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翰
我們曾經因“逢聽必漲”的聽證“規(guī)律”而怨聲載道,繼而,又對過場式的代表發(fā)言心灰意冷。當對于聽證會是否體現(xiàn)民主的質疑越積越多,“聽證專業(yè)戶”便作為政府信任危機背景下的一條導火索,輕易而迅速地點燃了公民們壓抑已久的憤怒。然而,憤怒之余,我們也在思考,對于聽證會,除了用“口誅筆伐”的形式出一口惡氣,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聽證亂象追根溯源
面對各地聽證會亂象叢生的局面,公眾要求聽證立法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制定一套嚴密有力的法制章程來規(guī)范我國聽證制度變得迫在眉睫。網上甚至有人指出:“目前擺在中國聽證會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打開門戶,接受公眾監(jiān)督,制定并嚴格執(zhí)行法制化程序使其公開透明;不然,‘聽證這朵舶來之花,則只能在嫁接不利的中國大地上慢慢死去?!?/p>
導致我國聽證會種種弊病的根源究竟何在,聽證立法又需從哪些方面加以思考?日前,就此問題,《新民周刊》記者采訪了國家一級律師、廣東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從法制層面深入探究聽證制度到底該何去何從。
“說到我國聽證會的根本問題,其實就是沒有一個特定的組織來統(tǒng)籌召開?!闭勗捯婚_始,朱律師就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了組織聽證會召開的機構上?!拔覀€人認為,聽證會應該由國家法制部門來管理,把聽證會的統(tǒng)籌和召開工作交給法制辦公室來操作。就拿我們普遍關注的價格聽證會為例,現(xiàn)在國內的現(xiàn)狀是,價格聽證會由物價部門組織召開,這是很可笑的。價格漲跌本來就關系到物價部門的自身利益,要求組織者放棄自身既得利益,來以公眾意見為主,這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矛盾性?!?/p>
談到最近國內民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價格聽證會,朱列玉用舉例法進一步說明了這種現(xiàn)象的弊端:“拿廣州市剛剛召開的出租車調價的聽證會為例,主辦部門是廣州市物價局,會上很多代表對會議所制定方案的合理性表示質疑。兩套方案皆是漲價方案,也就是說,在聽證會上,代表們能投票決定的只是漲價方式,而對于漲不漲價的問題,則主辦方早已在未經公眾表態(tài)的情況下,就已經做出了決定。”
對于廣州市的士運價聽證會遭市民“炮轟”的消息,很多媒體都曾有過報道,在采訪中,朱列玉為我們進一步闡述了不合理方案制定的原因:“聽證會的主辦方廣州市物價局,作為物價部門,本身就與個出租汽車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它們的立場在聽證會召開之前就已經確定了,這樣一來,由他們來組織聽證會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再看看其他諸如水價、電價、天然氣價的聽證會,道理都是等同的,這就是老百姓所謂‘逢聽必漲的根源所在。”
在事件的決策上,立場問題從來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對此,朱列玉明確表示:“聽證會的管理工作,必須要由第三方權力部門來監(jiān)督控制,不應該放在直接主管部門。權力部門之間需要相互制約,因此,聽證事宜最好由法律部門來操作?!?/p>
聽證代表如何選拔
號稱“隨機抽取”聽證會代表的成都有關部門,日前因“聽證專業(yè)戶”一事遭到公眾質疑。但當我們放眼全國,卻發(fā)現(xiàn)各地對于聽證代表的選取方式實在五花八門,有些地區(qū)甚至根本沒有選取聽證代表的相關章程。如此一來,違規(guī)一說也就根本不能成立,公眾的質疑似乎也就變得師出無名。
關于聽證代表如何選拔一事,朱列玉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不能不重新提起聽證會的主辦單位問題。直接主管部門作為利益既得者,為了確保對自己有利的方案能夠順利通過表決,在代表的選取過程中,難免會有主觀人為的取舍。因此,制定一套規(guī)范的代表選取制度就變得至關重要。其次,從聽證代表的自身素質、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層面來考慮,也必須有一套科學的選取方案。”
之前曾有網友提議,聽證代表應借鑒人大代表的選取方式,通過報名,公眾選拔,建立聽證代表庫,且在一定年限里進行換屆。
對此,身為廣東省人大代表的朱列玉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從聽證代表個人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本人要有參與熱情,在這一點上,報名是個很好的辦法。至于報名之后,如何產生最終人選,我認為可以像人大代表一樣,建立代表庫。每次聽證會召開之前,根據(jù)聽證內容,確定代表名額如何分配。比如基層群眾占多少、知識分子占多少、政府官員占多少,這樣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代表階層的廣泛性,避免所有的代表都只代表一方面的聲音。類別細化之后,再從各類別里隨機抽取。”
成都“聽證專業(yè)戶”一度被網友認定為“托”,雖然四位當事人一致否認,并給出了恰當解釋,但仍難使公眾信服。對此,朱列玉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廣東省大大小小的聽證會也經常邀請我去參加,但我從沒報過名,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找到我的,當然也沒有人在會前授意我應該持何觀點。很多時候,我時間上安排不開,也就推辭了。所以在我看來,成都的所謂‘聽證專業(yè)戶,應該就是一群比較熱衷于公益事業(yè)的市民,因為報名人數(shù)少,他們就成了聽證會上的常客?!?/p>
對于成都聽證會代表報名遇冷的問題,之前很多成都市民表示,他們根本不曾聽說與報名有關的信息,而成都市發(fā)改委在媒體見面會上,卻將此責任歸為市民本身參與熱情不高。
針對此問題,朱列玉提出:“聽證會得不到市民的踴躍參與,這首先是應該由主辦方思考并積極解決的問題,在報名遇冷的表象背后,折射出的也許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老百姓對聽證會失望,認為只是走過場,自己提出的意見不會被采納;即使不存在上述原因,對于聽證會的組織者而言,也應該在會前展開積極的動員,宣傳發(fā)動市民廣泛參與。組織部門對于參與聽證會的代表,也應該給予一定的報酬和補貼?!?/p>
說到市民對于聽證會的態(tài)度,朱列玉也客觀地指出:“當前我們的社會上彌漫著一種不正常的心態(tài):一方面,市民的參政意識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確實還不夠強;但另一方面,當社會上的各項事業(yè)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公眾又開始責怪政府工作不力。因此,從這方面來講,聽證會之所以存在弊端,公眾自身也要檢討。”
聽證結果如何運用
成都“聽證專業(yè)戶”廖冰虹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在聽證會上,自己帶有反對意見的發(fā)言經常從記錄簿上“莫名消失”,雖然后來成都發(fā)改委在答記者問時曾含糊表示,從聽證流程上講,應該不存在此類問題,但之前成都聽證會“逢聽必漲”,并且反對聲音甚少的現(xiàn)象卻是客觀事實。
面對成都發(fā)改委給出的“聽證會是以一個正式的鄭重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的說法,很多網友認為,這只是一句空話。
對此,朱列玉指出,這也是聽證立法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即:聽證會上代表發(fā)言的內容應該如何運用,聽證結果在決策的制定方面有多大的影響力度。如果在一次聽證會上,有關部門提出的方案遭到了全體代表的一致反對,那么這份反對結果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采訪的最后,朱列玉再三強調:將聽證賦予法制的內涵,加以法制化的保護,將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必然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