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宇,李照紅,萬 軍 (荊州市皮膚病醫(yī)院皮膚科,湖北荊州434020)
玫瑰糠疹是一種較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我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玫瑰糠疹42例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系我科門診已確診的玫瑰糠疹患者,共78例,年齡16~38歲,平均年齡26歲。病程4~15d。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男19例,女23例;對照組36例,男15例,女21例。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嚴重肝腎功能不良者、過敏體質及多種藥物過敏者。所有入選病例在兩周內未服用抗組胺藥。
1.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42例患者采用中藥解毒消疹方:紫草9g、防風9g、赤芍9g、連翹12g、丹皮12g、生地12g、生石膏15g、板藍根30g、蒲公英30g、生甘草6g,每日1劑文火煎煮30min,取湯汁400ml每日早晚分次口服,并加用左西替利嗪片 (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5mg,每日1次 (睡前30min口服),局部外用本院自制爐甘石洗劑涂擦。對照組僅用左西替利嗪片口服及爐甘石洗劑外用。兩組用藥3周后判斷療效。
1.2.2 療效判定 治愈:皮損消退90%以上,瘙癢消失;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瘙癢明顯好轉;好轉:皮損消退50%以上,時有瘙癢,不影響睡眠;無效:皮損消退不足20%,反復有新發(fā)皮疹且多于原發(fā)皮疹,瘙癢無改善。
以治愈和顯效病例計算有效率,兩組之間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3周后大部分皮疹消退,留淡褐色斑,治療組患者在紅斑鱗屑減少及消退時間,癢感減輕程度及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愈率與總有效率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對照組與治療組各有2例出現(xiàn)輕微嗜睡、頭昏、口干,治療組有1例患者口服中藥后出現(xiàn)輕微惡心、腹痛、腹瀉,上述反應均在5d后逐漸減輕,不影響治療和工作。
表1 兩組治療3周臨床療效比較
玫瑰糠疹是臨床常見的炎癥性、自限性皮膚病,皮疹特點為先出現(xiàn)母斑,繼而出現(xiàn)直徑0.5~2cm的橢圓形或圓形淡紅色、黃褐色、或玫瑰色斑疹,表面附有少量糠秕狀鱗屑,皮疹的長軸與皮紋走向一致,好發(fā)于軀干、四肢近端,少見于頸部、面部及手足,自覺瘙癢[1]。該病病因不明,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病毒感染所致,但未分離出病毒[1]。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不復發(fā),但亦有少數(shù)患者病程持續(xù)半年至數(shù)年,故本病的治療目的在于縮短病程,減輕癥狀。西醫(yī)治療以抗過敏、對癥治療為主,左西替利嗪片為口服選擇性組胺H1受體拮抗劑,能有效緩解自覺癥狀,但不能阻止病情反復發(fā)作。
中醫(yī)稱此病為 “風熱瘡”多因血熱內蘊,外感風邪,風熱閉塞腠理,傷血化燥所致[2]。方中采用蒲公英、連翹、板藍根疏風清熱解毒止癢,生石膏清熱瀉火,防風辛溫解毒、透疹止疹,紫草、赤芍、丹皮、生地清熱涼血滋陰,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共為清熱涼血,疏風止癢之用[3]。
本組結果表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玫瑰糠疹42例總有效率達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療效確切,可縮短病程,減輕癢感,加快皮疹消退,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
[1]趙辨 .臨床皮膚病學 [M].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75.
[2]鄧丙戊 .皮膚病中醫(yī)外治學 [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320.
[3]候家玉 .中藥藥理學 [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