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香
“曼特爾是個非常非常優(yōu)秀的棒球手。有一次,聽說他生病了,我趕去看望。哦,他正在庭院里練球,氣色看上去好極了,身手也很棒。他打出了一記全壘打,居然是一只蘋果。蘋果被擊碎,果漿濺了我一臉。真的,曼特爾的確是個很有趣的家伙。他還有個偉大的愿望,那就是把蛋糕制成棒球。如果那樣的話,接球手的嘴巴就派上用場了。”
一天晚上,美國體育解說名嘴鮑勃·科斯塔在電視上侃侃而談,妙語連珠,觀眾不時發(fā)出會心的微笑。而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是在現(xiàn)場直播著名棒球運動員米奇·曼特爾的追悼會。曼特爾曾效力于名望大廳隊,職業(yè)生涯中一共打出536發(fā)全壘打,七次打入世界冠軍大賽,贏得三座MVP獎杯??扑顾又f,能擔(dān)任曼特爾葬禮的解說員,他備感榮幸,他有義務(wù)讓那些熱愛曼特爾的球迷,聽到更多關(guān)于曼特爾的趣事。
一場葬禮,因為科斯塔妙趣橫生的解說而變得輕松起來,仿佛是在搞“慶生”。事實也是這樣,前來追悼的朋友和親人聚集一堂緬懷舊事,念及死者一生的歡樂時光,哀思和笑聲相互交融。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葬禮又被稱作“CELEBRATELIFE”,直譯過來便是“慶祝人生”。
把葬花辦成一場輕松的聚會,曼特爾不是先例,也不是最后一個。此前,在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的國葬上,馬車、軍儀、禮炮、教堂、牧師、音樂、頌詞、笑聲和鮮花,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沒有人組織,也沒有人強迫,更沒有人借喪事指桑罵槐發(fā)泄不滿,大家自發(fā)地涌到國會山莊,送別前總統(tǒng)去往天堂。2009年,在流行音樂歌手邁克爾·杰克遜的葬禮上,籃球明星約翰遜便在致悼詞時幽默了一把,說起一樁和克杰遜吃炸雞的糗事。說到盡興處,他不免狠狠地“挖苦”了一番這位已去往天堂的好友。站在他身后的湖人隊球星科比,還有波姬小絲等人都笑了起來,而臺下杰克遜的家人也跟著笑了。
在葬禮上開玩笑,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一位去過蘇格蘭考察的朋友說,在英國,教堂后院安葬亡靈的大片墓地大都與居民住宅緊緊相連,很多住戶臥室的窗下便是墓碑。與英國人聊起來,他們并不覺得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活有何不適,相反會覺得“離天堂更近”。還有,他們非常樂意拿已故親友的趣事在他的葬禮上詼諧一下,讓此刻站在外面和躺在里面的人都體會到快樂。
原來,西方人葬禮上的掌聲是對死者的肯定與褒揚,會心的笑聲是送別路上的祝福與祈禱。笑聲,能夠讓死者走得更安詳,讓生者活得更安逸。這恰恰應(yīng)了在杰克遜悼念活動中波姬小絲所說的那句話:別忘了微笑,即使你此刻正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