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王偉
太魯閣族是臺灣原住民的第五大族群。400多年前,他們的祖先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的立霧溪源頭定居。男人狩獵,女人采摘,老人留在部落里照看小孩,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也造就了太魯閣族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侵略者對寶島人民實施殘暴的高壓統(tǒng)治,太魯閣族的悲慘命運從此開始。
1896年12月,一名日本士兵凌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太魯閣族的無比憤怒。在漢族通事李阿龍的協(xié)助策劃下,太魯閣族人揭竿而起,將日軍哨所的13名官兵悉數(shù)殺死。此后的十多年里,日軍屢次動用武力報復(fù),但都被太魯閣族打得落花流水。1914年5月,臺灣總督佐九間左馬太親率2萬多日軍,對太魯閣族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軍事討伐行動。太魯閣族的武士使用最原始的弓箭和土槍,在與裝備機槍大炮的日軍周旋80多天后,最終彈盡糧絕,被迫繳械投降。
日軍征服太魯閣族后,采取了野蠻殘酷的 理藩 政策,不僅收繳武器,取締狩獵,還驅(qū)使壯勞力進(jìn)山砍伐族人視若神靈的千年紅檜。日本人逼迫太魯閣人用肩膀?qū)⒃究赋龆盖偷纳钌剑o的報酬卻只是少得可憐的玉米和番薯。
太魯閣族的日子過得日益艱難,如果再像以前那樣平均分配食物,所有的人都會餓死。日本人的目的很明確:他們要在瘋狂掠奪森林資源的同時,在肉體上逐步滅絕桀驁不馴的太魯閣族。在生死懸于一線之際,太魯閣族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擇,那就是為了種族的延續(xù),有些人能夠優(yōu)先得到食物,而有些人必須餓死。
日本駐臺末代總督在受降書上簽字
被日軍燒殺的山地村落
現(xiàn)在的太魯閣族人民
可是,按照什么樣的原則來分配食物,并最終決定族人的生死呢?日本侵略者讓太魯閣族人從三個辦法中選擇一種:第一個是酋長和他的家人有優(yōu)先權(quán),然后依次是祭司、武士,地位最低的族人有可能分不到食物;第二個是孩子有優(yōu)先權(quán),其次是老人和女人,最后才是男人;第三個是織布匠、獵人、陶工之類的手藝人有優(yōu)先權(quán),本事差點的就退居其次,殘疾人和老人排在最后。
日本人沒有料到,太魯閣族人對上述三個辦法都不接受,而是另外想出一個辦法:讓男人先得到食物,然后是女人,最后才是老人和孩子,完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太魯閣族人的理由很簡單:男人是部落的頂梁柱,只有保證他們不餓肚子,才有力氣扛木頭,為大家換回食物。女人是部落繁衍的希望,只有保證她們不餓肚子,才能延續(xù)香火,填補不斷減少的人口。老人和孩子雖然也很重要,但是他們?nèi)狈趧幽芰?,即便?yōu)先活下來,也無法為族人掙回食物,整個部落最終還是要遭受滅頂之災(zāi)。
每個人都想活下去,沒有人愿意死,然而,沒有人去死,族人就都活不了。太魯閣族人很平靜,沒有爭吵,沒有打斗,他們將僅有的食物集中到一起,優(yōu)先供應(yīng)給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默默地忍饑挨餓,最后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取整個部落生存下去的機會。日據(jù)50年間,太魯閣族的人口由最初的1萬多人銳減至不到1600人。
幾十年后,太魯閣族一位酋長接受臺灣東森電視臺的專題采訪,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時潸然淚下:雖然,讓老人和孩子餓死是極其殘忍和不人道的,但是我們心里都很清楚,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要有一對男女能夠幸存下來,太魯閣族就不會滅絕,日本人的陰謀就不會得逞,我們就還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太魯閣族的英雄不是戰(zhàn)功赫赫的武士,而是那些以命換命的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