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賢政 胡良兵
(1.安徽國防科技職業(yè)學院,六安237011;2.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工程與技術研究室,合肥230031)
LED是一種固態(tài)的半導體器件,它可以直接把電轉化為光。LED具有體積小、耗電量低、使用壽命長、高亮度、低熱量、環(huán)保、堅固耐用等諸多優(yōu)點,這使得LED光源在傳統(tǒng)光源面前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因而被廣泛使用。LED芯片的表面面積較小,工作時電流密度大,且用于照明時往往要求多個LED組合而成,LED密集度大,導致芯片發(fā)熱密度高。而結溫上升會導致光輸出減少,芯片加快蛻化,縮短器件壽命。發(fā)光二極管隨結溫的上升向長波方向漂移。如果要考慮到實際應用中對色漂移的不良影響,熱設計也要對最高結溫進行限制。由于LED芯片輸入功率的不斷提高,對這些功率型LED的封裝技術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散熱問題已成為制約高功率LED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特別對于應用到汽車車燈上,由于結構設計要符合車型審美的限制進一步惡化了LED的散熱環(huán)境,所以對于LED汽車燈的散熱問題需要特殊考慮。
對于一個LED燈具,熱量首先從LED芯片產(chǎn)生,然后通過熱傳導、對流、輻射三種方式進行傳遞。結合燈具的實際結構來看,熱傳導是最主要的傳熱方式,因此設計人員在考慮如何提高LED燈具的散熱性能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改變LED燈具系統(tǒng)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熱傳導能力來達到目的的。
圖1 LED系統(tǒng)結構示意
圖1是兩個典型LED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1],可以看出LED燈具系統(tǒng)散熱性能的好壞直接由LED—線路板—空氣的熱阻的大小決定,而這個通道中又涉及到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1)LED器件自身熱阻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芯片產(chǎn)生的熱量能否導出到支架或熱沉上,需要從LED封裝結構、封裝材料、制作工藝方面來提高LED散熱性能;(2)從LED到線路板的熱阻,往往由線路板的材料、LED之間的間距、電阻的分布、LED與線路板的連接方式?jīng)Q定;(3)如果線路板到空氣的熱阻過大,即使熱量都從芯片傳到金屬線路板上,聚焦的熱量會使線路板的溫度急劇上升,導致溫度過高,增加了LED失效的可能性,造成LED光衰加劇、壽命縮短。因此,我們從這三方面提高LED燈具的散熱能力,從而控制LED結溫在一定范圍內(nèi)。
2.2.1 LED內(nèi)部散熱
對于LED器件自身的內(nèi)部散熱,由于P-N結產(chǎn)生的熱量絕大部分通過襯底、粘合劑和熱沉傳到外界,所以內(nèi)部散熱的改進就牽涉到芯片襯底、粘合劑、熱沉等的選材以及制作工藝、封裝結構的設計。
最先能想到也是最簡單的就是提高內(nèi)部襯底、粘合劑、熱沉的熱導率,同時增大傳熱面積,這樣可以降低熱阻。但是受到空間限制,傳熱面積的增大受到限制,同時內(nèi)部材料的選取也受到材料性能、價格、工藝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響。
對于粘貼材料而言,選用合適的芯片襯底粘貼材料并在批量生產(chǎn)工藝中保證粘貼厚度盡量小,對保證器件的熱導特性是十分重要的。通常選用導熱膠、導電型銀漿和錫漿這三種材料進行粘貼。導熱膠導熱特性較差,導電型銀漿既有良好的導熱特性,又有較好的粘貼強度。但由于銀漿在提升高度的同時會發(fā)熱,且含鉛等有毒金屬,因此并不是粘貼材料的最佳選擇。與前兩者相比,導電型錫漿的導熱特性是三種材料中最優(yōu)的,導電性能也非常優(yōu)越。
Lum ids公司2006年推出的Luxeon K2功率型LED采用了一個銅熱沉來強化散熱,可以達到很好的散熱效果,見圖2。
近年來研究人員提出了所謂硅基倒裝芯片的封裝結構。一般傳統(tǒng)的LED采用正裝結構,上面通常涂敷一層環(huán)氧樹脂,下面采用藍寶石作為襯底。由于環(huán)氧樹脂的導熱能力很差,藍寶石又是熱的不良導體,熱量只能靠芯片下面的引腳散出。因此上下兩面都出現(xiàn)散熱難的問題,影響了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2001年,LumiLeds公司研制出了AlGalnN功率型倒裝芯片結構。LED芯片通過凸點倒裝連接到硅基上。這樣熱量不必經(jīng)由芯片的藍寶石襯底,而是直接傳到熱導率更高的硅或陶瓷襯底,再傳到金屬底座,由于其有源發(fā)熱區(qū)更接近散熱體,可降低內(nèi)部熱沉熱阻。但是,熱阻與熱沉的厚度成正比,受硅片機械強度與導熱性能所限,很難通過減薄硅片來進一步降低內(nèi)部熱沉的熱阻,制約了其傳熱性能的進一步提高[2],見圖3。
圖2 Luxeon K2 LED芯片
2.2.2 PCB的選擇對散熱的影響
在LED內(nèi)部的熱量傳遞到外部環(huán)境的過程中,必然要通過基板這一環(huán)節(jié),所以提高PCB的熱導率對于整個LED系統(tǒng)的散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PCB還起著對LED芯片的電氣連接和物理支撐的作用,所以對基板的設計要同時考慮電氣和傳熱性能。
大功率LED的基板材料必須有高的電絕緣電阻,高穩(wěn)定性,高熱導率,與芯片相近的熱膨脹系數(shù)以及平整性和一定的強度。少數(shù)金屬或合金能滿足高導熱率低膨脹系數(shù)的要求,為保障電絕緣性,需要涂覆高分子聚合物膜或者沉積一層陶瓷膜。
圖3 硅基倒裝芯片結構
現(xiàn)在各大LED產(chǎn)商一般采用的金屬線路板(MCPCB)結構利用具有極佳熱傳導性質(zhì)的鋁等金屬,將芯片封裝到覆有幾毫米厚銅電極的PCB板上,或者將芯片封裝在有金屬夾層的PCB板上,然后再封裝到散熱片上來解決散熱問題。美國UOE公司的Norlux系列LED,將已封裝的產(chǎn)品組裝在帶有鋁夾層的金屬芯PCB板上,其中PCB板作LED器件電極連接布線之用,鋁夾層作為熱沉散熱。雖然采用該結構可以獲得良好的散熱特性,并大大提高LED的輸入功率,但夾層中的PCB板是熱的不良導體,阻礙了熱量的傳導。OSRAM公司推出的Golden Dragon系列LED系統(tǒng),如圖4所示。其結構特點是熱沉與金屬線路板直接接觸,具有很好的散熱性能;其芯片用紅外或回流焊焊接在銅合金熱擴散層上,熱擴散層在焊接在鋁芯的PCB板上。
圖4 Golden Dragon LED
Lam ina Ceram ics開發(fā)的金屬低溫共燒陶瓷(LTCC-M)的多層印刷電路板制造,將多層陶瓷通過低溫燒結在銅鉬銅(CuMoCu)金屬上,共燒收縮率縮小到了大約0.1%,遠遠低于標準LTCC和HTCC工藝的12.7%~15%。鉬銅復合材料具有與芯片相近的熱膨脹系數(shù),而陶瓷層具有很高的介電性,LED芯片可以直接安裝到金屬板層上。優(yōu)良的導熱性能使Lamina Ceramics可以高密度的排列多個LED發(fā)光點,從而在小面積內(nèi)得到異常高的光強[3]。
2.2.3 PCB端的散熱
LED芯片的熱量通過內(nèi)通路傳給PCB,若PCB直接傳給空氣側的話,傳熱性能會很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PCB側加裝一個散熱片擴大散熱表面,然后再用風扇使空氣強制對流。這樣可以提高LED系統(tǒng)的散熱能力。而這種方式只能適用于較低熱流密度的LED系統(tǒng),對于高熱流密度則不適用。除此以外,近年來也發(fā)展了以下一些散熱技術應用到LED系統(tǒng):
(1)一些新設計的熱沉能夠進一步提高散熱效果。比如有廠商在LED模塊背面加裝帶有針肋的熱沉,來解決小型LED模塊的散熱問題;同時采用壓電風扇可以進一步提高LED系統(tǒng)散熱能力。
(2)也有人提出采用微熱管來達到散熱。熱管是利用相變強化換熱,傳熱性能好、重量輕,可以在較長距離輸送熱量,適合將熱量從狹小空間散出;而微熱管的引入一方面能夠符合車燈狹小的空間,從而提高了熱量傳遞的效率。但是由于車燈結構的限制,必須使用回路熱管的形式,其缺點是成本太高。
(3)合成微噴技術。該技術利用膜片振動改變周圍氣體壓力,形成射流。當膜片振動頻率在100~200 Hz時,主流區(qū)的最大噴射速度可達30 m/s左右。合成微噴工作時靜質(zhì)量流量為零,可自行完成循環(huán),不需要額外的循環(huán)部件。就氣冷而言,合成微噴的散熱效率是普通風扇的2~3倍,而能耗不到風扇的一半。合成微噴的冷卻系統(tǒng)比較復雜、成本高,目前不適合應用于LED汽車前照燈。
(4)微槽道散熱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學者Tuckerman和Pease報道了一種槽寬和壁厚均為50μm的微槽道散熱裝置。盡管微槽道技術很早被提出,但缺乏小型微泵成為限制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Goodson等人利用液體電滲驅動循環(huán),實現(xiàn)了電滲泵。電滲泵無運動部件、能耗小,已經(jīng)證實當熱流為200W時,由電滲泵驅動的微槽道散熱方式可以使溫升降低20度,而泵功耗不到1 W。目前微槽道散熱技術尚未商品化。
(5)熱電制冷散熱技術。熱電制冷不同于上述幾種散熱技術,它可以在局部創(chuàng)造比環(huán)境溫度更低的表面。熱電制冷主要利用帕爾帖效應。但其制冷效率僅相當于卡諾循環(huán)效率的10%,相比其他制冷方式依然偏低。
近些年來研究人員還提出了諸多其他形式的冷卻方式,簡要介紹如下:
Ma等人2005年提出了一種應用于LED陣列的槽道冷卻模塊。他們在LED陣列下連接由MMC(Metal Metric Composite)或者Si材料制做的平板,然后在平板內(nèi)通過微加工技術,形成微槽道,液體在通道中流過,達到散熱的目的。為了強化換熱,他們進一步在通道內(nèi)布置肋片,提高散熱性能。
Lai等人于2006年報道了LED汽車前照燈液冷方案。該液冷系統(tǒng)針對由多個LED組成的車燈模型設計。液冷系統(tǒng)由泵、放置LED器件的冷板、蓄水箱、熱交換器和柔性軟管組成。工作介質(zhì)是含有添加劑的水。工作介質(zhì)從泵流出后先經(jīng)過冷板,再經(jīng)過散熱器,最后回流到泵。其中冷板與IMS結構的熱源相連接,如圖5所示。同時文章指出,對于LED車燈的散熱手段而言,空氣對流冷卻和被動式液體冷卻并不適用。而采用主動冷卻方案可以達到較好的冷卻效果,使LED芯片能夠在正常的溫度下工作。然而這一系統(tǒng)較為復雜,且液體回路在運動環(huán)境下的可靠性問題,使得這一方案目前并沒有用于汽車車燈市場[4]。
圖5 汽車前照燈液冷方案
2006年Sheng Liu等人通過在散熱器上安裝一個微泵系統(tǒng)來解決LED的散熱問題,見圖6。在封閉系統(tǒng)中,水在微泵的作用下進入LED的底板小槽吸熱,然后又回到小的水容器中,通過風扇散熱。這種微泵結構的制冷性較好,但如果內(nèi)部接口熱阻很大,則其熱傳導性能就會大打折扣,此外,其結構也較復雜[5]。
其中微射流裝置如圖7所示。
目前該裝置已經(jīng)用于高功率LED的演示產(chǎn)品中去,但未用于汽車車燈領域。
圖6 LED微泵冷卻
2008年Moo Whan Shin等人采用了一種氣冷系統(tǒng)對汽車車燈進行散熱。該裝置采用空氣冷卻MCPCB板實現(xiàn)散熱,有帶翅片和不帶翅片兩種形式。由于氣流來源與外界,所以散熱效果與汽車行駛速度有很大關系[6](圖8)。
圖7 微射流裝置
圖8 汽車車燈氣冷系統(tǒng)
綜上所述,未來LED系統(tǒng)散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來提高大功率LED的散熱性能[1]:
(1) LED產(chǎn)生熱量的多少取決于內(nèi)量子效應。在氮化鎵材料的生長過程中,應改進材料結構,優(yōu)化生長參數(shù),以獲得高質(zhì)量的外延片,從而提高器件內(nèi)量子效率,從根本上減少熱量的產(chǎn)生,加快芯片結到外延層的熱傳導;
(2) 選擇以鋁基為主的金屬芯印刷電路板(MCPCB)、陶瓷、DBC、復合金屬基板等導熱性能好的襯底,以加快熱量從外延層向散熱基板散發(fā)。通過優(yōu)化MCPCB板的熱設計、或將陶瓷直接綁定在金屬基板上形成金屬基低溫燒結陶瓷(LTCC—M)基板,可獲得熱導性能好、熱膨脹系數(shù)小的襯底;
(3) 為了使襯底上的熱量更迅速地擴散到周圍環(huán)境,目前通常選用鋁、銅等導熱性能好的金屬材料作為散熱器,再加裝風扇和回路熱管等強制制冷。同時還可以考慮其他一些有效的新型冷卻方式;
(4) 對于大功率LED器件而言,其總熱阻是PN結到外界環(huán)境熱路上幾個熱沉的熱阻之和,其中包括LED本身的內(nèi)部熱沉熱阻、內(nèi)部熱沉到PCB板之間的導熱膠的熱阻、PCB板與外部熱沉之間的導熱膠的熱阻、外部熱沉的熱阻等,傳熱回路中的每一個熱沉都會對傳熱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減少內(nèi)部熱沉數(shù)量,并采用薄膜工藝將必不可少的接口電極熱沉、絕緣層直接制作在金屬散熱器上,能夠大幅度降低總熱阻。
[1]Joseph Bielecki,et al.Thermal Considerations for LED Components in an Automotive Lamp,23rd IEEE SEM ITHERM Symposium
[2]蘇達,王德苗.大功率LED散熱封裝技術研究.中國照明電器,2007,7
[3]李華平.大功率LED的封裝及其散熱基板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4]Yan Lai,Nicolás Cordero,Thermal Management of Bright LED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1-4244-0276-X/06,2006 IEEE
[5]Xiaobing Luo and Sheng Liu.A M icrojet Array Cooling System for Thermal Management of High-Brightness LEDs.Ieee Transactions On Advanced Packaging,Vol.30,No.3,August 2007
[6]Sunho Jang and Moo Whan Shin.Thermal Analysis of LED Arrays for Automotive Head lamp With a Novel Cooling System.Ieee Transactions On Device And Materials Reliability,Vol.8,No.3,Septem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