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珺珺,曹 軍,楊曉林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蘭州 730000)
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為開展空間實驗提供了平臺,不僅實現(xiàn)了微重力實驗條件,而且為各種有效載荷實驗提供了控制與數(shù)據(jù)處理、熱控、二次電源、氣體供應、真空、視頻等支持[1]。其中,真空支持系統(tǒng)為有效載荷實驗提供廢氣排放及真空度維持。部分有效載荷實驗在供應氣體前先要對其工作區(qū)預抽真空,實驗完畢后須將產(chǎn)生的廢氣排放到太空,所需的真空排放系統(tǒng)稱為有效載荷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另外部分實驗在進行過程中必須對工作區(qū)保持一定的真空度,所需的真空抽氣系統(tǒng)稱為有效載荷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與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兩者合稱有效載荷真空支持系統(tǒng)。
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與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是平行的兩條氣路。我國空間站規(guī)模小,有效載荷機柜數(shù)量較少,對真空支持系統(tǒng)的使用頻率較低。如果使用一路氣路實現(xiàn)廢氣排放及真空度維持雙重功能,則可節(jié)省大量建設成本。本文研究了目前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真空支持系統(tǒng)的組成、控制及性能,并結(jié)合初步的地面試驗探索,給出我國空間站有效載荷真空支持系統(tǒng)的初步方案設想。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迄今為止在太空建造的規(guī)模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空間實驗基地,它吸收了以往各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成功經(jīng)驗,并運用了新的設計方法和理念,其組合體管理模式及實驗系統(tǒng)支持方案對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國際空間站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分為兩個層次:實驗艙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和有效載荷機柜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對于大多數(shù)有效載荷來說,實驗艙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足以滿足實驗所需的真空環(huán)境;但在個別有效載荷機柜內(nèi),需要更高的真空度,此時僅靠實驗艙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無法滿足實驗條件,必須在有效載荷機柜內(nèi)專門設計一套真空支持系統(tǒng),即機柜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
實驗艙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分布在國際空間站的3個實驗艙內(nèi):美國“命運號”實驗艙(USL),歐空局哥倫布軌道艙(APM)和日本實驗艙(JEM)。機柜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則主要分布在美國實驗艙的一號微重力材料科學機柜(MSRR-1)及微重力燃燒科學機柜(CIR)內(nèi)。
1.1.1 美國“命運號”實驗艙(USL)
該艙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包括快速斷接器、機柜隔離閥、壓力傳感器、非推進排氣閥、帶加熱器的
圖1 國際空間站美國實驗艙廢氣排放/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圖Fig.1 Structure of the US lab waste gas/vacuum resource subsystem onboard ISS
在近機柜端,廢氣排放管路通過快速斷接器連接到機柜界面板;快速斷接器可實現(xiàn)快速插拔,將系統(tǒng)與機柜機械斷開??焖贁嘟悠鞯南掠螢闄C柜隔離閥,靠步進電機驅(qū)動,為彈性載荷密封閥,閥體上有手動旋鈕、開關位置顯示及位置開關。常規(guī)操作方式為電動方式,一旦電控失效,可手動操作。機柜隔離閥的正常位置為關閉。排氣時,一次只能打開一個閥,有效防止不同氣體進入系統(tǒng)可能發(fā)生的危險。真空管路通過合理布局經(jīng)穿艙通向艙外太空,穿艙部位一般設在艙段側(cè)后舷。在穿艙處設排氣閥,該閥為組合式結(jié)構(gòu),是系統(tǒng)的核心部件,系統(tǒng)依靠此閥將有效載荷工作室與太空隔離,以提高系統(tǒng)可靠性及整艙的密封可靠性,見圖 2。為防止排氣口處結(jié)霜,閥上設計了加熱器,見圖 3。排氣閥亦為步進電機驅(qū)動的電動閥,附近配備有工具箱,以備電動控制失靈時的手動操作及維修。系統(tǒng)中設置壓力傳感器,測量范圍為1.33×10-4~1.1×105Pa,布局在各支路及主干管路中,通過測量壓力可反映系統(tǒng)的工作狀況。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與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由共同的控制儀表——專用冗余電子單元進行控制,一旦系統(tǒng)出現(xiàn)異常,可自動關閉氣動元件。
圖2 帶加熱器的組合電動閥外形圖Fig.2 The motor-driven multiplex valve with heaters
圖3 帶加熱器的組合電動閥原理圖Fig.3 Principle of the multiplex motor-driven valve with heaters
在該實驗艙內(nèi),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與13個有效載荷機柜中的9個相連,最多能同時支持其中的6個機柜維持真空[3],可以為有效載荷提供10-1Pa的壓力,為每個機柜以3×10-5L/s的抽速維持真空度。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為全部的 13個標準載荷機柜提供廢氣排放,也可提供10-1Pa的壓力,它具備在不到2 h的時間內(nèi)將體積為100 L的有效載荷工作區(qū)從一個標準大氣壓降到10-1Pa的能力,但一次只能為一個載荷進行排放,每次排放量不能超過500 L[4]。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所接受的氣體成分、溫度及壓力都有要求,如溫度不能高于45 °C也不能低于水蒸氣的露點值(16 °C)、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不得高于28%、工作起始氣壓不得高于275.8 kPa等[5]。
1.1.2 歐空局哥倫布軌道艙(APM)
該艙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與美國實驗艙類似,不同點在于:1)系統(tǒng)中設計了手動復壓閥(見圖4);2)配置了兩種量程的壓力傳感器,即低壓測量傳感器(量程 0.1~100 Pa)和高壓測量傳感器(量程 0.1~120 kPa);3)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為 10個有效載荷機柜中的8個提供服務,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則為全部10個有效載荷機柜提供真空服務[6]。
圖 4 歐空局哥倫布軌道艙廢氣排放/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圖Fig.4 Structure of the ESA Columbus lab waste outgassing& vacuum resource subsystem onboard ISS
在該實驗艙內(nèi),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可為有效載荷機柜界面提供0.16 Pa的真空度。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則具備在2 h內(nèi)將體積為100 L、溫度為21 ℃的一個標準大氣壓的真空室抽至0.13 Pa的能力,并可將真空度維持在 0.13 Pa。復壓由專門的手動閥進行,真空資源及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管路中各使用一個加壓閥進行獨立復壓。
1.1.3 日本實驗艙(JEM)
該艙內(nèi)有11個有效載荷機柜,其真空支持系統(tǒng)與歐空局實驗艙內(nèi)的設計一致,為每一個左右舷有效載荷機柜提供獨立的廢氣排放及真空維持。
1.2.1 美國實驗艙一號微重力材料科學機柜(MSRR-1)
一號微重力材料科學機柜的真空系統(tǒng)除了實驗艙級的真空資源子系統(tǒng)和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之外,還設計了專用真空支持系統(tǒng),由真空獲得模塊(VAS)、真空/氣體分配模塊(VGS)等組成。真空獲得模塊由4個真空閥門、2個壓力傳感器、5個加壓氣室和連接管路組成,位于載荷機柜內(nèi)的一個抽屜內(nèi)。該模塊通過界面連接板將真空/氣體分配模塊與空間站的兩個真空支持子系統(tǒng)相連接,同時為材料科學試驗模塊(MSL)和空間產(chǎn)品開發(fā)試驗模塊(SPD)提供真空通道。真空獲得模塊受機柜主控制器控制。
真空/氣體分配模塊包括兩臺渦輪分子泵、一臺質(zhì)譜儀、若干閥門、傳感器及連接到空間站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的抽氣管道。真空/氣體分配系統(tǒng)可以通過壓力升降技術為試驗載荷核心設備提供自檢能力,根據(jù)試驗需求,材料科學機柜的試驗過程會用到樣品安瓿插件組元(sample ampoule cartrige assembly),有可能帶來氪泄漏,需用質(zhì)譜儀進行檢漏。渦輪分子泵的作用是把檢漏環(huán)境壓力從10-1Pa(真空獲得模塊與空間站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相連得到)抽到10-3Pa,以滿足質(zhì)譜儀工作要求[7-8]。
在該機柜內(nèi),設計了專用真空控制單元——加強版主控制器單元檢測器,對真空獲得模塊及真空/氣體分配模塊組成的真空系統(tǒng)進行控制。工作時,位于真空閥上的壓力傳感器將模擬壓力信號傳送給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通過求解工作區(qū)及真空管路氣壓變化的模擬方程計算出適當?shù)膲毫ψ兓?,指示真空獲得模塊中的真空閥做出反應,從而達到調(diào)節(jié)壓力的目的。輸出壓力信號在傳感器顯示屏上的讀數(shù)每秒鐘更新一次。
1.2.2 微重力燃燒科學機柜(CIR)
與一號微重力材料科學機柜類似,在微重力燃燒科學綜合機柜中,也設計了專用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包括排氣通風子系統(tǒng)和氣相色譜子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微重力燃燒科學綜合機柜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機柜光學安裝板上的一個綜合系統(tǒng),負責燃燒試驗所需氣體的檢測、供應及對廢氣排放的控制。圖5為CIR界面及真空支持系統(tǒng)實物。
圖5 CIR的實物照片及真空支持系統(tǒng)(圖中頂部1/3)Fig.5 The photo of CIR and the vacuum support system(the top 1/3)
排氣通風系統(tǒng)由一個排氣通風包(exhaust/vent package, EVP)、兩臺磁偶極循環(huán)泵、一臺鼓風機、若干傳感器和閥門、一條排氣管道及一條再循環(huán)回路組成。排氣通風包中布置有吸附劑化學層及粒子網(wǎng)孔過濾器。燃燒實驗過程中產(chǎn)生的廢氣以及實驗結(jié)束后留在燃燒室的廢氣需要經(jīng)過處理達到空間站的廢氣排放標準才能排放到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中。工作時,鼓風機吹動燃燒廢氣向排氣通風包方向流動,廢氣通過排氣通風包凈化及吸附后,再經(jīng)過氣相色譜進行檢測。當廢氣成分達到空間站廢氣排放標準時,打開排氣管道將其排放到空間站廢氣排放子系統(tǒng)中;當燃燒廢氣達不到排放標準時,啟用兩臺磁偶極循環(huán)泵將廢氣抽回到燃燒室,進行下一次凈化吸附,如此循環(huán),直至達到排放標準[9-10]。在此過程中,為了增強過濾效果,可增加排氣通風包的數(shù)量。該過程的流程如圖6所示。
圖6 排氣通風系統(tǒng)工作流程Fig.6 Working flowchart of the EVS
氣相色譜系統(tǒng)主要負責檢測氣體組分,判斷燃燒室內(nèi)燃料是否已燃燒及燃燒廢氣是否達到排放標準。燃燒試驗是多種多樣的,產(chǎn)生的廢氣種類也很多,包括甲烷、乙烯、丙醛、正丁醛、癸烷、庚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水蒸氣等,還包含固體顆粒及其他成分。因此,排氣通風包中的吸附劑化學層及粒子網(wǎng)孔過濾器相應地準備了不同的類型及大小,吸附劑材料包括固體氫氧化鋰、活性炭、硅膠及分子篩等,并使用不同的凈化法,如分子篩選法、接觸氧化法等。排氣通風包設計為與機柜安裝板活動連接,以便應對不同廢氣吸附及凈化時的更換及升級。
我國的空間站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實驗艙級真空支持系統(tǒng)也仍在方案論證當中,擬采用與國際空間站類似的方案,區(qū)別在于我國空間站將真空維持與廢氣排放合二為一,采用一路真空管路實現(xiàn)真空支持。
與國際空間站相比,我國空間站實驗艙內(nèi)有效載荷機柜的數(shù)量不及一半,對真空支持系統(tǒng)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按序合理安排各種實驗,可避開不同實驗載荷對真空資源/廢氣排放的需求沖突,達到一路兩用的目的,從而節(jié)約資源、節(jié)省成本。方案構(gòu)成原理見圖7。
圖7 我國空間站實驗艙級真空支持系統(tǒng)構(gòu)成原理Fig.7 Principle of vacuum support system of experiment module class onboard China′s space station
實驗艙級真空支持系統(tǒng)擬設計為 8個機柜中的有效載荷工作室提供0.1 Pa的真空度,為全部標準載荷機柜提供廢氣排放服務。系統(tǒng)與外太空相連,配置電動閥、手動復壓閥與溫度、壓力傳感器及控制器等裝置,并設計必要的安全報警措施。系統(tǒng)常規(guī)操作方式為自動方式,手動操作作為備份。當電網(wǎng)不能正常供電或其他原因致使自動方式失效時,在站人員可臨時進行手動操作。
由于管路及氣動元件的流阻,通過連接艙外太空的方式設計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僅可為有效載荷實驗提供粗真空,而高真空獲得有賴于專門設備,必須配置有效載荷機柜級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
高真空獲得設備的核心部件為一臺渦輪分子泵,可根據(jù)需要將工作室的真空度抽到10-3Pa或者更高。真空泵與工作室之間采用金屬波紋管連接,采用電磁閥進行隔離,管路中設置壓力傳感器。通過合理布局將機組置于系統(tǒng)機柜的抽屜內(nèi)。系統(tǒng)通過機柜操作面板上的控制儀表進行操作。
使用質(zhì)譜儀對排放氣體進行成分分析,對有害氣體進行檢測并配置有害氣體吸附包。吸附包采用物理及化學兩種方法進行氣體過濾,并定期更換。到期的吸附包將被裝入垃圾收集子系統(tǒng),帶回地面進行處理。
真空支持系統(tǒng)是空間有效載荷支持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有效載荷實驗提供必不可少的真空服務。本文從空間實驗艙級和有效載荷機柜級兩個層面入手,概括了國際空間站的真空支持系統(tǒng),并提出我國空間站真空支持系統(tǒng)的初步方案設想。
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工作剛啟動不久,有效載荷真空支持系統(tǒng)仍處于方案地面試驗階段。深入研究各系統(tǒng)組成及設計、完成多方案地面試驗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可參考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真空支持系統(tǒng)的設計,汲取其成功經(jīng)驗,在初步地面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和研制,必要時進行飛行器搭載試驗,為我國空間站的系統(tǒng)建設奠定基礎。
(References)
[1]Hardcastle C L.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s United States Laboratory system architecture[C].Huntsville:Boeing Defense & Space Group, 1996
[2]Wieland P O.Living together in space: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life support systems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J].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Report.1998(1): 183-186
[3]Onofrio M D, Soutullo M A, Geiger W, et al.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pressurized payloads hardware 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 template[M].Houston, Texas: NASA,2000
[4]Uri J J, Sotomayor J L.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s a research laboratory: a view to 2010 and beyond[G].Houston, Texas: NASA, 2007
[5]Zurawski R.The ISS fluids and combustion facility:microgravity combustion science and fluid physics research capability[G].Houston, Texas: NASA, 2001
[6]Schmi G, Brandt G, Patti B, et al.Columbus payload accommodation handbook: Attached Pressurized Module(APM)[M].Bremen: Astrium GmbH, 2001
[7]Rice A, Parris F, Nerren P.The life cycl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software modeling for the first materials science research rack[C]// Denv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and Exhibit, 2000
[8]Schaefer D, King R, Cobb S.First materials science research facility rack capabilities and design features[G].Alabama: NASA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2001
[9]Corban D R.The ISS fluids and combustion facility:experiment accommodations summary[G].Cleveland,Ohio: Glenn Research Center, 2001
[10]Francisco D R.Fluids and combustion facility-combustion integrated rack[C]// Nevada: 36th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 Exhibit,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