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免疫應激反應的危害和防治
陳 永 劉永忠 常定發(fā) (云南省瀘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52400)
瀘西縣每年的春秋兩防中時有免疫應激現(xiàn)象發(fā)生,輕者嘔吐、發(fā)熱、不食或減食,重者發(fā)生死亡。既給人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又使群眾對免疫產生恐懼、抵觸情緒,不愿給牲畜進行免疫,給動物免疫工作帶來難度。
免疫應激屬于非損傷性應激原,在免疫應激條件下,機體在產生免疫應答的同時,機體本身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其作用機理分3個階段:
1.1 警覺期(動員階段) 此階段是動物識別應激源并迅速反應的應戰(zhàn)或抵抗活動。以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的興奮為主,伴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增多。如應激原持續(xù)存在,機體自身的防御能力降低,有可能發(fā)生休克,甚至死亡。但本期持續(xù)時間較短,大多數(shù)動物很快會度過。
1.2 抵抗期 在此期間機體對應激原已獲得最大適應,以交感—腎上腺髓質為主的反應逐漸消失,代之以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的適應反應。機體代謝率升高,炎癥、免疫反應減弱,胸腺、淋巴結可見縮小。如機體適應能力良好,則代謝開始加強,進入恢復期。反之,則進入衰竭期。
1.3 衰減期 如果應激原持續(xù)作用,前一時期所產生的抵抗力和適應性最后耗竭,動物對各種刺激的抵抗力下降。腎上腺皮質功能下降,表現(xiàn)為腎上腺皮質類脂顆粒顯著減少,或發(fā)生變性、出血和壞死。
2.1 一般反應 出現(xiàn)體溫升高,食欲不佳、嘔吐、口鼻流涎、精神萎靡、行動遲緩,其癥狀較輕。
2.2 嚴重反應 根據反應出現(xiàn)的癥狀分為4個類型:(1)全身反應。在一定時間內,體溫升高1~2℃,病畜精神委頓,食欲廢絕,常臥于舍內,不治療會導致死亡。(2)局部反應型。免疫注射部位局部腫脹,出現(xiàn)紅、熱、痛,患畜活動不便。腫脹部位吸收比較慢,時間稍長了會形成膿包,最后形成結節(jié)。(3)流產型。從陰道內排出血液及正在發(fā)育的胚胎,引起孕畜的流產。(4)過敏反應型。此種反應不分性別、年齡、品種,都有發(fā)生。動物注射疫苗后立即出現(xiàn)步態(tài)不穩(wěn),呼吸急促,站立困難,肌肉震顫;重癥岀現(xiàn)口吐白沫,倒地,角弓反張,全身抽搐,四肢做游泳狀運動。皮膚充血潮紅,繼而紅紫,特別是在腹下、四肢、肛門、陰戶,可視黏膜發(fā)紺,排泄失禁,心率不齊,肺音消失。休克,猝死。
在現(xiàn)代養(yǎng)殖業(yè)生產中,疫苗對預防、控制和消滅畜禽傳染病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免疫接種一方面保護了動物機體免受病原的侵害,另一方面也作為一種特殊的應激因子引起免疫應激,對機體產生一定的損害,這種損害不僅影響畜禽的生長發(fā)育及生產性能,而且可能造成少數(shù)動物的死亡。
在養(yǎng)豬生產中,仔豬和肥育豬需接種的疫苗有5~6種,接種8~10次,普通散養(yǎng)戶3~4次,特別是60日齡以前,由此造成的免疫應激強度很大,對仔豬生長發(fā)育產生嚴重的影響。2010年瀘西縣豬免疫應激反應8017頭,死亡229頭。
口蹄疫疫苗免疫應激反應較強,造成的損失較大,有的群眾不愿意給豬、牛、羊接種,給口蹄疫預防帶來一定困難。2010年瀘西縣牛免疫應激死亡3頭,羊30頭。
養(yǎng)雞生產特別是肉雞生產中,在短時間內要接種十幾種疫苗,會引起較強的免疫應激。瀘西向陽鄉(xiāng)習峨村一農戶免疫雞126只,當日發(fā)生免疫應激死亡2只。
4.1 免疫應激對動物食欲與代謝的影響 動物在病原性或非病原性抗原刺激下,能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和淋巴細胞釋放一系列被稱為細胞介素的化合物,這類化合物主要包括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它們不僅能活化免疫系統(tǒng),使得動物處于免疫應激狀態(tài),而且還能通過對靶組織的直接作用或通過改變動物體內某些激素的水平來調節(jié)免疫應激過程中動物體內各種養(yǎng)分的代謝。免疫應激對動物的影響主要有:(1)對食欲的影響。食欲下降或廢絕是免疫應激期的典型癥狀之一。主要由IL-1和TNF所介導,其中IL-1對食欲的影響較TNF大。(2)對蛋白質代謝的影響。免疫急性反應期中,整個機體的蛋白質周轉速度提高,氮排泄增加,外周蛋白的分解加速,骨骼肌蛋白的沉積降低,但肝急性期蛋白的合成量增加。如IL-1、IL-6和TNF-α能介導骨骼肌蛋白的降解。(3)對脂肪代謝的影響。IL-1、IL-6和TNF都可介導脂肪的代謝變化。它們一方面通過降低脂肪組織中脂蛋白脂酶的活性而降低甘油三酯類的清除率。另一方面,增加肝臟脂肪酸的合成和非必需脂肪酸的重新酯化,造成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4)對碳水化合物代謝的影響。產生免疫應激時,糖類的利用急劇增加。在IL-1和TNF的作用下,肝中糖原的異生和糖原分解過程加速,使偏頭痛增加。
4.2 免疫應激對動物免疫的影響 免疫應激后免疫反應的持續(xù)性狀態(tài),可導致病理改變。許多研究表明,給雞注射疫苗后免疫器官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水腫、壞死),影響免疫器官的功能,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及外源的抗體滴度,影響血液的理化指標(如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等)及免疫指標(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而且免疫應激還可以造成免疫器官的形態(tài)學變化,而這些形態(tài)學的變化可能進一步加強免疫抑制。
接種疫苗造成免疫應激引起家禽應激性發(fā)病常有報道,由于疫苗接種造成應激而誘發(fā)蛋雞免疫力下降,出現(xiàn)脂肪肝綜合征,以及免疫接種引起父母代種雞發(fā)生溫和型雞新城疫、馬立克病;雞在免疫應激情況下表現(xiàn)出生長率和飼料報酬降低,營養(yǎng)需要增加,在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下很容易引發(fā)疾病,造成死亡。
免疫應激可以造成雛雞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部分T細胞發(fā)生凋亡,并且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過程,呈現(xiàn)從凋亡到壞死的病理學變化過稱。
綜上所述,免疫應激無疑已成為一個影響畜禽生產和經濟效益,阻礙正常防疫工作開展的十分現(xiàn)實和突出的問題。
5.1 先試驗后推廣 對新進疫苗先在小群體范圍內做免疫試驗,確定無免疫應激小后再大范圍使用。
5.2 了解免疫對象的健康狀況 健康牲畜可實施免疫接種,病畜禁止免疫接種,要待其痊愈后再行免疫;體弱牲畜和妊娠中后期母畜禁止免疫接種。
5.3 確保疫苗的安全性 必須使用國家農業(yè)部指定的正規(guī)獸用生物制品生產廠家生產的疫苗,免疫注射前要仔細檢查疫苗的容器包裝、疫苗性狀、疫苗的有效期。凡破損、過期、失效以及未在規(guī)定溫度下保存的均應禁止使用。
5.4 正確使用疫苗 需要稀釋的疫苗要按使用說明書的規(guī)定稀釋,免疫注射劑量不得任意加大。注射部位準確、方法正確,肌肉注射的要達到深度,不可只到脂肪層。疫苗稀釋或啟封后應在8~10h內用完。未用完的疫苗應做無害化處理。
5.5 免疫注射時執(zhí)行常規(guī)無菌操作 針管、針頭使用前須進行煮沸消毒,要求每注射1頭牲畜更換1個針頭,注射部位在注射前后均須消毒處理。
5.6 免疫注射時應避免環(huán)境應激 為緩解免疫應激,盡量減少致病原與動物接觸的機會,從而減少環(huán)境病原性或非病原性微生物對免疫系統(tǒng)的刺激,而對免疫應激導致的生長抑制也常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來緩解。
5.7 母源抗體水平 當母源抗體水平較低或不整齊時,畜禽的免疫反應就表現(xiàn)的較為嚴重,可發(fā)生較長時間的應激反應。而母源抗體水平較高、整齊一致時,免疫應激較小,但是母源抗體高時,疫苗能中和母源抗體,不能產生足夠的保護率,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免疫前有必要進行抗體檢測,以確保最佳免疫日齡。
5.8 免疫途徑 相同的疫苗,免疫途徑不同,應激反應的大小也不同。如雞新城疫Ⅳ系氣霧免疫時,應激強烈,容易誘發(fā)支原體等疾??;采用點眼、滴鼻應激相對較小;飲水免疫時,應激反應很輕。
5.9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確保畜禽在免疫接種前健康無病,可減輕疫苗的應激反應。提高飼料營養(yǎng)水平,如在飼料中添加東北黃芪多糖,可以提高動物食欲。接種前后3~5d在飲水中添加電解質和速溶多維素可降低疫苗的應激反應。
6.1 一般反應 此種反應動物體溫為一過式升高,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一般在36h內不治療也能自愈。
6.2 嚴重反應 應針對出現(xiàn)癥狀分別進行治療:(1)全身反應型:應進行退熱和抗菌消炎的治療,主要肌肉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磷酸鈉、抗菌素等藥物,2次/d,連續(xù)3d。(2)局部脹腫型:腫脹部位用熱毛巾進行熱敷10~15d,腫脹部位可轉小或消失。(3)流產型:出現(xiàn)流產癥狀應用黃體酮等保胎藥物進行肌肉注射,早期有一定效果。(4)過敏型:對于嚴重反應的豬.牛可肌肉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磷酸鈉等并結合對癥治療。對已休克的豬除迅速注射上述藥物外,還要迅速針刺耳尖、尾根和蹄頭,放血少許。將去甲腎上腺素2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
總之,動物的免疫應激反應存在于免疫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時時觀察,處處留意,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采取有效措施,從而減少或避免應激反應的發(fā)生。
(2011–09–06)
S851.33
C
1007-1733(2011)12-0044-02