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蘭,王香玉,張宏玉
(1.海南省婦幼保健院,海南 ???570206;2.海南醫(yī)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1)
新生兒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是指嬰兒出生后無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和兒童傷殘的重要原因之一[1]。新生兒窒息搶救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最初步驟,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手段ABCDE新法復蘇技術,對窒息的新生兒采取快速、及時、正確、有效的復蘇搶救措施,可以極大程度的防止新生兒窒息導致的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效降低新生兒的傷殘率、死亡率。筆者所在醫(yī)院于2004-2007年根據新生兒窒息復蘇教材對兒科、產科、助產人員及全院相關醫(yī)務人員進行正規(guī)的ABCDE新法復蘇技術培訓,并開展產兒科醫(yī)師合作進行新生兒窒息復蘇,取得較滿意的效果。新生兒窒息復蘇后護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施全程持續(xù)觀察,促進新生兒早日恢復健康,防止或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調查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2 334例新生兒情況,其中剖宮產1 241例,占53.17%,剖宮產發(fā)生新生兒窒息數為99例,發(fā)生率為7.98%,順產1 093例,發(fā)生新生兒窒息數為43例,發(fā)生率為3.93%;男1 314例,女1 020例;胎齡:28~42周,體重:1 300~4 500 kg,低體重兒33例,早產兒35例。比較分析剖宮產與順產兩組發(fā)生新生兒窒息率、輕度室息率、重度窒息率、病死率及復蘇效果與預后質量評估等。剖宮產組發(fā)生新生兒窒息率輕度窒息率明顯高于順產組(P<0.01),全部窒息新生兒搶救后存活,搶救成功率為100%,新生兒死亡數為0,病死率為0,資料來源可靠、真實。
1.2 方法
1.2.1 培訓要求 2007年10月我院開始進行第2輪新生兒窒息復蘇的全員強化培訓,全體醫(yī)護人員必須經過培訓,熟練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并能掌握正確評估新生兒窒息分度標準,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
1.2.2 培訓教材、復蘇方法及窒息診斷標準 參照《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ABCDE復蘇技術采用美國兒科學會(AAP)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新生兒復蘇教程(NR P)《新生兒窒息復蘇教材》中譯本為依據[2]。新生兒阿普加評分標準(Apgar Score)參照《婦產科學》[3]。
1.2.3 分組情況 將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娩的2 334例新生兒分為剖宮產組及順產組,比較新生兒窒率、輕率窒息率、重度窒息率、復蘇效果與預后評估。
1.2.4 評估新生兒窒息標準 在新生兒出生后1 min內運用Apgar score評分,判斷有無新生兒窒息的程度,以出生后1 min內的心率、呼吸、肌張力、喉反射及皮膚顏色五項體征為依據,每項為0~2分,滿分為10分。8~10分屬正常新生兒。①輕度窒息判斷標準:評分為4~7分為輕度窒息(又稱青紫窒息);②重度判斷標準(稱蒼白窒息)評分為0~3分為重度窒息。
1.2.5 復蘇搶救方法 ①評估新生兒為輕度窒息(4~7分)時說明缺氧較嚴重,需立即進行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藥等措施,5 min和10 min后再次評估,嬰兒如需復蘇,15 min、20 min仍需評分。②評估新生兒為重度窒息(0~3分)時說明嚴重缺氧需緊急搶救,立即行喉鏡在直視下氣管內插管并加壓給氧,并在復蘇后5 min內、10 min內分別評分,直至連續(xù)2次評均≥8分以上為止。
1.2.6 觀察與護理方法 ①輕度窒息的新生兒復蘇后護理:凡復蘇后評估新生兒心率100次/min,呼吸佳,張力好,有咳嗽、惡心,全身粉紅(滿10分者),哭聲好者,征求家屬同意,依據醫(yī)囑可留產科病房繼續(xù)觀察,嚴密觀察新生兒皮膚顏色、呼吸、肌張力、反射、心率的惡化程度,注意保暖,指導嬰兒喂養(yǎng),防止吸入性引起窒息。病情變化隨時報告醫(yī)生處理。②重度窒息的新生兒經復蘇后護理:凡復蘇后病情穩(wěn)定可根據醫(yī)囑安全轉送到新生兒科觀察治療,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資料采用SAS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和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變化比較 兩組比較,剖宮組發(fā)生新生兒窒息率明顯高于順產組,窒息發(fā)生率、輕度窒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重度窒息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搶救成功率高,病死率均為0,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變化比較[例(%)]
2.2 兩組新生兒窒息復蘇前后效果與預后質量評估比較 兩組新生兒復蘇前Apgar score評分資料經統(tǒng)計量值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7,P>0.05)。兩組復蘇后效果均較復蘇前顯著,Apgar score評分均高于復蘇前,資料經統(tǒng)計量值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50,P<0.01)。兩組預后質量評估均較好,經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P>0.05),無死亡病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窒息復蘇效果與預后質量評估比較(例,±s)
表2 兩組新生兒窒息復蘇效果與預后質量評估比較(例,±s)
組別例數窒息預后良好 死亡剖宮產組順產組統(tǒng)計量值P值1241 1093 99 43好89 35 98差10 00 0.29<0.01復蘇前Apgar score評分(分)5.61±1.39 5.75±1.25 t=0.57 0.16復蘇后Apgar score評分(分)9.21±0.79 9.65±0.35 t=3.50 P值χ2=1.95 0.29
長期以來,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引起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重要因素。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不規(guī)范、不及時,可導致缺氧時間長,從而引起全身各臟器功能的損害。研究報道,全世界因新生兒窒息導致的新生兒死亡率約占23%,而我國因窒息死亡的新生兒所占比例更高,大約占活產新生兒死亡的30%[4]。同時,在新生兒窒息中有7.2%~22.7%發(fā)生智力低下、腦癱、癲癇等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而因窒息引起的各臟器功能損害可達74.8%[5]。自從2003年全國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適宜技術培訓后,我國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與病死率明顯下降,復蘇效果明顯提高。我院于2007年10月又進行第二輪強化全員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培訓,并舉辦海南省“農村基層助產人員培訓班暨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師資培訓班”,規(guī)范并加強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管理,普及推廣。統(tǒng)計結果表明,近三年來我院產科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重度窒息率、病死率、搶救成功率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比丁曉燕等[6]的有關報道明顯降低,具有復蘇搶救成功率高、效果顯著、病死率低、預后良好等特點,值得推廣。
新生兒窒息是一種緊急狀態(tài),窒息持續(xù)時間對嬰兒的預后起關鍵作用,搶救能否成功決定于醫(yī)務人員的快速反應及嫻熟的復蘇技能。因此,無論胎兒是否發(fā)生宮內缺氧征象,助產人員都必須在新生兒出生前常規(guī)準備好隨時應急復蘇搶救的器材、用物及藥品,嚴陣以待,以便在發(fā)生新生兒窒息時能爭分奪秒,為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贏得寶貴時間。筆者認為臨床上不能單純以Apgar評分作為判斷新生兒窒息的標準[7],應與新生兒出生后的臨床表現評估相結合。新生兒復蘇成功后護理服務至關重要,護理人員在嚴密觀察新生兒生命體征、缺氧狀況改善、轉運途中保暖、并發(fā)癥發(fā)生、指導母親喂養(yǎng)乃至嬰兒安全出院后隨訪等環(huán)節(jié)中將發(fā)揮重要作用。近幾年來我們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方面不斷更新知識、改進流程、配備足夠的設備、強化在崗及新上崗人員培訓,業(yè)務水平及搶救能力現已逐步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但熟練掌握窒息復蘇技術的人員還遠遠不夠,發(fā)展不平衡,復蘇康復出院后的跟蹤隨訪后遺癥發(fā)生率研究還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生存質量值得關注。
[1]沈曉明,王衛(wèi)平,常立文.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97.
[2]美國兒科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新生兒窒息復蘇教材[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6:2-10.
[3]樂 杰.謝 幸,林仲秋,等.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3.
[4]金漢珍,黃得珉,官希吉,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2-38,401.
[5]虞人杰,葉鴻瑁.加強窒息復蘇培訓,為降低新生兒窒息病死率及傷殘率而努力[J].新生兒科雜志,2005,20(1):3-6.
[6]丁曉燕,劉 蕾.新生兒窒息新法復蘇的效果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09,7(14):39-40.
[7]沈曉明,王衛(wèi)平,常立文,等.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