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彤
校車安全,我們曾經(jīng)鼓與呼
焦宏彤
雖然力量很微弱,但是對校車安全,《大眾標準化》曾經(jīng)鼓與呼過,盡過一份應有的社會責任。并且,我們一直在努力。
2011年12月11日起,備受社會關注的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一個月內(nèi),圍繞著校車擬享有的3項優(yōu)先權,公眾進行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很多有社會責任的人都在反思——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每天乘坐的校車更安全一些?
國內(nèi)多省接連不斷的群死群傷校車事故,溫總理的高度重視、親自部署以及社會良知的拷問,這些要素都促成了“校車”成為即將過去的2011年度最焦點、也最具傷感的詞匯。
2010年7月1日,國內(nèi)第1部校車國家強制性標準《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開始實施之前,《大眾標準化》就在當年第5期上進行了深入的專題報道。作為這本標準化工作普及宣傳期刊的編輯人員,我清楚地記得,那一期封面專題初步擬了3個選題上報給主編審定,最后,選定的是關于校車標準的。我們的第一感覺是,出乎意料之外。原因是當時的社會熱點有更“熱”的,校車標準絕對算是個冷門。各家報刊、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視上基本沒有關注校車標準和校車安全的相關報道。按我們的理解,主編的意圖可能是做“人無我有”的獨家報道。于是,編輯部進行了扎實的案頭準備,隨后在太原市大街小巷進行了認真的調(diào)查走訪,還深入采訪了《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第一起草人、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專家、國家客車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碰撞實驗室主任李 先生。幾天后,一組題為《我愛咱的新校車》的封面專題報道與讀者見面了。
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時的太原市,嚴重缺乏專用校車,“黑校車”泛濫,無一達標,隱患重重。對此有人甚至斷言,這樣的安全狀況下,校車不出事故是偶然,出事故是必然的。
專題文章中明確提出,對于小學生校車安全性而言,任何標準、法規(guī)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關鍵在如何拿出實際行動來,為我們的孩子提供1輛安全的校車。
編輯們研究發(fā)現(xiàn),《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仍然存在著諸多缺陷,比如,新標準不強制“安全帶集中解鎖裝置”,這有可能導致事故中救命設施成為致命設施;最基本的停車指示牌也沒有被寫入標準;更需要被保護的幼兒園專用校車,標準仍然空白。專題報道的尾部,編輯特別加上了一組國外校車集錦——美國,校車享受特權;德國,校車必須設車站,其他車輛一律不準超越校車;日本,校車必須有老師陪乘;泰國,校車司機多是女性。
新公布的校車安全條例草案中校車享有3項優(yōu)先權——交警應當指揮疏導校車優(yōu)先通行;校車可以在公交專用車道行駛;校車需在道路上下學生時,后方車輛應當停車等待,禁止超越。對比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新內(nèi)容大多借鑒了美德日等國家的校車安全法規(guī)。
不出意外的話,新的校車安全條例會賦予校車之前沒有的諸多特權,但是,在這個汽車文化還不成熟的國度,“超國民待遇”會給孩子們乘坐的校車帶來多大安全保障尚未可知。需要指出的是,校車絕對不是噴上黃漆、標上“校車”標識,就是安全的校車了。而是小到安全帶,大到車體構造,處處都要具備普通客車所沒有的特殊性能。
現(xiàn)在設想,如果我們的期刊發(fā)行覆蓋面更大一些,如果我們的專題報道能被國內(nèi)各大主流媒體更多轉(zhuǎn)載,如果我們的刊物能更多地放在校車安全監(jiān)管者的案頭,如果我們的文章能更多地觸動社會良知,如果校車安全標準能被踏踏實實地執(zhí)行……這1年多來,國內(nèi)數(shù)十起群死群傷校車事故,是否能少發(fā)生或者不發(fā)生?
所幸眼下,校車標準和校車安全問題已經(jīng)引起社會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各地有關加強校車安全的配套方案已陸續(xù)出臺,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校車標準的落實、監(jiān)管責任的明確以及校車安全法規(guī)標準體系的搭建完善,都會對校車安全起到積極有效作用。
雖然力量很微弱,但是對校車安全,《大眾標準化》曾經(jīng)鼓與呼過,盡過一份應有的社會責任。并且,推進中國標準化事業(yè)前行,我們一直在努力。
補記:12月14日,江蘇豐縣又傳來特大校車事故造成15名小學生罹難的消息。15個沉甸甸生命的消逝,又一次為校車安全監(jiān)管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