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維杰
縱觀歷史,無論是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是儒家的孔子、孟子,甚至包括國人崇拜的域外神靈如來佛、觀音菩薩等,他們除了具有常人所難以具備的人格魂力與非凡意志之外,還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那就是喜歡借物喻理,通過對物象的表層觀察,總結(jié)提煉出一套影響千年的哲學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從“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之時起,就與水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歷史先哲們在選擇“借物”對象時,也自然首先選擇“水”,并由此洋洋灑灑書寫出不同流派的文章。
老子是這樣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ā独献印ぐ苏隆罚┮馑际钦f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樣。顯然,老子是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無以增加的高度。本來老子之道是恍惚無形的,而水盡管柔軟流動,但畢竟是有形的,“道無水有,故幾于道”。但水又與其他事物大為不同,它具有滋善萬物生命而不爭的無私德行。這種德行恰恰與老子之道正好吻合,故而受到老子推崇,并由此向后人提出了效法水的處事哲學——謙卑、寬容、不爭。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時?!保ā独献印ぐ苏隆罚┮馑际钦f,一個人的行為應(yīng)像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心地要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而深沉淵默;行為要像水一樣準平有信;為政要像水一樣公正平衡;做事要像水一樣無所不及而又無所不能;行動要像水一樣善于把握時機而動。老子如此這般地良苦說教,不能不說是為后人的人生之旅提供了有益的路標和參考。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的最主要代表,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化巨人。莊子也特別喜歡借水悟“道”,闡發(fā)真諦。“水之性,不雜則清”(《刻意》),“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德充符》),意思是水靜則清,水動則濁,啟迪人們要“心如明鏡臺”,不可摻雜念,這對后世的當政者更具借鑒意義。
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學派,雖然輕視“天”的作用(《論語·陽貨》載:“天何言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卻不疲對“水”的樂趣。《孔子家語·三恕》中有一段關(guān)于子貢問“水”的記載便頗能說明問題。子貢問詢于孔子觀水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睆目鬃拥倪@番言論中可以看出,夫子是借以水為比德的載體,描繪出了他理想中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涉及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九個方面。顯然,這時的自然之水在儒家文化里是變成了涵養(yǎng)后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
孟子作為“亞圣”,其學問深得孔子的嫡傳,且還有所發(fā)展。比如從道德層面講,孔子言“仁”,孟子則講“義”;從政治角度看,孟子還主張“仁政”。孟子認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為了增強其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孟子也一次次地借用水的特性來設(shè)喻說理,闡發(fā)主張。他說:“民之歸仁也,猶水就下,獸之走壙也?!币馑季褪钦f,民心歸順仁政,就如同水順流而下,野獸自然向曠野奔跑一樣,這個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他藉此警告統(tǒng)治者,只有施仁政于民眾,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才能使百姓“猶水就下”般地望仁德而歸附。顯然,孟子的理論較之前者更為務(wù)實。
除了儒、道兩大流派的思想對國人傳統(tǒng)意識極具影響之外,作為域外傳入的佛教經(jīng)長期的融入與發(fā)展,對國人思想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并且佛經(jīng)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其中以“水”為題材的寓言故事并不乏見。如南朝蕭齊時天竺(古印度)僧人求那毗地作譯的《百喻經(jīng)·入海取沉水》中講述:“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jīng)歷多日,不能得售。必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對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值?!边@則故事旨在告誡人們,凡勞動果實,就像大海撈木一樣來之不易,理應(yīng)珍惜,引深至行為準則則為——凡事者,不能急于求成?!犊室娝鳌穭t講述:“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注,為印度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癄枙r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边@個故事的表象是口渴了要喝水,但有了水,卻還想非喝完不可。寓意欲望無盡,將會給人生帶來困惑和苦果。告誡人們要節(jié)制自我,低調(diào)做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
從以上六則借水寓理的言論看,儒、道、佛三家的思維方式及邏輯思想的確不同,但共同的都是教育后人要光明磊落、潔身自好、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言而有信、淡泊明志、民生為先、不甘后人,這或許也是我們所有東方文化的共同根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