為10次療程完成治療;對照組的患者出現(xiàn)緊張、恐懼、疼痛、不配合等不良反應的人數(shù)為 52例,治療失敗未能堅持到療程結束人數(shù)為23例,對照組不良反應 89.0%,其結果見
附表兩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程度
討 論 全程心理干預使患者在穴位注射前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相應的心理準備,緩解了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消除了緊張情緒,幫助患者調整好心態(tài),減輕心理壓力,以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提高了穴位注射時的耐受力,同時能使患者心境平和,從而減輕軀體對穴位注射應激的反應,減輕癥狀。因此,根據以上理論,在穴位注射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中應用心理干預可明顯減少穴位注射時的不良反應癥狀,使心理干預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減輕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有效的縮短了治療時間,減輕了痛苦,治療效果好。
[1] 劉梅艷,姜榮環(huán),胡士一,等.心臟急癥與穩(wěn)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現(xiàn)狀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2009,37(10):904.
[2] 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35-237.
[3] 薛 萍,賈 萍,王 郁,等.心理護理對大腸鏡檢查患者的干預效果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