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勤, 林 江, 劉萬學, 程立生, 董存柱
(1.海南大學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儋州 571737;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3.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海口 571127)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屬同翅目粉虱科,是近年來新入侵我國的危險性害蟲。目前在海南全島均有分布[1-2]。螺旋粉虱寄主范圍廣泛,可以為害辣椒、木薯等海南重要的果樹、蔬菜和經濟作物,經調查寄主多達49科105屬120種植物[2]。該蟲主要以若蟲在葉背面刺吸汁液,并分泌蜜露粘于葉面,誘發(fā)霉污病,影響葉片光合、呼吸及散熱功能,促使枝葉老化,甚至嚴重枯萎和落葉[3]。目前國內外的相關單位及個人采用噴霧法作了大量的藥劑篩選,在生產中使用結果顯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90%滅多威可濕性粉劑、20%三唑磷乳油、20%高效氯氰菊酯?噻嗪酮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0%聯苯菊酯乳油、10%順式氯氰菊酯乳油有著較好的防治作用,其中20%高效氟氯氰?辛乳油對螺旋粉虱卵有著良好的防治效果[4-10]。噻蟲嗪(thiamethoxam)是第1個商品化的硫代煙堿類殺蟲劑,具有良好的觸殺、胃毒和內吸活性,對大多數害蟲的防治效果優(yōu)于或等同于已登記的其他新煙堿類殺蟲劑。噻蟲嗪能有效地防治多種抗性害蟲,尤其對同翅目(蚜蟲、飛虱和粉虱等多種刺吸式口器害蟲)、部分鞘翅目和某些鱗翅目害蟲表現出良好的生物活性[11]。為探索噻蟲嗪對螺旋粉虱的有效使用方法,筆者采用不同處理方法,通過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對噻蟲嗪活性進行了綜合評價,旨在為噻蟲嗪的田間合理使用及螺旋粉虱的防治提供技術參考。
試驗中使用的螺旋粉虱從野外采集。將從番石榴上采集的帶蟲葉片帶回實驗室后在解剖鏡下挑除卵、偽蛹等,僅保留2~3齡若蟲待用,每張葉片上的蟲量不少于30頭。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由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提供。試驗中若蟲室內毒力測定與田間藥效評估均設置5個濃度梯度,分別為500 mg/L(500倍液)、250 mg/L(1 000倍液)、125 mg/L(2 000倍液)、62.5 mg/L(4 000倍液)、50 mg/L(5 000倍液)。
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處理,測定不同濃度噻蟲嗪對螺旋粉虱的作用。
(1)噴霧法:用小型噴霧器裝取不同濃度的藥液均勻噴霧于葉片背面,于室內晾約2 h后放于濾紙保濕的培養(yǎng)皿中;(2)葉柄包藥法:用脫脂棉包葉柄,蘸取不同濃度的藥液使脫脂棉濕潤,以不滴藥液為準。將其置于培養(yǎng)皿中,試驗期間用相應濃度藥液保持棉球濕潤;(3)浸葉:將載蟲葉片于相應濃度的藥液中浸漬5 s,于室溫晾約2 h后,置于濾紙保濕的培養(yǎng)皿中。將培養(yǎng)皿置于25℃光照培養(yǎng)箱中,24 h后開始調查結果,每隔24 h檢查一次死亡情況,共檢查6次,死亡標準為若蟲處于原發(fā)育齡期或干癟者視為死亡。以清水處理作為對照,每濃度重復3次。
試驗于2008年8月18日在海南省陵水縣進行,并依據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標準進行試驗小區(qū)設計[6]。選取長勢良好、蟲口分布均勻的美人蕉葉片進行處理,濃度與室內毒力測定相同。采用噴霧、灌根、涂莖3種施藥方法,每種處理方法分別設置一個以清水作相同處理的對照,每種處理重復3次。
施藥及調查分析方法:噴霧法用小型手動噴霧器,按750 kg/hm2藥液量進行全株均勻噴霧;灌根處理用量杯沿根莖部灌藥液200 mL/株;涂莖處理系用毛筆蘸取藥液環(huán)繞主莖和葉柄基部均勻涂抹。定點10株調查,并設保護行。施藥前先調查螺旋粉虱成蟲基數,施藥后每隔24 h分別調查殘留活成蟲數,共調查6次。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分別計算室內毒力測定的死亡率和田間藥效評估的蟲口減退率,其校正死亡率和校正蟲口減退率分別作反正弦平方根轉換后使用SAS軟件包進行LSD法顯著性測定。
從表1可以看出,在測定的濃度范圍內,3種處理方法噻蟲嗪對若蟲均表現出良好的殺蟲效果,藥后144 h的校正死亡率均達到70%以上。相對于在72 h時最高校正死亡率為62.04%的包柄處理作比較,3種處理均體現了該藥劑具有良好的持久性。
3種不同處理方法在相同濃度的比較中,噴霧法對螺旋粉虱的作用效果在120 h以前表現更突出,且24 h就表現出一定的作用效果,而包柄法和浸液法無明顯效果。但在處理144 h后,不同處理方法毒力差異逐漸減小,中間劑量(125 mg/L)的3種處理方法均表現出89%以上的良好效果。綜合各個時間段的作用效果比較,3種處理方法在較低濃度下,以包柄法的殺蟲效果較差。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對螺旋粉虱成蟲的田間藥效評價結果見表2。
表1 25%噻蟲嗪WG對螺旋粉虱若蟲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1)
表2 25%噻蟲嗪WG對螺旋粉虱成蟲的田間藥效評價結果1)
3種處理方法中,噴霧法對螺旋粉虱成蟲的防效顯著高于其他2種處理,其效果約為灌根和涂莖的1~2倍,而灌根和涂莖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在噴霧處理中,施藥24 h內,中間劑量125 mg/L(2 000倍液)的校正防效可達80%以上,144 h后,其校正防效仍高達89.75%。較高劑量(250 mg/L,1 000倍液)與最高劑量(500 mg/L,500倍液)噴霧處理的校正防效始終在95%以上。而灌根與涂莖兩種處理在藥后72 h的防效可達53%,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藥后144 h,校正防效可高達70%以上。說明噻蟲嗪的確具有較強的內吸傳導作用。
根據藥后24 h蟲口減退情況和144 h的蟲口回升情況比較3種處理方法,說明該藥還具有很強的速效性和較長的持效期。
從上述不同處理方法的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評估的結果可知:在室內毒力測定中,不同處理方法的噻蟲嗪在適宜濃度范圍內對若蟲均表現出良好的殺蟲效果,其藥后144 h的校正死亡率均達到70%以上,且隨濃度升高,殺蟲效果也隨之提高。而在相同濃度的不同處理方法中,噴霧法的殺蟲效果在120 h以前表現更突出,但在處理144 h后,不同處理方法毒力差異逐漸減小。在不同處理方法的田間藥效評估中,噴霧法對螺旋粉虱成蟲的防效顯著高于其他2種處理,約為灌根和涂莖的1~2倍,而灌根和涂莖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中在噴霧處理中,短時間內能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處理方法的防治效果也有著明顯的提升。在藥后144 h,校正防效可高達70%以上。
噻蟲嗪屬新煙堿類殺蟲劑,是過去30年最重要的新合成藥劑,也是目前防治粉虱、飛虱、蚜蟲等刺吸害蟲最有效的一類藥劑[12]。本文結果表明,噻蟲嗪具有較強的內吸傳導作用,且有一定滲透活性。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噻蟲嗪還具有很強的速效性和較長的持效期。所以在螺旋粉虱的田間防治中,應根據其不同生育期和作物的生長情況選擇適合的施藥方法。灌根和涂莖相對噴霧而言較費工時,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應用于蔬菜和苗木的小苗期,而在作物快速生長期和害蟲種群數量較大以及對綠化苗木上的蟲體進行防治時,采用噴霧防治是最佳的選擇。
[1]虞國躍,張國良.螺旋粉虱入侵我國海南[J].昆蟲知識,2007,44(3):428-431.
[2]韓冬銀,劉奎,陳偉,等.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與寄主植物種類調查[J].昆蟲知識,2008,45(5):765-770.
[3]徐巖.警惕螺旋粉虱傳入[J].植物檢疫,1999,13(4):232-236.
[4]Mariam M A,Chandramohan N.Evaluation of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botanicals against various stages of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on mulberry[J].M adras Agric J,2000,87(7-9):379-381.
[5]Kambrekar D N,Awaknavar J S,Kulkarni K A.Insecticidal to against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 on Acalypha[J].J Ent Res,2003,27(1):77-80.
[6]劉奎,姚剛,符悅冠,等.常用殺蟲劑對新入侵害蟲螺旋粉虱的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07,12,23(12):333-337
[7]劉奎,姚剛,符悅冠.新入侵害蟲螺旋粉虱的田間藥效試驗及防效[J].熱帶作物學報,2008,29(2):220-224.
[8]林珠鳳,肖彤斌,謝圣華,等.8種殺蟲劑對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J].農藥,2007,46(9):630-632.
[9]鐘寶珠,呂朝軍,馬子龍,等.螺旋粉虱發(fā)生及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亞熱帶農業(yè)研究,2009,5(3):173-175.
[10]姚剛,符悅冠.幾種農藥對螺旋粉虱卵的致死率及孵化死亡率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17):7316-7317.
[11]吳青君,徐寶云,張友軍,等.噻蟲嗪不同處理方法對煙粉虱的毒力及藥效評估[J].農藥學學報,2003,12,5(4):70-74.
[12]王彥華,王鳴華.害蟲對噻蟲嗪抗藥性及其治理[J].世界農藥,2008,3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