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娉婷
摘要:當今俄羅斯與20世紀以前相比,傳統(tǒng)文化的存在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份額和影響力日趨下降和減弱。為此,以塔·托爾斯泰婭為代表的俄羅斯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在創(chuàng)作中以"解構"和"重構"的方式闡釋出俄羅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通過對其長篇小說《野貓精》的分析解讀,力圖透視出后現(xiàn)代作家視野中的俄羅斯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后現(xiàn)代;重構;文化傳承;普希金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122-02
她是俄羅斯短篇小說女皇。
她的姓氏是托爾斯泰伯爵所賜予的最寶貴財富。
她曾以一部《野貓精》摘取凱旋獎、圖書奧斯卡獎,入圍俄羅斯布克文學獎。
她就是塔吉亞娜·托爾斯泰婭……
塔·托爾斯泰婭1951年生于列寧格勒一個文學貴族之家。祖父阿·托爾斯泰享有“紅色伯爵”之美譽,祖母克蘭季耶夫斯卡婭也曾享譽詩壇,外祖父洛津斯基更是一位翻譯大家。在這種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托爾斯泰婭對俄羅斯文學與文化的解讀可謂獨樹一幟。而從早期的報社編輯到美國的大學教授,再到今天的文壇作家,對于一向標新立異的托爾斯泰婭而言更是一個文化積淀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2000年她歷時14年的長篇小說《野貓精》問世,此書一版再版,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各國發(fā)行,堪稱后現(xiàn)代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
一、小說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與顛覆
小說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靠近費多爾·庫茲米奇城堡的北方密林中經(jīng)常出沒一種猛獸,他會一下子撲到人的脖子上,吸吮鮮血,使之神志模糊,干出種種蠢事,甚至違心地殺人。這種兇殘而神秘,兼有野貓與妖怪特性的猛獸被稱為“野貓精”,即該小說的標題?!耙柏埦币睬∏〕蔀橥袪査固I筆下的主人公本尼迪克的“影子”(他長有一條蛻變的尾巴)。在庫茲米奇城本尼迪克被習慣地稱為“乖孩子”,他也代表著這座城市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有著雙重身份的他原本嗜書如命,但為了所謂的“崇尚藝術”,在岳父的威逼利誘之下,本尼迪克身上“野貓精”的獸性開始發(fā)作,他殘害無辜,協(xié)助岳父殺死統(tǒng)治者,篡取國家大權,就這樣由一個善良的“文化人”徹底淪落為一個助紂為虐、泯滅人性的“野貓精”。
為什么這個“乖孩子”會完全失去理性成為一個偽知識分子?原來,在這個世界中曾出現(xiàn)了一次突如其來的大爆炸,之后城市的居民就變成了身體畸形、頭腦簡單的“乖孩子”。他們過著原始的生活,更可怕的是,他們失去了“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但也有幸存者,即“往昔人”尼基塔·伊凡內奇。在黑暗的城市里只有他擁有往昔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他以復興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他被視為理想知識分子的化身。“往昔人”尼基塔在這座混沌的城市里到處栽紀念木樁,以喚起人們對往昔文化的回憶,但似乎都無濟于事。最終他決定盡心盡力建造普希金雕像,并請本尼迪克來雕刻,這雕像似乎成為尼基塔復興文化的唯一救命稻草。欣慰的是,本尼迪克在普希金紀念像前最終有所感悟,即:“普希金就是我們的一切”[1]。于是出現(xiàn)了一場本尼迪克和大王費多爾·庫茲米奇之間的激烈對白:
“乖孩子”(本尼迪克)大喊:“是他(大王庫茲米奇)剽竊了普希金的詩。普希金是我們的一切?!?/p>
—我發(fā)明了輪子!
—是普希金發(fā)明了輪子!
—我發(fā)明了扁擔!……
—是普希金發(fā)明了扁擔!
—我發(fā)明了劈柴!
—你看,他還犟……[2]
這段對話使城市的居民仿佛在本尼迪克身上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希望。然而追根溯源本尼迪克并沒有真正理解“普希金”對于文化傳承的作用和意義。真正原因在于他無法領悟“往昔人”尼基塔·伊凡內奇交給他的那本“禁書”[3]的精髓,自然也讀不懂普希金。走投無路的他又回到了岳父身邊,在岳父“拯救圖書、拯救藝術”的幌子下殘害無辜者,最后竟違心地抓捕尼基塔·伊凡內奇,以為犧牲了這位往昔的老人就可以保全藝術,拯救文化。
小說所描述的大爆炸之后的“混亂”中人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開始忘卻、懷疑傳統(tǒng)的人文理想、人文秩序和道德價值,拒絕任何意義和價值規(guī)范,在被分解了的碎片上這場“游戲”將人的外在與內在的形象夸張化、主觀行為荒誕化,將其聲音擴充為文化的多聲部。這種個人內心的沖突、社會文化的沖突恰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與顛覆。
二、小說中對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重構
該小說以解構和顛覆文化為線,以“歷史文化終結”的形式重構了歷史文化價值。小說結尾描寫的是一場大火吞沒了整個城市,一切都不復存在,只留下“乖孩子”本尼迪克陪伴著被燒得殘缺不全的普希金雕像。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最終由一個曾經(jīng)犯過錯乃至罪孽深重的人來傳承和復興文化呢?那本隔斷了兩種文化的“禁書”是否隱藏著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呢?
Т.В.普什卡列娃在《記憶、文化、歷史:面對歷史時間問題》一文中指出:“每一種固定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空間,一個具有自身象征標志的某些共性記憶空間。也就是說在此空間中某些共性文本能夠保存下來并成為客觀現(xiàn)實。當該文本進入另一種文化空間時,它卻不具備理解這種文化所必須的‘文化密碼,按照洛特曼(Ю.М.Лотман)的觀點,此時該文本便失去了自身的價值,視為文本丟失現(xiàn)象。正是洛特曼在本國發(fā)現(xiàn)并用實例證明了這種文化記憶與丟失的辯證關系。”[4]在這部小說中托爾斯泰婭則巧妙地運用了文化“記憶與丟失”的現(xiàn)象?!巴羧恕笔种械摹敖麜敝邪挡氐恼抢斫饬硪环N傳統(tǒng)文化記憶的“文本”。而解讀這種文化“文本”的密碼則在于“禁書”的主人尼基塔·伊凡內奇向本尼迪克口傳親授的一句話:“要學好字母表”,“不記得字母表就讀不懂書”。當然,在這里“字母表”不僅是文字的象征,它的含義已經(jīng)擴展到傳統(tǒng)文化與文明的不朽和最終勝利,更可以轉譯為“基礎知識”、“基本道理”之意。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就如同不記得字母表就讀不懂書一樣,不懂得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知識,就無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其實,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知識就是對“普希金”的解讀。小說中曾描述的普希金雕像,有關普希金的爭論,“普希金就是我們的一切”等等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也恰恰體現(xiàn)出作者本人對于俄羅斯文化傳承的理解。她將普希金視為俄羅斯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體現(xiàn)之一,以此將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化與后現(xiàn)代文化進行重構。其原因在于:
首先,從歷史的維度而言,普希金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無人企及。俄羅斯國學大師德·謝·利哈喬夫曾這樣評價普希金:“究竟為什么在我國文化中普希金正上升到第一流中的第一位置?普希金是個善于創(chuàng)造民族理想的天才……‘普希金就是我們的一切?!盵1]利哈喬夫對普希金的歷史定位恰恰體現(xiàn)出俄羅斯后現(xiàn)代文學有別于歐美后現(xiàn)代文學之處,即“強調繼承經(jīng)典文學的傳統(tǒng)”[5]。在當今百家爭鳴的文學界,俄羅斯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在借鑒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手法解構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又當推崇本民族的美學思想、關注傳統(tǒng)文學的延續(xù)。
其次,作者托爾斯泰婭在小說中加入了反諷、戲仿等后現(xiàn)代藝術元素,“將藝術視為游戲,用反諷、戲謔的姿態(tài)來解構一切被奉為圭臬的東西”[6]。透過后現(xiàn)代的多棱鏡,劇中的人物恰恰影射了俄羅斯社會變革大浪潮中的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貓性。他們具有追求真理、崇尚文化的優(yōu)秀品德,“同時也具有一些致命的弱點:喜歡讀書而又不求甚解,沉迷幻想而又無法擺脫現(xiàn)實,自命清高卻又逆來順受,經(jīng)不起利祿的引誘,甚至成為當權者的走卒和幫兇。”[3]這與普希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說有如一面哈哈鏡,當你對著鏡子哈哈大笑之時,卻驚愕地發(fā)現(xiàn)兩種文化、兩種人生,同時也會看到作家在小說最后留給讀者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尼迪克這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能否找到自己與“普希金”的差距?
最后,小說中有關普希金文化的記憶與忘卻表象出一種文化沖突。它一直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個重要命題,后現(xiàn)代強調削平深度、消解傳統(tǒng)正是一種文化叛逆的表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反映出不同時代文化的差異性,表現(xiàn)在時間的層面則為文化的背離與叛逆,也即與文化傳統(tǒng)的沖突。從現(xiàn)實的維度而言,“當1991年12月蘇聯(lián)解體時,曾經(jīng)在幾十年時間里充滿自信的俄羅斯人民,再次陷入到深深的迷茫和惶惑之中,俄羅斯的民族信念出現(xiàn)了歷史性危機?!盵7]隨之而來的就是本民族人對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越來越多地忘卻,這最終導致幾代人之間精神、文化聯(lián)系的失衡。有些年輕人不再需要傳統(tǒng)的說教,不再接受文化的傳承。普希金是誰?在他們眼中似乎毫無意義,而最有意義的就是自我。這種文化的沖突與失衡值得深思。其實,文化傳承不是對其傳統(tǒng)文化的完全忘卻與沖突,也不是對原有文化價值體系的復制粘貼,而“意在重建文化傳統(tǒng)的神話”[6]。
結語
再讀小說《野貓精》,重新審視托爾斯泰婭的后現(xiàn)代宏篇力作,其中既充滿著另類的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氣息,又蘊含著傳統(tǒng)古典文學的特征。小說以“與混亂游戲”、“與混亂對話”、“歷史文化終結”為策略,顛覆了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將其解構成“諷刺邊緣的游戲”,將讀者置于現(xiàn)實與幻想之間。這里荒誕無序成為生活的主題,非理性成為藝術思維的基本邏輯;這里沒有答案,也沒有絕對,只提出問題來開啟意識的閘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后現(xiàn)代“游戲”雖無頭無序,但一定意義上卻映射著俄羅斯的歷史和未來,其意在重構出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即普希金經(jīng)典文化與后現(xiàn)代文化的兼收并蓄;其主旨在重建文化傳統(tǒng)的神話,一個非等級的、非絕對的、游戲的新審美神話。
參考文獻:
[1][俄]德·謝·利哈喬夫.解讀俄羅斯[M].吳曉都,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Татьяна Толстая. ?Кысь?[M]. Изда. Эксмо, 2004г.
[3]陳訓明,譯.野貓精[M].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Т. В. Пушкарева. ?Память, культура, история: к проблеме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времени?[M].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01.
[5]余一中.俄羅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起源及特點[J].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6]王宗琥.俄羅斯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7]范建中.當代俄羅斯:政治發(fā)展進程與對外戰(zhàn)略選擇[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