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珍 錢明 梁雪歡
感染是血液系統(tǒng)疾病常見并發(fā)癥,特別是在血液腫瘤患者。近年來,隨著強烈化療的普遍開展,白細胞減少或中性粒細胞缺乏是其治療過程中的常見合并癥,此時患者極易合并各種細菌、真菌感染,此外,由于疾病本身、化療和(或)放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開展,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等因素造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更易并發(fā)嚴重感染,較普通患者治療困難,因而也使之成為腫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另外,由于病原菌的改變以及多種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等,也使感染性疾病的特點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預防和控制醫(yī)院感染是治療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探討血液科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及耐藥性分析,將為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1 菌株來源 124株致病菌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間我院血液風濕內科病房分離所得,同一患者相同部位標本分離出來的同種菌視為同一菌株,不重復計入統(tǒng)計范圍質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購自國家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2 儀器與試劑 BD BACTEC TM 9120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和PHOENX-100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美國BD公司),黑馬Bact-ist微生物分析儀(國產珠海),API 20C AUX鑒定條和ATBFUN GUS藥敏感條(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培養(yǎng)基(鄭州博賽生物有限公司)。
1.3 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 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分離培養(yǎng):如全血標本用BD BACTEC TM 9120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來快速檢測血液標本中是否有細菌和真菌的存在;中段尿,痰,大便,分泌物等標本接種于血平板,選擇性平板或巧克力平板上,35℃,5%CO2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將分離出來的可疑致病菌進行如下處理:細菌用黑馬Bact-ist微生物分析儀,BD PHOENIX100自動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儀,真菌用API 20C AUX鑒定條和ATB FUN GUS藥敏條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 定期用質控菌株 ATCC25922,ATCC25923,ATCC27853進行監(jiān)控 按照CLSI2009年標準判斷細菌的耐藥性
1.4 數據分析 采用WHO細菌耐藥監(jiān)測組軟件WHONET-5.5完成。
表1 常見致病菌菌群分布結果(株,%)
表2 革蘭陽性菌的耐藥試驗結果
表3 革蘭陰性菌的耐藥性結果(%)
2.1 常見致病菌菌群分布情況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血液科共培養(yǎng)出124株致病菌,其中革蘭陽性菌24株(19.4%),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5.6%),表皮葡萄球菌(4.0%),糞腸球菌(3.2%).革蘭陰性菌85株(68.5%),主要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26.6%),銅綠假單胞菌(11.3%),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亞種(8.9%),鮑曼不動桿菌(6.5%)。真菌15株(12.1%),主要致病菌為白色念珠菌(5.6%),熱帶念珠菌(4.0%)。標本主要來源為全血54.0%,痰22.6%,中段尿17.7%,其他來源占5.7%。詳見表1。
2.2 常見致病菌的耐藥性分析 所檢測出來的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部分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超廣譜酶(ESBLs)。產酶率分別為15.2%和9.1%。也有部分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青霉素酶(即為MRSA),產酶率為14.3%。詳見表2,表3,表4。
血液病患者最易發(fā)生血源性感染,且以條件致病菌為主,真菌感染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疑是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應及時留取標本進行微生物鑒定并依據藥敏試驗調整用藥,以便有效的控制感染和防止耐藥性的產生。
表4 真菌的耐藥性結果(%)
[1]周宏,任玲,鄭雯,等.惡性血液病醫(yī)院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及感染相關危險因素研究.中華醫(yī)院感染雜志,2007,17(6):657-659.
[2]周萍,付元元,楊昊.864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實用預防醫(yī)學,2006,13(2):314-316.
[3]趙德軍,付維嬋,田維濤,等.醫(yī)院感染產ESBLs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監(jiān)測.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3):173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