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煜致,王新華,張 欣,武 潔
(遼寧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錦州121000)
患者女,40歲,不吸煙。于2005年8月17日在中國醫(yī)科大學二院行右肺癌右肺下葉切除術,術后病理為肺泡細胞癌,縱隔淋巴結轉(zhuǎn)移(3/3)。術后來我院行GP方案化療3個周期。2005年12月因腰部疼痛再入院,查體:表淺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羅音,心音鈍,腹部未觸及異常,四肢活動自如。行ECT檢查見多發(fā)骨轉(zhuǎn)移,癌胚抗原(CEA)達1 000 ng/ml。診斷為“肺癌復發(fā)”,后于2006年1月開始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一次,同時靜滴唑來膦酸4 mg,每月1次(1 a后唑來膦酸改為兩個月1次)。治療1個月后全身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疼痛減輕。3個月后CEA降至200 ng/ml。至2007年7月(吉非替尼治療18個月后)CEA又逐漸增高,至2007年12月腰痛加重,CEA達1 200 ng/ml。于2008年1月開始行胸、腰椎放療1個療程,同時口服厄洛替尼500 mg,每日1次,腰痛及全身癥狀略有好轉(zhuǎn),CEA降至600 ng/ml。至2008年7月(厄洛替尼治療6個月后)出現(xiàn)氣短、呼吸困難,復查肺CT提示雙肺多發(fā)轉(zhuǎn)移結節(jié),左胸腔積液。于2008年8月開始行培美曲塞聯(lián)合順鉑化療(培美曲塞800 mg,順鉑90 mg,3周一次),化療4個周期后上述癥狀明顯好轉(zhuǎn),肺CT見肺內(nèi)病灶減小,CEA明顯下降至27 ng/ml。治療期間出現(xiàn)右下肢靜脈血栓,給溶栓治療1個月后好轉(zhuǎn)。病情穩(wěn)定后于2009年1月再次用吉非替尼2個月,治療無效,CEA又升高至600 ng/ml。于2009年3月改用培美曲塞聯(lián)合順鉑治療,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zhuǎn)(見圖1,圖2)。治療持續(xù)至2009年9月病情再次進展,刺激性干咳、氣短、不能平臥,肺CT見病灶增多,CEA增高至800 ng/ml。至此開始換用西妥昔單抗治療,首次為600 mg,以后每周一次300 mg。第一次用藥3 d后癥狀即明顯好轉(zhuǎn),咳嗽氣短減輕。2個月后肺CT示肺內(nèi)病灶無明顯變化,CEA降至400 ng/ml,單藥持續(xù)治療8次后至2009年12月開始聯(lián)合多西紫杉醇治療,西妥昔單抗亦同步改為3周1次,每次仍為300 mg。治療期間無明顯咳嗽,無腰背痛,活動自如,復查肺CT病變穩(wěn)定無進展(見圖3,圖4),CEA下降至77 ng/ml。病情穩(wěn)定至2010年5月,癥狀再次加重,氣短明顯,周身無力。2010年復查術后病理標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19外顯子的 delE746-A750,delL747-P753insS;21外顯子的L858R,L861Q均未見異常。由于其EGFR突變陰性,因此用索拉非尼治療,病情穩(wěn)定3個月,之后進展,停藥后1個月死亡??偵鏁r間5 a。
圖1 培美曲塞治療后6個月
圖2 培美曲塞治療后11個月
圖3 西妥昔單抗治療后1個月
圖4 西妥昔單抗治療后5個月
討論: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路(NCCN)臨床實踐指南推薦,NSCLC接受含鉑類藥物一線輔助化療復發(fā)后使用多西他賽、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培美曲塞等進行二線治療。2009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對原指南進行了更新,針對晚期NSCLC患者新指南首次考慮了分子標志物對治療方案的影響,對于未經(jīng)選擇的患者,不推薦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單藥治療或與細胞毒類藥物聯(lián)合用于—線治療。對于EGFR突變陽性患者,或可推薦吉非替尼用于一線治療;若EGFR無突變或突變狀態(tài)不明,仍推薦細胞毒類藥物治療。對于免疫組化檢測證實EGFR表達陽性的患者,可在順鉑+長春瑞濱一線治療中聯(lián)合使用西妥昔單抗,若患者耐受,則可持續(xù)使用直至疾病進展。
吉非替尼通過阻止ATP結合和EGFR酪氨酸激酶的自身磷酸化,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活化。2008年IPASS研究結果表明,EGFR突變患者中,接受吉非替尼治療者無疾病進展(PFS)優(yōu)于接受卡鉑/紫杉醇者,而EGFR野生型患者中情況正好相反。2010年,韓國研究者In-Jae oh報告了一項單中心、開放性、前瞻性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當吉非替尼初始治療有效的NSCLC患者疾病進展時,再次接受吉非替尼治療仍會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有效。厄羅替尼也是一種口服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2005年BR.21臨床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厄洛替尼治療既往化療失敗的晚期NSCLC有效率8.9%、中位有效持續(xù)時間7.9個月。2007年TRUST試驗結果顯示,有效率為25%,52%的患者疾病穩(wěn)定至少4周,疾病控制率達到77%,進—步驗證了BR.21Ⅲ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培美曲塞是一種新型抗葉酸代謝細胞毒藥物。2008年ASCO年會公布了JMEN研究結果,對既往接受過4個周期鉑類為主兩藥聯(lián)合化療且有效的患者,繼續(xù)培美曲塞維持治療組的中位PFS較安慰劑組顯著延長,尤其是非鱗癌患者。2009年ASCO年會報告了JMEN研究的最終結果,培美曲塞維持治療組的中位生存期優(yōu)于安慰劑組,生存獲益主要為非鱗癌患者。西妥昔單抗可與EGFR特異性結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及抑制腫瘤血管形成。2008年ASCO年會報告的FLEX研究結果顯示,西妥昔單抗聯(lián)合NP方案治療晚期NSCLC能使所有組織學亞型的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索拉非尼是一種新型多靶點抗腫瘤藥物,它具有雙重的抗腫瘤作用,一方面通過抑制RAF/NEK/ERK信號傳導通路直接抑制腫瘤生長,另一方面通過抑制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而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生成,間接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2010年最新的BATTLE試驗結果顯示,與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藥物相比,索拉非尼在EGFR野生型的NSCLC患者中有更好的療效。
根據(jù)本例患者女性、腺癌、無吸煙史的特點,2005年含鉑化療后初次復發(fā)的治療首先選擇了吉非替尼,治療效果明顯,病情緩解,首次PFS達18個月。本例患者吉非替尼治療后進展改用厄羅替尼療效欠佳,提示兩種EGFR-TKI可能作用靶點類似,存在交叉耐藥。另外,本例患者吉非替尼再次使用亦未取得明顯療效,與前述韓國學者的報告結果不同,有待進一步驗證。本例患者2008年再次進展后對于培美曲塞聯(lián)合順鉑化療療效明顯,肺內(nèi)病灶明顯減小,腫瘤抗原CEA明顯下降。再次PFS達11個月。說明培美曲塞對于非鱗癌患者療效確切。該患者2009年第三次進展后采用了西妥昔單抗治療,再次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療效,聯(lián)合多西紫杉醇化療后延長西妥昔單抗治療間隔,患者病情穩(wěn)定,與FLEX研究結果一致,西妥昔單抗與傳統(tǒng)化療藥物聯(lián)合具有協(xié)同作用。該患者病理標本檢查結果顯示,EGFR外顯子19及外顯子21突變陰性,故在疾病進展后給予索拉非尼治療。在使用索拉非尼治療時病情已較重,但仍然維持了3個月。近期的BATTLE試驗也驗證了索拉非尼治療NSCLC的優(yōu)勢人群為EGFR野生型。
綜上所述,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和厄羅替尼、培美曲塞及西妥昔單抗均可取得明顯的治療效果,對于晚期NSCLC的治療,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貫續(xù)選擇不同靶向藥物治療,分子標志物EGFR表達情況可作為個體化治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