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玲,陳歷排,傅文紅,陳麗賢,吳蘊瑜
(廣州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廣東 廣州 510095)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腫瘤,是目前世界上婦女疾病中第二位常見癌癥,嚴重地影響著婦女的生命健康。B超檢查已被廣泛應用于宮頸癌術前檢查。我院2004-2008年對167例宮頸癌患者進行了根治性手術。術前全部經過盆腔B超影像檢測宮頸大小,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了一些對分期有一定輔助意義的數(shù)據,對今后臨床宮頸癌的B超分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1 一般情況 167例宮頸癌患者通過臨床檢科檢查宮頸腫塊的大小,并行臨床分期:0期4例,Ⅰ期14例,Ⅱb期120例,Ⅱa期29例,全部病例經過B超影像進行宮頸腫物大小測定,行宮頸癌手術治療,術后送病理檢查:對大體標本宮頸腫瘤用標準尺檢測腫瘤大小。其中微檢高分化鱗癌6例,中分化鱗癌129例,低分化鱗癌9例。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Aloka SSD 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腹部探頭頻率3.5 MHz。檢查前患者需飲水1 500 ml,憋尿,使膀胱充盈。將探頭置于恥骨聯(lián)合之上,行縱橫移動,多切面掃查,觀察子宮、宮頸管及雙附件影像、測量子宮大小宮頸管的長度、橫徑及前后徑。
1.3 有手術適應證的宮頸癌診斷標準 0期:原位癌(浸潤前癌);Ⅰ期:宮頸癌局限在子宮(擴展至宮體將被忽略);Ⅱ期:腫瘤超越子宮;ⅡA:無宮旁浸潤,有陰道浸潤,但未達陰道下1/3;ⅡB:有宮旁浸潤,但未達骨盆壁。
通過對167例患者術前盆腔B超檢查,對宮頸大小進行測量,且均有宮頸內部回聲強弱不均,部分有腫塊影像和宮頸表面不光滑,術后大體標本宮頸腫瘤用標準尺檢測腫瘤大小。見圖1、圖2和圖3。
本文按宮頸癌臨床分期將婦科檢查腫塊大小,B超影像測得宮頸的最大徑線,及術后標本宮頸腫瘤的大小的最大徑線,表1中的臨床婦檢宮頸腫塊大小(包括了正常宮頸及腫塊)主要為估測腫塊大小值,而術后病理測腫瘤大小值在腫瘤無血供后測得(僅為腫塊,不包括宮頸),比實際數(shù)字有明顯縮小。B超檢測出的宮頸大小,包括正常宮頸及腫塊,同時對占90%分布區(qū)間值進行觀察,見表2。
圖1 B超下宮頸大小
圖2 病理測量腫塊大小
圖3 臨床宮頸癌估計大小
表1 宮頸癌不同分期宮頸腫塊大小平均值(cm)
表2 宮頸癌不同分期B超平均值大小中90%分布區(qū)間值(cm)
因B超檢查具有直觀性的特點,臨床醫(yī)生可全面掌握病變的范圍。經腹部B超檢查可以觀察宮頸癌的進展及有無鄰近器官的轉移,顯示宮頸部腫大和內部有團塊,回聲強弱不均等,了解到宮頸癌侵犯宮頸管范圍或浸潤程度,彌補了婦科檢查不易直接觀察到宮頸管病變的缺陷。本文著重點主要觀察宮頸癌各期手術患者宮頸最大徑線,超聲檢查對宮頸癌各期宮頸大小的測量值報告到目前為止鮮有報導。B超診斷子宮頸癌的價值有限,有報導B超的檢出正確率為77.5%[1]。本組病例的超聲檢查的目的不在于癌的診斷,而在于測量腫瘤的大小。本文統(tǒng)計中0期無腫塊,基本可以反映出宮頸本身大小,平均值在2.58 cm,但例數(shù)不多,Ⅰ期宮頸癌最大徑線平均值為3.42 cm,90%分布區(qū)間為2.5~4.5 cm,Ⅱb期宮頸癌最大徑線平均值為3.97 cm,90%分布區(qū)間2.3~5.7 cm,Ⅱa期宮頸癌最大徑線平均值為4.16 cm,90%分布區(qū)間4.0~5.6 cm。臨床婦檢主要對腫塊大小進行估測,數(shù)據有不準確性,但不包括宮頸本身大小,病理檢測值因腫瘤在切斷血液供給后有一定程度的縮小,本文結果顯示臨床婦檢腫塊大小其平均值比B超值小0.29~1.27 cm,病理檢測值其平均值比B超值小2.06~2.98 cm,臨床婦檢腫塊大小比術后病理測腫瘤大小平均值大0.61~2.69 cm。所以宮頸B超影像檢測宮頸癌大小在4.0 cm以上者,臨床臨床診斷為Ⅱ期更多見,尤其在4.5 cm以上者,Ⅱa期最多見。
宮頸管腔線中斷,病變是侵犯頸管內膜及管壁肌層。有條件的醫(yī)院加用陰道超聲可更仔細觀察宮頸管線及內膜管壁的變化,并為臨床提供信息,或進一步陰道鏡檢查活檢[2-3]。宮頸形態(tài)改變,逐漸肥大,凹凸不平,輪廓欠清,宮頸管內膜及肌層顯示不清,內見不規(guī)則強回聲或低回聲實性病變,當實質性病變較大向上侵犯宮體時應與子宮體癌向下侵犯宮頸鑒別,后者主要病變是從宮內膜開始至子宮肌層,當侵犯官頸時,官腔病變及宮體形態(tài)改變,顯得更為嚴重。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清晰地顯示宮頸管內血管的分布,提高對早期宮頸癌的檢出率[4]。宮頸實質性占位性病變與宮頸肌瘤或黏膜下肌瘤鑒別,避免宮頸癌診斷出現(xiàn)假陽性肌瘤是肌細胞增生而成,引起子宮器官的形態(tài)學變化是均勻性增大或壓迫作用,并非是癌細胞浸潤生長,所以宮頸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在宮頸時,在肥大的宮頸內實質占位性病變與正常的肌壁或宮頸管腔線之間可見較清晰的界限。慢性宮頸炎應與宮頸均勻性肥大肌壁增厚、宮頸前唇或后唇囊腫相鑒別。本文已排除以上疾病,全部病例已經臨床病理確診為宮頸癌。
[1]何 涌,鐘 鳴.B超、CT、MRI對宮頸癌的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華夏醫(yī)學,2009,22(3):413-415.
[2]林 萍,蘇建平,崔一萍,等.B超在宮頸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4,5(2):115-117.
[3]吳鐘瑜.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1:179.
[4]王曉波,陳 忠,李云輝.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內生型早期宮頸癌的診斷價值[J].海南醫(yī)學,2011,22(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