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1928年,華北地區(qū)籃球賽在山西太原召開,引起各界關(guān)注,各大報社紛紛派記者前赴太原報道。各報社記者卯足勁,都希望自己能夠第一個將新聞發(fā)出去。當時,窮學生徐鑄成是《大公報》的實習記者,他也被派往太原采訪。
許多大學參加了華北運動會的籃球比賽,各大學迫切希望知道比賽結(jié)果。獲得籃球賽決賽權(quán)的南開學生更是興奮,在決賽那天分成三隊,分別守在《益世報》《庸報》和《大公報》三家報館等候消息。
那天深夜12時,《大公報》及時地收到了徐鑄成發(fā)出的比賽結(jié)果,于是立刻用大字標題刊出,而《益世報》《庸報》卻消息全無。留守在報館的南開學生,立即買了500份第一批印好的《大公報》,飛奔回校,齊集禮堂開會慶祝,而留守在《益世報》《庸報》的學生則失望而歸。
徐鑄成在這次籃球賽中打了漂亮的一戰(zhàn)。1929年,在沈陽召開的華北運動會也是他負責報道。整個運動會期間,《大公報》每天都有一整版特刊,既有隔天全天的比賽結(jié)果,又配發(fā)優(yōu)勝者的照片。而別家報紙,只有隔日上午比賽結(jié)果,下午全缺,也沒有照片。華北運動會報道為《大公報》贏得了更多的讀者,一些原本訂閱《庸報》等報紙的學生由此退訂,改訂了《大公報》。
天津《庸報》以體育新聞見長,它的體育版編輯還是南開大學籃球隊的領(lǐng)隊,本來擁有有利的條件,但卻敗給了名不見經(jīng)傳的徐鑄成。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當時因為戰(zhàn)亂影響,沈陽與天津間的線路很是緊張。徐鑄成到沈陽后,首先就到了電報局,了解電報拍發(fā)情況。當時沈陽只有一根電線通外省,拍發(fā)新聞電報必須在下午5時前,否則電報就發(fā)不回報社。按此情況,徐鑄成當機立斷,要《大公報》派一工友,騎自行車守在會場外,時刻準備著送電報稿到電報局。
在籃球決賽打完上半場后,徐鑄成立即擬了一份電報,交工友送電報局, 所以他快過了其他的報社。運動會中的其他報道,他也都采用了這種方式。此外,徐鑄成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先寫出主要的報道,結(jié)果出來后直接填進運動員的名字,這為他們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徐鑄成提前做的準備,還遠遠不止這些。他到大會競賽組要了三份運動員的名單,給全部運動員編上號碼,編號的方式給大量報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僅如此,他還先了解每個運動員的競技情況,給那些有希望獲獎的運動員先按競賽姿勢拍照,并把底片寄到天津沖洗備用,等到競賽結(jié)果出來,《大公報》便可以第一時間配發(fā)這些照片。
正是因為徐鑄成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大公報》才抓到了難得的第一時間報道。憑借著認真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徐鑄成由一個窮實習生做到了《大公報》《文匯報》的總編輯。
原來,速度的秘密很簡單,那就是做好充分準備,在與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前就提前加速,儲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