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王 剛 劉書儀 李永軍 陜西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血液科 (咸陽 712000)
骨髓抑制是化療中常見的毒副反應,白細胞減少癥是其最主要表現(xiàn)[1]。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且取得良好療效,常用方法為皮下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筆者2007年 9月~ 2010年 10月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80例病例為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療的患者,其中治療組40例,男 21例,女 19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 55.3歲;肺癌 18例,胃癌 9例,乳腺癌 13例;白細胞平均值為Ⅲ度 (1.67± 0.15)× 109/L,Ⅳ度(0.94± 0.06)× 109/L,Ⅲ度 34例 ,Ⅳ度 6例。對照組 40例,男 20例,女 20例;年齡 38~ 70歲 ,平均年齡 54.6歲;其中肺癌 19例,胃癌 7例,乳腺癌 14例;白細胞平均值為Ⅲ度 (1.69± 0.13)× 109/L,Ⅳ度 (0.92± 0.04)× 109/L,Ⅲ度33例,Ⅳ度7例。兩組平均年齡、性別、病種分布、白細胞下降幅度及構成比,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既往無血液病史;化療前白細胞>4.0×109/L;對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不過敏;發(fā)現(xiàn)白細胞減少癥后均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d。
白細胞下降分度標準[2]0度>4.0×109/L,Ⅰ度3.0~3.9× 109/L,Ⅱ 度 2.0~2.9× 109/L,Ⅲ 度 1.0~1.9× 109/L,Ⅳ 度 < 1.0× 109/L。
治療方法 對照組皮下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150ug,1次 /d。治療組則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用5m L注射器抽取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150ug,行足三里穴位注射,進針得氣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入藥液,取針后消毒棉簽按壓針孔,雙側穴位交替注射,1次 /d。所有病人均在發(fā)現(xiàn)白細胞減少后的第 3、 5、 7、 9、10、 11、 12、 13、14d各查血常規(guī) 1次 ,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10×109/L,則停止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療效標準 顯效:用藥 1周內白細胞回升至 10×109/L以上;有效:兩周內白細胞回升至100×109/L以上或白細胞已升至兩倍或以上,但仍未至 10×109/L以上者;無效:達不到顯效及有效評定標準者。
治療結果 兩組白細胞回升幅度比較 兩組白細胞回升幅度總有效率(顯效加有效)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顯效率為 67.5%,平均治療時間為(9.74±3.81)天,對照組顯效率為50%,平均治療時間為(11.59±2.93)天。經(jīng) t檢驗及卡方檢驗,治療組顯效率及平均治療天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附表。
附表兩組療效比較
討 論 化療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隨著聯(lián)合化療和大劑量細胞毒藥物的廣泛使用,白細胞減少癥的發(fā)生率逐漸增高,程度也越來越重,成為劑量限制性毒性。往往導致化療不能按時按量進行,影響化療效果。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進粒細胞集落的形成,促進造血干細胞向中性粒細胞增殖、分化。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可促進游走、吞噬、產(chǎn)酶、釋放活性氧、殺菌能力和對外來異物的黏著作用。還可動員成熟中性粒細胞從骨髓進入外周。能使早期多能造血干細胞進入細胞周期,可促使骨髓造血干細胞進入外周血[3]。目前在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而且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但其價格較為昂貴,部分患者使用后出現(xiàn)明顯發(fā)熱、頭痛等不良反應,使其臨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熀蟀准毎麥p少癥應屬于中醫(yī)學“氣血虛”、“虛勞”、“諸虛不足”等范疇[4]。中醫(yī)認為腫瘤系消耗性疾病易損及氣血,加上使用化療藥物使氣血更加虛損,臟腑功能失調。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下合穴,是足陽明經(jīng)脈的氣血匯合處,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具有調理脾胃,補氣生血的作用,針刺足三里能疏通經(jīng)絡,調理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穴位注射增加了穴位的刺激時間,有改善骨髓微循環(huán),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進白細胞生成的功用[5,6],本療法通過穴位注射用藥,使西藥、穴位刺激共同發(fā)揮藥、穴、經(jīng)絡的綜合調整作用,加強了健脾益氣、補腎填精、養(yǎng)血生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1] 張?zhí)鞚?徐光煒.腫瘤學 [M].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27.
[2] 孫 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 [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42.
[3] 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 [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40.
[4] 李佩文.惡性腫瘤的術后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39-441.
[5] 王科峰.足三里穴位注射臨床應用舉隅[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25):3702.
[6] 徐 坤.足三里穴位注射的臨床應用 [J].光明中醫(yī),2007,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