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洪財
(白山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白山 134300)
沙門菌,也叫沙門氏桿菌,為一大類寄生于人和動物腸道內的生化反應和抗原構造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人一旦進食了感染沙門菌的食物,4~24min就開始惡心、嘔吐,繼而出現(xiàn)腹痛、腹瀉、發(fā)熱等,大便呈水樣,嚴重時還會脫水、休克。除實施針對電解質紊亂的治療外,喝一些生理鹽水可防脫水[1]。
選擇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接收的疑為沙門菌的腸熱癥患者95例,男30例,女65例,年齡22~48歲,平均34.1歲。
95例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全面生化反應和血清學檢驗組,50例;一組為常規(guī)檢驗組,45例。
1.3.1 樣本采集
根據(jù)疾病的類型、病情和病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樣本。
(1)采集血液或骨髓液:腸熱癥病人,在病程的第1~2周內采集靜脈血,在1~3周內不采集骨髓液。
(2)采集糞便和尿液:腸熱癥病人在病程的第2周以后;胃腸炎病人在急性期、早期采集新鮮糞便,最好在用藥前采集;帶菌者可用直腸拭子采集直腸表面粘膜。在病程的第2周,腸熱癥病人亦可采集中斷尿或無菌導尿,經(jīng)3000 r/min離心沉淀后供檢驗用。
(3)采集嘔吐物或食物等:疑為沙門菌食物中毒的病人,除采集糞便外,還應采集嘔吐物和可疑食物樣本,新鮮肉類用無菌剪刀采取,于無菌器皿內送檢[2]。
1.3.2 設備和材料
天平,均質器或乳缽,溫箱(36℃±1℃,42℃),顯微鏡,滅菌廣口瓶(500mL,250mL),滅菌吸管(10mL)滅菌平皿(90mm ×15mm),滅菌小試管(內徑3mm,長5cm),滅菌毛細管,橡皮乳頭,載玻片,酒精燈,滅菌金屬匙或玻璃棒,接種棒和鎳鉻絲,試架和試管簍。
1.3.3 培養(yǎng)基和試劑
(1)所用培養(yǎng)基和配制:緩沖蛋白胨水(BP):氯化鎂孔雀綠(MM)增菌液;四硫酸鈉煌綠(TTB)增菌液;亞硒酸鹽胱氨酸(SC)增菌液;亞硫酸鉍瓊脂(BS);膽鹽硫乳(DHL)瓊脂;HE瓊脂;WS瓊脂;SS瓊脂三糖鐵(TSI)瓊脂;蛋白胨水、靛基質試劑;尿素瓊脂(pH7.2);氰化鉀(KCN)培養(yǎng)基;氨基酸脫羧酶試驗培養(yǎng)基;糖發(fā)酵管;“2.3.25”O(jiān)NPG培養(yǎng)基;半固體瓊脂;丙二酸鹽培養(yǎng)基“2.3.20”。
(2)沙門菌因子血清:按照26種用于初步分型,57種用于進一步分型,163種用于詳細分型進行選用[3]。
1.3.4 最后鑒定方法
主要依賴全面生化反應和血清學兩方面的鑒定。
(1)血清學鑒定:先做A~F多價O血清的凝集(95%以上的沙門菌都屬于A~F群),然后以6個O群的因子血清定群(O2凝集為A群;O4凝集為B群;O7凝集為C1亞群;O8凝集C2亞群;O9凝集為D群;O10凝集為E群;O11凝集為F群。再用H因子血清第一相和第二相凝集結果綜合決定其所屬的血清型。
(2)全面生化反應:①從選擇性瓊脂平板上直接挑取數(shù)個可疑菌落,分別接種TSI瓊脂。在 TSI瓊脂內,腸桿菌科屬種的反應結果。在TSI瓊脂內只有斜面產(chǎn)酸又同時硫化氫陰性的菌株可以排除,其他的反應結果均有沙門菌的可能,但同時也均有不是沙門菌的可能;②在接種TSI瓊脂抽時,再接種蛋白胨水(作靛基質試驗用)、尿素瓊脂(pH7.2)、KCN培養(yǎng)基和賴氨酸脫羧酶試驗培養(yǎng)基及對照培養(yǎng)基各1管,在(36±1)℃培養(yǎng)18~24h,必要時可延長至48h,并判定結果。
如表1所示。
表1 檢測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50例全面生化反應和血清學檢驗組,檢驗有效49例,檢驗無效1例,有效率98.00%。45例常規(guī)檢驗組,檢驗有效35例,檢驗無效10例,有效率77.78%??梢?全面生化反應和血清學檢驗在沙門菌疾病中的應用效果良好。
沙門菌所致疾病:①腸熱癥(傷寒和副傷寒):由傷寒沙門菌、甲、乙、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引起;②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由鼠傷寒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腸炎沙門菌引起,有發(fā)熱、惡心嘔吐、水樣瀉,嚴重者致脫水、休克、腎衰而死亡(主見于嬰兒、老人等),但大多2~3天自愈:③敗血癥:常由豬霍亂沙門菌、丙型副傷寒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等引起,高熱、寒戰(zhàn)、貧血等嚴重癥狀,多見于兒童及免疫力低下者。
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沙門菌是腸道重要的致病菌,我們在臨床檢測時應特別注意陽性對照菌和分離菌可能對操作環(huán)境的污染。凡是用過的所有增菌、分離、生化試驗、血清凝集試驗的器物以及鏡檢后的玻片等,均應滅菌后方能洗滌。
[1]康艷蓉,袁文英,林青,等.兩種培養(yǎng)基的沙門菌檢出率比較[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0(07):385-386.
[2]王小紅,龔成林.一起乙型副傷寒沙門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06):15-36.
[3]侯冬蓮,石誼聯(lián),蘇娟.阿維菌素中毒2例報告[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16):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