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彬
老邢是我比較尊重的長輩之一。大半輩子在一個文化部門任職,自認無用書生一個。直到退居二線后,在市政協(xié)任副主席,算是最后輝煌了一把。
老邢有一個業(yè)余愛好,養(yǎng)殖花草。離休后,他不甘寂寞,創(chuàng)辦了一個園藝公司。當時,有很多人不解,忙活大半輩子,該享享清福,再說,這生意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沒想到,幾年下來,老邢的公司紅紅火火,越做越大,還建了一個休閑山莊。
人們問老邢最多的問題是:從一個文人到一個成功的商人,這樣的轉(zhuǎn)型,如何完成?
老邢總是笑而不答,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我聽說老邢又有新的愛好,收藏大樹。他承包一座荒山,收集全國各地搜羅來的大樹,有些樹齡達數(shù)百年,荒山成了森林公園。
2005年,我們一行數(shù)人,有幸參觀老邢的森林公園,算是大開眼界。公園就在休閑山莊的背后,各種奇異大樹,盤根錯節(jié),郁郁蔥蔥,宛若仙境,真好比進入非洲的原始森林。小時候,我見過很多的灌木“虎刺兒”,印象中,它們是長不大的,在這兒,有一棵比我的腰還粗。賣給老邢這棵樹的,是大山里一個90歲的老太太,她說,是她外婆的外婆出嫁時種下的。老邢說,有人出價16萬元,她沒賣,原因是怕別人養(yǎng)不活,糟蹋大樹。
在一片新墾的山地上,我們被眼前的蒼涼所震撼:一排排大樹干,毫無生命跡象地豎立,就像古羅馬斗獸場遺址的石柱。老邢說,這是新移植的樹。
我們問,好好的大樹,都削砍得只剩主干,還能活嗎?
老邢說,要想活,非得如此。
老邢在他的山莊里招待我們。席間,喝了酒的他有點得意,他說,自己現(xiàn)在是業(yè)內(nèi)知名專家,他發(fā)明的大樹移植法,存活率高達95%,已被同行廣泛推廣。
原來,大樹移植前,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樹根兩側(cè)的土地上,開兩條深深的平行壕溝,目的是斬斷樹的部分須根。這對大樹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失去了這些須根的大樹,將有一個適應(yīng)過程,剩余的根會提高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的能力。等到數(shù)周后,再開兩道相垂直的壕溝,呈“井”字。等到大樹再次適應(yīng),才能達到移植的條件。移植前,還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截去所有的樹冠,只留主干。在外行看來,有些“殘忍”。蓊蓊郁郁的華冠,是生命蓬勃的表象,是樹的成功,是樹的尊嚴啊。
說實話,老邢的移植法,是一門專業(yè)技能,對于我們這些外行來說,新奇,但并不感興趣。
接下來,他說,人就是一棵樹。當我們有所失的時候,必須去適應(yīng),你會發(fā)現(xiàn)生命中那些曾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就像樹的須根,一旦失去,人同樣能頑強地活下去,這就是生命力。當人被迫面臨一個新的環(huán)境,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時,曾經(jīng)的成就與輝煌,就像那華麗的樹冠,只會成為生命的負擔。
人生里,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差別在于,大多數(shù)人失去了平常心,成為平常的人。另一些人卻以平常之心,成為不平常的人。
(張英摘自《揚子晚報》2010年11月19日圖/賈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