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
《黑石的起點,我的頂點》,英文名是“The Education of An American Dreamer”,閱后會覺得這個英文名似乎更能概括本書的主旨。
人們賦予了這個一直追尋并實現(xiàn)著自己美國夢的希臘酷老頭各種標簽:“最年輕的廣告狂人”、“最年輕的總裁”、“經(jīng)濟基辛格”、“雷曼兄弟的拯救者”、“PE之王”等等。
而在這本自傳中,彼得?彼得森娓娓道來,回顧著自己80多年的人生。就讀者而言,仿佛一位親切的老者在自己耳邊綿綿絮語,那幅橫跨了80多年的人生畫卷就那么一點點的清晰。合上書本,這幅人生畫卷還纖毫畢現(xiàn)地在頭腦中漾開。
本書大致可以分為七個部分:童年、大學、進入社會、轉(zhuǎn)戰(zhàn)政界、拯救雷曼、開創(chuàng)黑石、投身慈善。
將這個七個部分串起來,很多人讀到的便是:8歲就在父親的中央咖啡廳做收銀員,被麻省理工開除轉(zhuǎn)而就讀西北大學,27歲即勝任全球著名4A廣告公司的副總裁,34歲成為美國財富300強企業(yè)最年輕的總裁,44歲受尼克松邀請出任國際經(jīng)濟事務助理,退出政界后47歲走進華爾街拯救雷曼于危難,最后與施瓦茨曼以40萬美元創(chuàng)立了黑石集團,功成身退后年逾80開始了慈善這個新江湖。
如果僅僅就是這些內(nèi)容,那么讀后唏噓一聲,這些傳奇的故事最后變成模糊的片段,與其他許許多多成功人士的經(jīng)歷混為一談。而彼得?彼得森,這個有著來自奧林匹克山血脈的老頭,從小卻一直與自己血液中流淌的希臘傳統(tǒng)抗爭,毫不避諱地想要成為一名“地道的美國孩子”,80多歲的時候總結(jié)出這本自傳,呈現(xiàn)給讀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的坦誠。
他坦誠表述,少年時期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為了取悅父母——“為了取悅父親,我想證明我能達到他嚴格的要求。
至于母親,我只想重新獲得她的關懷,并讓她開心”,這個童年之結(jié)一直伴隨著他,讓他對事業(yè)的完美追求過了頭,浪費了很多時間和資源;他堅持著“如果只有這么努力才能成功的話,我會那樣做的”信念,考上了麻省理工。
可很快他坦誠“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復雜的選擇,從某些方面來說,還是一個糟糕的選擇”,于是后來他把一失足成開除看成是“意外的收獲,一種莫名其妙的運氣”;27歲的希臘小子當上了著名廣告公司的副總裁,連他自己都說“我晉升得實在太快”,而很快他也意識到他必須要離開這個給了他第一個“最”字頭銜的地方。
30而立,彼得森卻在31歲沒有工作,成功是一步一步的,進入貝靈巧,他從副總裁到總裁,34歲又為自己添上一“最”——最年輕的總裁,光環(huán)背后總有艱辛,“我越來越感到公司職責給我?guī)淼钠v”,他的坦誠,就連讀者都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從身體到心靈的疲憊。
走出貝靈巧的困境,從芝加哥到華盛頓,他被稱為“經(jīng)濟基辛格”,白宮勾心斗角的這段歲月讓他付出了高昂的經(jīng)濟代價,卻也給了他無價的回報,這其中最大的回報或許是在從政時漸漸編織出來的那張巨大的人脈網(wǎng)。
而從華盛頓到華爾街,卷入了雷曼的漩渦,光鮮的拯救之舉,他得出來的卻是“新工作是你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而你離開上一個工作的情形人們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淡忘,人們也不屑去關注這類事情。匆忙行事往往要壞事”的教訓。
年近60,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成為“PE之王”,這一路一波三折,犯過人事上的錯誤,為籌集收購基金,他喝著世上最難喝的售貨機咖啡,苦等一個多小時,人家還是沒有看他們的私募計劃書。
這些坦誠的敘述,看得出是彼得森用心寫出來的,平易近人的文字會讓人忘記他處在一個頂點。
彼得?彼得森的成功,有必然性有偶然性,有個性有共性。他將之歸功于“狗屎運”。
誠然,彼得森確實有好運氣——被麻省理工開除,看似遺憾卻讓他終于擺脫那束縛的專業(yè);在“水門事件”前被革職等等——然而所謂“好運氣”,不過是后來回首的感嘆,每一個選擇和決定在做之前都不會知道結(jié)果。
縱觀整本書,刨去那些所謂的“好運”,人人都會說的“勤奮”、“努力”等,彼得森有自己的特點:首先,他善于分析并將之運用于自己身上,不斷自我反省、重新定位。從少年到老年,他有過很多選擇,并不是每次都“好運”,而從那些錯誤的選擇中,他一步步地看清自己適合做什么,正如他引用威廉?布萊克的話所說,“欲知何者為足夠,須先知何者為多余”。
人最難的是弄清楚自己是誰,而彼得?彼得森剖析著自己,解開了那個屬于他的“斯芬克斯之謎”,追求著他想要的,放棄了那些多余的。
其次,雖然他從來沒有過什么具體的所謂職業(yè)規(guī)劃,可他卻一直有自己的目標,這與他清楚自己的定位緊密相關。
再就是雖然沒有計劃,卻有行動,搞清楚了自己不適合零售而更喜歡分析市場,他立馬轉(zhuǎn)行;在麥肯與老板道不同則不相為謀;認識到真正賺大錢的是那些投資者和企業(yè)主,離開政界便奔走華爾街;對于他來說,“要想真正贏得財富和真正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必須擁有、構(gòu)建和發(fā)展企業(yè)”,于是與雷曼分道揚鑣就創(chuàng)立黑石。
最后還有一點,就是他勇于突破,敢于轉(zhuǎn)變,這個特點讓他到了60歲還能有激情去創(chuàng)業(yè),80余歲仍然重出江湖。不斷反省、重新定位讓他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讓他快速地采取行動,讓他有勇氣面對一次次的挑戰(zhàn)。
本書的坦誠也造就了它的另一特色,那就是將教訓與經(jīng)驗糅雜在他對自己的反省和總結(jié)中。他并沒有直接地告訴讀者他的成功該如何借鑒,而是將人生歷程擺出來,讓讀者跟著他一起回憶,感受了人生百態(tài)之后,似乎讀者自己也慢慢咀嚼出了那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